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与战栗

恐惧与战栗

作者:[丹麦] 基尔克果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年:2017-10-1

评分:9.5

ISBN:9787508092577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19世纪丹麦宗教哲学家、诗人基尔克果(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又译克尔凯郭尔)是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鼻祖,后现代主义的先驱。有《或此或彼》《重复》《人生道路诸阶段》《哲学片断》《论反讽概念》等多种深刻的传世著作。

作品目录

中译者前言(赵翔)
恐惧与战栗——静默者约翰尼斯的辩证抒情诗
序曲
调音篇
亚伯拉罕颂辞
疑难谱集
心曲初奏
疑难一:存在对伦理的目的论悬置吗?
疑难二:是否存在对上帝的绝对责任?
疑难三:亚伯拉罕向撒拉、以利以谢和以撒隐瞒自己的意图,这能从伦理上得到辩护吗?
尾声
附录
基尔克果日记选(与《恐惧与战栗》相关)
《恐惧与战栗》究竟说了什么?(李匹特)
基尔克果年表
· · · · · ·

作者简介

19世纪丹麦宗教哲学家、诗人基尔克果(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又译克尔凯郭尔)是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鼻祖,后现代主义的先驱。有《或此或彼》《重复》《人生道路诸阶段》《哲学片断》《论反讽概念》等多种深刻的传世著作。

精彩摘录

在某些情况下,很多人——也许是绝大部分人——能够在对自己的生活毫无真正意识与洞察的情况下生活。是该满怀期待地坚持那个可能性,还是该干脆放弃它?这样的决定从来不能引起他们热切的关注——而且他们觉得一切顺理成章。他们生活在暧昧不明的混沌中。与之不同,个体们的本性就在于拥有自觉意识。他们亦可以放弃某些事物。甚至是放弃他们最珍视的心愿,但他们一定要清楚地知晓:自己该期待什么,不该期待什么。那些直接性的、自发的、或者欠反思的心性不可能理解这一点。因此,他们甚至无法区分弃绝与信仰。这也是静默者约翰尼斯不断叮嘱过的。他曾说:一切都取决于热忱的投入。于是,当我们看到有人试图纠正约翰尼斯,试图将一切复归于普通心智所具有的暧昧不明中(不可否认,这种状态在世人中无比正常)——那么,是的,那么他当然就算成功地得到了大众的理解。于是,如下情形总是一再地出现:一位值得信赖的思想者所推出的完全合理的结论,总是被一些人热心地纠正着,而这些人恰恰“是那位思想者从一开始就远远拒之门外的”。1850年

——引自第184页


“……一个没有信仰的人若是热爱上帝,那实际上是在反映自己,而热爱上帝则者则反映上帝。亚伯拉罕就站在这个绝顶上,他唯一不能看见的阶段是无限的弃绝。他果真前进了,并且是向着信仰前进。有些人对信仰讽刺模仿,有些可怜的、毫无热忱的冷漠者想:‘这其实没有必要,也不值得事前忧虑,’有些失望者说:‘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也许就是这样的吧!’至于这些人,这些歪曲都属于生活的卑鄙,并已遭到无限弃绝的无限嘲讽。……止步于信仰,这难道不也是最好吗?人人都想前进,这岂不令人烦恼?当今的人们(正像他们的种种宣告实际表示的那样)并不愿止步于爱,他们正走向何处呢?走向世俗的学问,走向卑微的算计,走向猥琐和悭吝,走向一切能将人的神性本原置于怀疑之中的东西吗?依旧抱有信仰,去信仰一个站定脚跟、极力不使自己沉沦的人,这难道不是更好吗?……人们到世界各地旅行,为的是去看河流、群山、新星、艳丽的小鸟、畸形的鱼以及各种怪异的人种。他们沦为麻木不仁,面对存在打哈欠。他们认为自己确实已经见识过一些东西。我并不关心这个。不过,倘若我知道这样的信仰义士住在何处的话,我就会徒步跋涉到他那里去,因为这个奇迹绝对与我自己有关。”

——引自第32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