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广大普通读者全面了解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特别是其作为学者学术领域的一面,领略其文学、文化精髓及学术的风采,特精选季先生的学术著述结集出版并多媒体展现。本丛书共分十二卷,分别为:《印度历史与文化》《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中国文化与东方文化》《糖史》《佛教》《东西文化比较》《中印文化交流》《印度古代语言及吐火罗文研究》《学海泛槎——学术回忆录》《序跋及其他》《印度作家作品评论》《回忆中国学人及文化问题新思考》。精装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 16开精装,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本丛书由季羡林的弟子组成编辑团队,对先生的学术著述进行精选和编辑
★ 丛书由王树英、薛克翘、葛维钧等主编,他们皆是各领域具有较高水准的专家
★ 本丛书遴选代表季羡林学术水平和研究精华的著述,涉及东方学、语言学、宗教、史学、哲学等方方面面,让读者在有限的篇幅中了解先生的学术成就
季羡林先生是国际知名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然而,由于季先生所涉猎学科如语言学、佛学等学术专业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较为陌生。读者所能见到的季先生的作品,也以文学作品为主。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季先生更是被看作“文学家”,其崇高的学术造诣却鲜为人知。季先生本人曾说过,文学创作对于他来说是闲暇,是“余兴”。季先生丰硕的学术成就应为广大读者所领略,普通读者应有机会阅读季先生的学术著述。在季先生身后,由于经济利益等原因作祟,一些有损先生声誉的出版物出现在市场上,一些人对先生国学大师、学术泰斗的声名产生质疑。普及季羡林先生的学术著述,让更多读者认识其学术大师的风范和崇高的人格是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当前形势下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通过季老的作品的出版和宣传对中国国学系统研究和加强国人的道德观弘扬中国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丛书共分为十二卷,分别为:《印度历史与文化》《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中国文化与东方文化》《糖史》《佛教》《东西文化比较》《中印文化交流》《印度古代语言及吐火罗文研究》《学海泛槎——学术回忆录》《序跋及其他》《印度作家作品评论》《回忆中国学人及文化问题新思考》。
通过季先生的作品,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学术精髓,为贯彻*提倡的弘扬国学的中国梦,提供有利的思想和学术基础,使国人尤其是年轻人能够通过多媒体形式学习继承并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文化水平,为社会的繁荣健康发展起到积极向上的推动作用。
**卷《印度历史与文化》
目录:
1. 纪念马克思的《大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著成一百周年
2.《印度简史》
3.《一八五七年----五九年印度民族起义》
4.《 纪念印度民族运动的伟大领袖甘地》
5.《古代印度的文化》
6.《泰戈尔与中国》——纪念泰戈尔诞生一百周年
7.《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问题》
8.《印度各邦历史文化》序
9.《薄伽梵歌》中译本序
10.《摩奴法论》汉译本序——兼谈印度封建社会起源问题
11.《印度印地语文学史》序
12. 《印度文化特征》——答《电影艺术》杂志记者问
第二卷《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
目录:
研究篇
1. 一个故事的演变
2.梵文《五卷书》:一部征服了世界的寓言童话集
3.一个流传欧亚的笑话
4.柳宗元《黔之驴》取材来源考
5.“猫名”寓言的演变
6.《列子》与佛典——对《列子》成书时代和著者的一个推测
7.三国两晋南北朝正史与印度传说
8.印度文学在中国
9.印度寓言和童话的世界“旅行”
10.关于巴利文《佛本生故事》
11.《西游记》里面的印度成分
12.《罗摩衍那》在中国
13.《五卷书》在世界的传播
理论篇
14.漫谈比较文学史
15.应该重视比较文学研究
16.我和比较文学——答记者问
17.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研究相得益彰
18.汇入世界文学的洪流中去
19.展望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
20.文化交流与文学传播
21.资料工作是影响研究的基础
22.当前中国比较文学的七个问题
23.比较文学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24.少数民族文学应纳入比较文学研究的轨道
25.民间文学与比较文学
26.比较文学之我见
27.对于X与Y这种比较文学模式的几点意见
第三卷《中国文化与东方文化》
目录:
1.东方语文学的重要性
2.学术研究的一块新园地
3.关于东方语文学的研究
4.近十年来德国学者研究汉学的成就
5.东方语言学的研究与现代中国
6.《儒林外史》取材的来源
7.读马元材著《秦史纲要》
8.《列子》与佛典
9.从历史上看中国伊拉克两国的文化关系
10.中国同孟加拉国的友谊源远流长
11.答《外国文学研究》杂志记者问
12.关于开展敦煌吐鲁番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的初步意见
13.敦煌舞发展前途无量
14.《饶宗颐史学论著选》序
15.《西藏现藏梵文贝叶经目录》序
16.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17.交光互影的中外文化交流
18.西域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19.《生殖崇拜文化论》序
20.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
21.从中国文化特点谈王国维之死
22.《陈寅恪先生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序
