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行

东方之行

作者:赫尔曼·黑塞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17-1-1

评分:7.3

ISBN:9787533946968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出生于德国南部的小镇卡尔夫,曾就读墨尔布隆神学校,因神经衰弱而辍学。1899年,自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浪漫主义之歌》,未获得公众承认;1904年,以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轰动德国。 后来,他辞去工作,专事写作,先后完成《在轮下》(1906年)《盖特露德》(1910年)《罗斯哈尔特》(1914年))等早期重要作品。

1912年,黑塞移居瑞士并在1923年加入瑞士国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黑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主要长篇小说有《德米安》(1919)、《悉达多》(1922)、《荒原狼》(1927)、《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和《玻璃球游戏》(1943)等。其中《荒原狼》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1946年,黑塞获得诺...

()

作品目录

我与印度及中国的关系
怀念印度
中国人
印度访客
对亚洲的回忆
对印度的回忆
凯泽林的旅行日记
异域艺术
东方文学的杰作
印度智慧
印度童话
日记选摘
印度之魂
印度教
探究印度
直视远东
故事
一位印度王的传奇
新娘
罗伯特·阿吉翁
森林人
印度式生命轨迹
· · · · · ·

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出生于德国南部的小镇卡尔夫,曾就读墨尔布隆神学校,因神经衰弱而辍学。1899年,自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浪漫主义之歌》,未获得公众承认;1904年,以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轰动德国。 后来,他辞去工作,专事写作,先后完成《在轮下》(1906年)《盖特露德》(1910年)《罗斯哈尔特》(1914年))等早期重要作品。

1912年,黑塞移居瑞士并在1923年加入瑞士国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黑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主要长篇小说有《德米安》(1919)、《悉达多》(1922)、《荒原狼》(1927)、《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和《玻璃球游戏》(1943)等。其中《荒原狼》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1946年,黑塞获得诺...

(展开全部)

精彩摘录

◆第11章印度童话>>生命之蜡在分离的火焰中消融了。◆第16章直视远东>>我们要祝愿,中华民族在经历了这段混乱迷惘的时期以后仍然保留着美好的特质和天赋。◆第21章印度式生命轨迹>>沉思与智慧是优良而高贵的事物,但它们似乎只能在生命的边缘,谁还在生命的洪流中搏击,还在与生命的波涛抗争,那么他的行动和痛苦和智慧并无关系。行动和痛苦不断产生,是一种命运,必须承担和经受。就算是诸神也并不生活在恒久的和平和永恒的智慧之中,他们也认识危险和畏惧,知道征战和厮杀。

——引自章节:all


我当时的哲学思想是一种虽然成功,却备感疲惫并且生厌的生活哲学,我把整个佛教理解成顺应天命和苦行,理解成遁入空门,无欲无求。这种观念持续多年。我的东方知识和思想因中国人而充实并且得以修正,这些中国人是我通过卫礼贤的译著逐渐认识的。之前我已经从父亲那里对老子有所了解,父亲又是从蒂宾根的格里尔教授那里得知老子的(格里尔自己也翻译了《道德经》)。父亲生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但是始终在探索并且绝不恪守教条,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深入研究老子,并且经常把老子耶稣进行比较。我自己则是几年之后研读老子,他在很长段时间里带给我最重要的启示。在其他方面,例如在从一些心理分析学说得出的结论中,我也越来越多地看到一种我心目中的智慧典范,看到那种对综合思维的认识,一种双向的,而非单一的思维。简短的文字难以阐明我这一思想发展的各个阶段。虽然我的人生经历越来越沉重,并且给我巨大的痛苦,但是顺应天命却越来越远离我的思想,我自己有时也把这一思想转折称为从印度到中国的转折,也就是说,从苦行的印度思想转向接近生活的、“肯定式的”的中国思想。对我而言,重要的东方书籍有:《薄伽梵歌》、《佛陀语录》、多伊森翻译的《吠檀多》和《奥义书》、奥尔登贝格的《佛陀》、《道德经》(我读过所有的德语译本)《论语》和《庄子》。

——引自章节:我与印度及中国的关系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