海淀村记忆丛书(之一)马甸村史话

海淀村记忆丛书(之一)马甸村史话

作者:王德福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7-10-01

评分:5分

ISBN:9787520301145

所属分类:历史文化

书刊介绍

海淀村记忆丛书(之一)马甸村史话 目录

概述
**章 建置沿革
第二章 街道布局和人口
第三章 商业
第四章 农业
第五章 教育和学校
第六章 马甸清真寺
第七章 喇嘛庙
第八章 吴家菜园
第九章 西村
第十章 村北健德门
第十一章 祭旗庙村
第十二章 人物事略
第十三章 风俗文化及其他
第十四章 马甸拆迁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海淀村记忆丛书(之一)马甸村史话 内容简介

马甸村是一个回族聚集的村庄,其风俗习惯、语言使用、教育方法等都独具特色。马甸的清真寺是清朝康熙时所建,历史悠久。马甸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在以前几百年的时间里,马甸羊只市场对北京羊肉的供应有决定性作用,那时候市民们常说:“马甸无羊,市场无肉。”马甸还有两座喇嘛庙。其中后黑寺是顺治皇帝恩准为察罕活佛建立的。察罕活佛是灵童转世制。后黑寺在二百多年里供养过八位察罕活佛。马甸黑寺的“打鬼”曾经是北京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的人来马甸观赏。

海淀村记忆丛书(之一)马甸村史话 节选

《马甸村史话》:新中国成立时,马甸有三条街,分别叫做“前街”“东后街”和“西后街”,三条街都是南北走向。有八条胡同,大致是东西向,胡同把三条街连在一起。马甸的主要大街是一条古道,又称为“前街”。著名的马甸清真寺就坐落在前街西侧。这条古道是北京到长城外的交通要道。这条道从德胜门出来后经过马甸,穿健德门,过清河、南口、居庸关,再往北到内蒙古草原。这条古道与两翼的地面有几米的落差,在官厅一带,古道比两翼的地面低四米多,就像一条沟壑。这是几百年来人类行走和大车碾压形成的。古道穿过马甸村时落差变小,但也有两米多。马甸的所有建筑,都建在古道两翼的台地上。也就是说,在建造清真寺和其他建筑时,古道的高差已经形成。马甸前街是一个很标准的街道,是很正规的南北向街道。这条街道的东西两侧有很多牛羊店、大车店、饭馆、肉铺和杂货店。马甸村民除了一部分住在前街的店铺内,大部分住在东后街和西后街以及各个胡同内。马甸前街门牌序号按街东、街西分开排列。先排街东,从1号开始,由南往北,到*北头,再排街西,由北往南。根据1947年的统计,前街的门牌号数到72号结束。马甸东后街和西后街的门牌序号都各自编号,互不连接。马甸村有几个有名称的胡同.门牌序号也是各自编号。马甸还有几个没有名称的胡同,其门牌号数与前街一起排。1947年,马甸村门牌号数独立计算的街道和胡同有:马甸前街、东后街、西后街、义学胡同、沟嘴胡同、堂子胡同、礼拜寺胡同、后黑寺、马神庙等九个单元。1947年6月至8月,国民政府在马甸进行户口统计,时有店铺十五家,其中牛羊店十家、饭铺二家、杂货店二家、牛羊肉铺一家。前街1号是一个比较大的院子,里边住了好几家人。2号到4号之间是一片凹地。4号和11号之间有一条通往东后街的胡同,没有正式的名字。因为在解放初期,马甸小学的少先队员曾经定期在那里打扫卫生,1956年前后曾有人提议叫“红领巾胡同”,但没有下文。这条胡同内,在1928年时,曾经驻有“北平特别市政府财政局马甸牙税稽征分所”,负责征收马甸商业税,具体门牌号数已经弄不清。在“牙税稽征分所”斜对面驻有马甸派出所。马甸乡老们回忆说,“税所”的院子坐北朝南,在税所门前有一个大影壁。我小时候见过这所院子,影壁还在,不过“税所”早已取消,院里住了几个普通人家。穿过这个胡同就到了东后街。东后街门牌号另计。东后街11号住着吴荫亭一家,吴荫亭经营着一片菜园,人们都叫“吴家菜园”。东后街16号住着丁阿訇一家。丁阿訇家宅院坐北向南,门前有两棵很粗的槐树,据说有三百多年的树龄了。阿訇家院里有几间北房,有前院和后院,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马甸前街甲13号是一家牛羊店,叫“万顺店”,老板叫刘宜之。往北13号也是一家羊店,叫“长福牛羊店”,老板叫何祥瑞。这是一家比较大的店,雇有九个伙计。13号北边是一条通往东后街的胡同,胡同没有名字。穿过这个胡同可以到东后街一所很规矩的四合院。1958年人民公社时,马甸生产队的集体食堂就设在这个四合院内。再往北是16号。这是一个中等大的院子。1953年5月至1956年12月,海淀区设立马甸乡,归海淀区直接领导。乡政府当时就驻在16号院内。马甸乡存在了有三年多的时间。……

海淀村记忆丛书(之一)马甸村史话 作者简介

王德福,北京海淀区人。汉族。1946年出生,祖上是农民。1955年在马甸小学上学,1961年在北京第123中上学。1964年考入北京石油地质学校。第二年学校迁往黑龙江大庆油田,1969年毕业后被分到宁夏石油勘探处,后调到甘肃长庆油田。1981年调回北京,在前门器件厂工作,1988年调到北京卷烟厂,任电气工程师。2007年退休。多年来,作者怀着对北京历史的敬意和喜爱,曾到多地进行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并在《北京晚报》和其他刊物上发表多篇有关北京海淀区文史及地理的文章。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