23.《神州文化集成》丛书总序
24.“高于自然”和“咏物言志”
25.作诗与参禅
第四卷《糖史》
目录:
1. **章 饴餳餳餹
2. 第二章 周秦至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饴[食易]餳餳以及甘蔗和蔗浆
3. 第九章 白糖问题
4. 第二章 甘蔗的原生地问题
5. 第四章 从佛典的律藏中看古代印度的甘蔗种植以及砂糖和石蜜的制造和使用
6. 第五章 唐太宗和摩揭陀
7. 第六章 邹和尚与波斯
8. 附录:
(1) 一张有关印度制糖法传入中国的敦煌残卷(及附文)
(2) cini 问题
(3)再谈cini 问题
第五卷《佛教》
1. 我和佛教研究
2. 研究佛教史的意义和方法
3. 玄奘与《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前言
4. 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问题
5. 论释迦牟尼
6. 商人与佛教
7. 佛教开创时期的一场被歪曲被遗忘了的“路线斗争”——提婆达多问题
8. 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
第六卷《东西文化比较》
目录:
1.《东方文化集成》总序
2.《东西文化议论集》序
3.对于文化交流的一点想法
4.文化交流的必然性和复杂性 ——在“东方文化系列讲座”上的报告
5.中国文化发展战略问题
6.东西方文化的转折点
7.再谈东方文化
8.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互相间的盛衰消长问题
9.“模糊”“分析”与“综合”
10.21世纪:东方文化的时代
11.“天人合一”新解
12.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
13.西方不亮,东方亮
14.古代穆斯林论中西文化的差异
附录
15.展望21世纪
——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节录) (日)池田大作(英)汤因比
16.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张岱年
17.佛教与东方文化任继愈
18.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世界的启示
——从“天人合一”谈起(德)卜松山
19.辨同异合东西——中国文化前景展望 李慎之
20.全球化与中国文化李慎之
21.再谈21世纪西方文化是否将让位于东方文化
——与季羡林等先生再商几个问题伍铁平
22.古今东西之争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汤一介
23.再说“西体中用”李泽厚
24.“文化中国”精神资源的开发与创建(美)杜维明
25.《亚洲大趋势》引言(美)约翰?奈斯比特
后 记
第七卷《中印文化交流》
目录:
1. 中印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2. 文化交流能推动中印社会前进
3. 交光互影的中外文化交流
4. 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5. 西域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6. 从中印关系谈到中国梵文的研究
7. 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
8. 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
9. 吐火罗语的发现与考释及其在中印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10.中国纸和造纸法*初是否是由海路传到印度去的?
11.印度眼科医术传入中国考
12.中国制造磁器术传入印度
13.印度文学在中国
14.《西游记》里面的印度成分
15.中印文化交流史
第八卷:《印度古代语言及吐火罗文研究》
目录:
1. 《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自序
2. 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
3. 再论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
4. 三论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
5. 中世印度雅利安语二题
6. 梅呾利耶与弥勒
7. 论梵文t d 的音译
8. 吐火罗语的发现与考释及其在中印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9. 浮屠与佛
10. 再论“浮屠”与“佛”
11. 论梵文本《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
第九卷《学海泛槎——学术回忆录》
目录:
回到祖国
1.1946年—1949年
2.1950年—1956年
3.1957年—1965年
4.1966年—1977年
5.1978年—1993年
总结
6.本书的写法
7.我的学术研究的特点
8.我的研究范围
9.学术研究的轨迹——由考证到兼顾义理
10.我的义理
11.一些具体的想法
12.重视文化交流
13.佛教梵语研究
14.吐火罗文
15.《糖史》
16.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
17.搜集资料必须有竭泽而渔的气魄
18.我的考证
19.学术良心或学术道德
20.勤奋、天才(才能)与机遇
21.满招损,谦受益
22.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
23.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
24.必须中西兼通,中外结合,地上文献与地下考古资料相结合
25.研究、创作与翻译并举
第十卷《序跋集》
目录:
文学篇
1.《五卷书》译文序
2.《罗摩衍那》中译本前言
3.《五卷书》再版新序
4.《季羡林选集》跋
5.《罗摩衍那》全书译后记
6.《简明东方文学史》序言
7.《中国比较文学年鉴》前言
8.《中西比较文学教程》序言
9.《世界名诗鉴赏辞典》序
10.《欧美文学论集》序
语言篇
11.《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前言
12.《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自序
