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堂与晚清岭南学术

学海堂与晚清岭南学术

作者:[美] 麦哲维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7-11

评分:9.5

ISBN:9787218123646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麦哲维(Steven B. Miles),美国华盛顿大学历史系教授。

著有:

1、The Sea of Learning: Mobility and Identity in Nineteenth-Century Guangzhou.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2、Upriver Journeys: Diaspora and Empire in Southern China, 1570-1850.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作品目录

超越地方史的华南研究(中译本序)
译者说明
致 谢
引 言
跨地区的、本土的与都市的背景
文字生产:调和论与地方性
叙事框架
第一章 都会气象与自成一隅:省城奥珠江三角洲
多元化的广州的新来者
珠江三角洲腹地的岛屿型乡镇和开阔沙田
结 论
第二章 谢兰生的城市:嘉庆十五年至道光十年间(1810—1830)广州文化精英的日常社会活动
谢兰生和广州的流动世界
文人和赞助他们的商家
广州的书院和教师
文学会社与竞赛
结 论
第三章 广州城的新地标:学海堂创建,嘉庆二十五年至
道光十年(1820—1830)
学海堂的古学考试
学海堂应试者的多元化网络
山堂:书院的建造
差异的话语:赞美学海堂
结 论
第四章 重塑文化景观:历史,诗词,选集
本地历史
本地题材的诗歌
选集一:罗学鹏与《广东文献》
选集二:谭莹与《岭南遣书》
结 论
第五章 危机与重建中的学海堂、省城和珠江三角洲
新一代的延续性
与腹地相遇
重新确立城市文人文化
城市与腹地的重建策略
存重建中发展学海堂
进化中的书院系统与学海堂
结 论
第六章 一位“江南客”:陈澧与广州的“汉宋调和论”
等证学实验
平衡江南与广州的身份认同
转型:陈漕对考证学的批评
“朱子好考证之学”
废州重建与考证学工程
结 论
第七章 朱“九江”:另类身份认同与珠江三角洲
对省城的批判
九江乡
九江的宗族
儒林书院的士绅斗治
朱次琦的广州教育与九江能动性
朱“九江”及其对广州城的批判
书写本土:族谱,选集,历史
结 论
第八章 学海的思考:一个多元化式家庭的流动性
与身份认同
流动惟与城市精英
文本生产与本地身份认同
新时代的流动性与身份认同
学海堂学长,道光六年至同治二年(1826—1863)
参考书目
中 文
英 文
日 文
索 引
译后记
附录一 学海堂志
附录二 学海堂考(附《菊坡精舍考略》)
附录三 《学海堂集》目录
· · · · · ·

作者简介

麦哲维(Steven B. Miles),美国华盛顿大学历史系教授。

著有:

1、The Sea of Learning: Mobility and Identity in Nineteenth-Century Guangzhou.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2、Upriver Journeys: Diaspora and Empire in Southern China, 1570-1850.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精彩摘录

像盧家和易家這樣的洋商,雖然可能也被成爲廣州城内的寄寓者,但是跟外省人明顯不同,儘管福建商人伍家和潘家輕而易舉地確立了自己作爲多元化的廣州經史之學和藝術的兩大私人贊助者,他們在打入廣州與佛山之外的珠江三角洲腹地,社會文化精英圈子方面遇到了較多的困難。反之,盧觀恒和易容之則是在珠江三角洲土生土長的。易氏族譜認定易容之為家族定居鶴山(當時是新會的一部分)的第十九代。而且,他設法爲他十七個兒子中的好幾個娶了三角洲上其他名門望族之女為妻。他就這樣通過婚姻加固了與珠江三角洲腹地聯系的紐帶。易容之安排了其次子與羅遇良(道光十二年舉人)之女聯姻;羅家是順德縣城大良很有影響的家族。他還將長女嫁給了另一個姓羅額大良人羅家保,他是道光十二年進士、翰林學士羅傳球的侄子。易容之這樣容易跟三角洲上强有力的家族建立姻親關係,顯示出在廣州和珠江三角洲的精英社會,階層的從屬關係不及地區的從屬關係作用之大。

——引自章节:第一章都会气象与自成一隅:省城奥珠江三角洲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