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

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

作者:[美] 卜寿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7-11

评分:6.9

ISBN:9787301287699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卜寿姗(Susan Bush),美国著名艺术史家,现为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员。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一直致力于中国文人画研究。她的主要著作还有与孟克文(Christian Murck)合著的《中国艺术理论》。

作品目录

第一章 北宋(960-1127)
文人画的定义
宋及宋以前的再现观
诗画之较
第二章 北宋文人的观点
苏轼
黄庭坚
董逌
米芾和米友仁
《宣和画谱》
第三章 金(1122-1234)和南宋(1127-1260)
文人对中国南北方的影响
传统文人主题
赵希鹄
第四章 元(1260-1368)
文人艺术理论
赵孟頫
汤垕
吴镇
倪瓒
李衎和吴太素
第五章 明(1368-1644)
艺术史的发端
南北宗
浙派与吴派
第六章 结论
· · · · · ·

作者简介

卜寿姗(Susan Bush),美国著名艺术史家,现为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员。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一直致力于中国文人画研究。她的主要著作还有与孟克文(Christian Murck)合著的《中国艺术理论》。

精彩摘录

苏轼第一个提出“士人画”术语,并以此来对抗专业画家。他在朋友宋迪的侄子宋子房(汉杰)的一幅画上题道:“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住只取粮策皮毛,槽板当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苏轼的“士人画”这个提法,看起来正是董其昌“文人画”观点的先声。显然,苏轼的定义不适用于特定的艺术风格,而只是表达了画作的一般特征。因此,他的观察基本上与郭若虛相同,郭若虚认为ー个人要有高贵的人格,他的作品格调才能高。但苏轼第一个从社会身份上来划分绘画。“士人画”的提法在苏轼其他著作里再没有出现。他更常使用的话语模式是:艺术家是诗人,而不是画匠。他在对比唐代诗人王维与专业画家吴道子的画作时暗示了这一观点:吴生虽绝妙,犹以画工论。摩诺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此外,在士大夫燕肃(卒于1040)的一幅山水画上,苏轼写道:燕公之笔,浑然天成,粲然日新,已离画工之度数而得诗人之清丽也

——引自第38页


苏轼的观点似乎更适用于元代艺术: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轼似乎是说,就像命题不能限制诗的构思一样,绘画也不能被形似自然的要求限制。绘画被看作自我表达的方式,它的再现一面打了折扣,因为对艺术家和观者而言,仅关注再现会限制他们的想象力。

——引自章节:文人画的定义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