13.《印度印地语文学史》序
14.《德语动词名词形容词与介词固定搭配用法词典》序
15.《千禧韩中词典》序
宗教篇
16.《薄伽梵歌》汉译本序
17.《摩奴法论》汉译本序——兼谈印度封建社会起源问题
18.《西藏现藏反问贝叶经目录》序
19.《季羡林佛教学术论文集》自序
20.《敦博本禅籍教录》序
历史篇
21.《印度各邦历史文化》序
22.《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新版序
23.《印度古代史》中译本序言
24.《大唐西域记今译》前言
25.《中华姓氏大辞典》序
26.《东方文学史》序
27.代序——谈皇帝
28.《牛棚杂忆》自序
29.龙抄本《牛棚杂忆》序
文化篇
30.《文化意识的觉醒》序
31.《中国文化与宗教》序言
32.《外来词,异文化的使者》序
33.《世界三大文化之谜》序
34.《东方文化集成》总序
35.《东西文化议论集》序
艺术篇
36.《惊梦记》中译本序
37.《中国楹联墨迹荟萃》序
38.《东方美术史》序
39.《京剧与中国文化》序
40.《谢华朱继龙绘画合集》序
41.《中国飞天艺术》序
人物篇
42.《启明星》序
43.《王力先生纪念论文集》序
44.《季羡林学术论著自选集》自序
45.《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序
46.《胡适全集》序
47.《西学东传人物丛书》序
人生漫谈篇
48.《朗润集》自序
49.《北大研究生论文集》(文科版)序
50.《学者论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智能》序
51.《汉译法国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目录汇编》序
52.《季羡林序跋选》序
53.《人生箴言》序
54.《人世文丛》序
55.《记者无悔》序
中印文化交流篇
第十一卷《印度作家作品评论》
第十二卷《回忆中国学人及文化问题的新思>>
王树英,男,1938年生,河北省安国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研究员。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后留校任教。1978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专门从事印度历史与文化研究,1983—1985年在印度尼赫鲁大学进修与研究。发表的著作有《印度文化与民俗》、《印度各邦历史文化》、《印度》、《宗教与印度社会》、《中印文化交流与比较》、《南亚印度教与文化》、《印中文化关系》(印地文版,在印度出版发行)《中印文化透视》(印地文版,在印度出版发行)、《印度文化简史》、《世界民族与文化》(印度卷)、《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系》(印度卷)、《走进印度》等40余部。担任丛书第十、七、一卷的主编。 薛克翘,男,辽宁人,1945年生。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1982年毕业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南亚系。主要著作有专著《中国与南亚文化交流志》、《中印文学比较研究》、《佛教与中国文化》、《中国印度文化交流史》等。担任丛书第二、九卷主编。 葛维钧,1942年生,祖籍江苏江宁,198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季羡林教授,后服务于社科院亚太研究所,退休前为该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印度学研究工作,著文主要有:《阿育王法与佛教的法不应混同》《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学妨碍了历史学的建立》《论〈心经〉的奘译》《智顗解经二误》《严译与什译》《业报理论源流探索》《古代印度教和佛教的施舍观念及其异同》;另外参加了印度古代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的汉译工作,《印度文明》的撰写工作,于《南亚大辞典》的编纂工作中任常务副主编。担任丛书第四、八卷主编。 李南,女,1952年生。197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1982年在北京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师从刘安武教授;1996年在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季羡林教授;1982年迄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所(后更名为亚太所)从事印度语言文学宗教和梵语佛教文献学的研究工作,现为研究员和硕士生导师。主要学术成果:专著《〈胜乐轮经〉及其注疏解读》、译著印度梵文大史诗《摩诃婆罗多》(整部《加尔纳篇》以及《德罗纳篇》的部分章节)、译著《男向导的奇遇》,并发表多篇印度学方面的学术论文。担任第五卷主编。 刘建,男,太原人,1949年生。1977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南亚学系,导师为季羡林先生。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研究员兼《南亚研究》副主编。主要从事印度文明、文化与文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印度文明》(合著)、“列国志”之一《印度》(合著)等及论文多篇。主译著有:《孟加拉掠影》《乱中之乱》《惯于争鸣的印度人》等。担任第三卷主编。 张光璘,祖籍广东新会,1937年生于南京。196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曾任南开大学中文系助教、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曾参加《南亚研究》《东方研究》等刊物的编辑工作,以及《季羡林文集》《东方文化集成》等文集、丛书的编辑工作。主要著作:《泰戈尔诗选析》《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东西文化议论集》(与季羡林先生合编)、《季羡林先生》(人物传记)等。担任第六、十二卷主编。
哲人哲语——人生 本书特色 本书对荣格生平及思想进行了精心梳理,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极富个人魅力,并带有强烈宗教情怀的思想家。他卓越的思想及其丰富的人生,向人们展示...
