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绘画:丰子恺绘画十六讲

认识绘画:丰子恺绘画十六讲

作者:丰子恺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

出版年:2017-11

评分:8.8

ISBN:9787547725009

所属分类:绘画摄影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丰子恺艺术启蒙系列:正如钱锺书先生在《围城》中所言,“教授成为名教授,有两个阶段:第一,讲义当著作;第二,著作当讲义”,丰子恺先生的教学和创作生涯亦是如此。从1919年到1943年,丰子恺先生先后任教于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上海艺术大学、重庆国立艺专、浙江大 学,从图画教师逐步成为美术教授、知名画家,其讲义先后出版为艺术专著——《西洋美术史》(开明书店/1928)、《绘画与文学》(开明书店/1934年)、《西洋建筑讲话》(开明书店/1935)、《艺术丛话》(上海良友/1935年)、《艺术漫谈》(上海人间书屋/1936年)、《艺术修养的基础》(桂林文化供应社/1941年)——对当时的青年学生是极好的艺术启蒙。

为什么学习绘画都要从素描开始?

为什么基本的绘画练习总要以人体石膏像为对象?

如何判断一幅画的优劣,画得越像就越好吗?

为什么说西方美术靠努力就可以,中国美术却全凭天赋?

……

作为艺术大家,这一次丰子恺先生要回溯到启蒙阶段,讲讲如何向绘画这门艺术跨出第一步。他不仅介绍了形体、色彩、构图、工具等绘画入门的基础知识,还从宏观角度讲解了如何正确地认识和欣赏绘画艺术,为读者培养艺术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认识绘画》选入绘画类文章十六篇,选自丰子恺先生的四部艺术论著——《绘画与文学》(开明书店/1934年)、《艺术丛话》(上海良友/1935年)、《艺术漫谈》(上海人间书屋/1936年)、《艺术修养的基础》(桂林文化供应社/1941年)。

新添图片百余幅,以便于读者更好地认理解丰子恺眼中的艺术世界。

作品目录

序 图画与人生
图画原不过是“看看”的。但因为眼睛是精神的嘴巴,美术是精神的粮食,图画是美术的本位,故“看看”这件事在人生竟有了这般重大的意义。
第一章 绘画的学习法
绘画的学习,西洋画有一定的方法,而中国画没有定论。因为西洋画容易学,中国画不容易学。学西洋画可以用功而成就,学中国画用功不相干,全靠天才。
绘画的种类
绘画的工具
绘画的学习法
图画学习法
形体的描法
色彩的描法
构图法
第二章 绘画的欣赏
(凡绘画)大体可分为两类:其一是力求肖似实物的,即依照眼前的实际状态而描写的。其二是故意背叛实物的,即依照心中的想像姿态而描写的。前者可称为“写实”的,后者可称为“写意”的。
绘画的欣赏
绘画与文学
漫画
画鬼
第三章 中国美术的优胜
西洋美术与东洋美术一向有着不可越的差别。然而最近半世纪以来,美术上忽然发生了奇怪的现象,即近代西洋美术显著地蒙了东洋美术的影响,而千余年来偏安于亚东的中国美术忽一跃而雄飞于欧洲的艺术界,为近代艺术的导师了。
中国画简史
中国画与远近法
中国画与西洋画
绘事后素
附录 中国美术的优胜
· · · · · ·

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现代画家、文学家、翻译家和艺术教育家。

1914年,入杭州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从夏丏尊学文学。

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对他的思想影响甚大。

191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

1921年,东渡日本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

1922年,回国到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

1924年,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首次发表了他的画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自此中国才开始有“漫画”这一名称。

1925年,成立“立达学会”,参加者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等人。

1926年,任教于上海艺术大学

1928年,第一部美术理论著作《西洋美术史》由开明书店出版。

1931年,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

(展开全部)

精彩摘录

正式的西洋画中,最近于纯粹绘画的,要算“印象派”(Impressionists)的绘画。“印象派”者,只描眼睛所感受的瞬间的印象,字面上已表示出其画的纯粹了。他们主张描画必须看着了实物而写生,专用形状色彩来描表造型的美。至于题材,则不甚选择,风景也好,静物也好。这派的大画家莫奈曾经为同一的稻草堆连作了十五幅写生画,但取其朝夕晦明的光线色彩的不同,题材重复至十五次也不妨。西洋的风景画与静物画,是从这时候开始流行的。

——引自第112页


从诗画交流的见地,回看前举的画例,便知其远近法错误更属中国画的必然性:在空间的艺术中加以时间的分子,其空间必缺乏现实性。在平面的艺术中加以立体的分子,其平面亦必缺乏统一性。非现实又不统一的绘画,当然不能绳之以远近法的规则。但在他方面,这种绘画比较起写实的西洋画来更富有诗趣。像前揭的《佛殿奇逢》,试先看了第三图的西洋风改作而再看第一图时,似觉气象一新,天地空阔,人物悠闲,好比从现世走进了桃源洞,张生“将一座梵王宫疑是武陵源”,看画的人也有这般的感觉。中国画中一切不近事实的畸形的表现,都是由于作画时用诗的看法而来的。诗中的美人,眉如柳,髻如云,口如樱桃,脸如莲花,画中的美人也这般描写,不管人体解剖学上的事实。诗中的屋宇“曲径通幽”“庭院深深”,画中的屋宇也这般描写,不管远近法中的规则。诗中的山有“群山万壑”“蓬山万重”,水有“黄河九曲”“长江万里”,画中的山水也这般描写,不管世间有否这等风景。

——引自第152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