金刚经讲记 本书特色 以指月之指入般若之门“八经五论”,总揽佛法要典,超越宗派界限。或为早期佛陀的原始教法、或为祖大德的核心论著,或为南传核心,或为北传要典,共...
肉身供养 本书特色 所谓"肉身"就是生命的载体;"肉身供养"也就是人们对于生命、心灵更深层次的思索与修行。在这部书中,蒋勋与您分享关于文明、艺术、肉身,*美的沉...
《战时笔记》(1914-1917年)是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写于1914-1917年的战时笔记。记录了作者当时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同时也记录了
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 本书特色 本书旨在从我国古代文明的整体进程出发,系统译介自我国战国时代的经典文献,借此展现我国古代思想传统的生发流变过程,...
欧洲评论-第1辑 本书特色 《欧洲评论(第1辑)》:欧洲的身份人类生存条件审美与政治历史与记忆欧洲评论-第1辑 内容简介 本刊以同济大学欧洲文化研究院为研究平台...
有一颗超脱心.你会更豁达-佛语禅心 本书特色 佛教的超脱观,并非如世人所理解的那样是悲观消极、教人出家避世的,相反,它承认人有能力与权利去追求*高尚*深刻的快乐...
《灿烂佛宫》是古代文明探索之旅之一,内容包括:敦煌的历史与文化、丝路重镇——敦煌、佛教的传播与石窟的营建、盛世敦煌、由极
儒学评论 第六辑(2010/12) 目录 安身与立命1.张立文:安身立命之学的开显——论邵雍的先天文学2.宋志明:孟学与安身立命之道3.向世陵:儒家“安身立命”...
佛教百科知识:长久燃烧的心灵香烛 本书特色 佛的教诲在他灭度500年后来到一山之隔的中国。达摩一苇渡江,玄奘万里西行,鉴真六次东度,佛教由于这些大德高僧的努力而...
神相全编-大成国学之中国古代相学名著-文白对照.足本全译 本书特色 这本《神相全编(文白对照足本全译)》由陈抟等人著,金志文译注,原著产生于宋元时期,是一本以江...
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 本书特色 有爱才有幸福。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不健全和非人化。无限制地满足所有的愿望并不会带来欢乐和极大的享乐,而且也不会使人生活得幸福。真正...
魏晋玄学伦理思想研究 内容简介 就学术思想和学术思潮而言,魏晋时期是“玄学”盛行时期;从内容上说,玄学伦理思想是魏晋时期思想家关于“名教”与“自然”关系问题展开...
天人合道-老子哲学研究 本书特色 对“老子道论”的理论前提、丰富内涵、概念考释、逻辑细节、历史影响等,许春华博士的《天人合道——老子哲学研究》一书进行了深入系统...
本书在大量文献尤其是敦煌文献的基础上,论证了北宋禅在中日早期禅宗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尤其是作者对神秀历史地位的评价,一反
《莲华生大士全传(上中下)》分上、中、下三册。书中叙述了莲师殊胜的出世、成长、修行、圆满成就等广大殊胜的因缘,描绘了他降魔
朱光潜-美学拾穗集 内容简介 《美学拾穗集》是集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于一身的朱光潜先生八十岁以后有关美学的选集,收录长短不一的文章十一篇,大体...
生物中心主义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简介:通过一位生物学家的观点和天文学家的讲述,本书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前人的宇宙——我们自身——我们的生命和意识,引领读者走上一...
经典与解释-犹太哲人与启蒙:施特劳斯讲演与论文集:卷一 本书特色 《犹太哲人与启蒙:施特劳斯讲演与论文集(卷1)》: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施特劳斯集经典与解释-...
杨雄及其太玄 内容简介 扬雄是西汉末年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早年以写赋知名,晚年致力于沉思。在哲学方面,著有《太玄》、《法言》,在当时曾受到桓谭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