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风土的概念以及相关的基础理论开始论述,并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季风型、沙漠型、牧场型。通过考察(包括实地),分析了各地区的宗教,哲学,艺术特征,展示了其理论的深度和广度。
本书讨论的是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书中通过对季风型、沙漠型、牧场型三种风土类型的考察,进而分析了各个地区的宗教、哲学、科学、艺术和文化特征,阐明人的存在方式与风土的关系。
书中对亚洲和欧洲各地风土特性及各自地域文化的传统特质和关系论述周密、言必有据,“是日本比较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
本书讨论的是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书中通过对季风型、沙漠型、牧场型三种风土类型的考察,进而分析了各个地区的宗教、哲学、科学、艺术和文化特征,阐明人的存在方式与风土的关系。
书中对亚洲和欧洲各地风土特性及各自地域文化的传统特质和关系论述周密、言必有据,“是日本比较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
这里被称作风土的是,某一土地的气候、气象、地质、地力、地形、景观等方面的总称,这在过去也被叫作水土。这些概念背后潜藏的是这样一种自然观吧!即,将作为人之环境的自然理解为地水火风。但是,不把它作为“自然”问题,而是想要把它作为“风土”来考察,在这一点上,笔者有相当的理由。为了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首先必须要搞清楚风土的现象。
我们全都居住于某一片土地上,所以这一片土地的自然环境,不管我们是否想要,都已经把我们“裹挟”在其中了。这一事实是常识性的,是极为明显的。由此,人惯常把这一自然环境视为各种不同的自然现象来考察,进而其波及“我们”的影响也被视为问题。有的将我们视为生物学、生理学的对象,有的将我们视为进行诸如形成国家这类实践的活动者。这里内含了复杂的关系,其程度复杂到有必要进行各自的专门研究。但是,对我们来说成为问题的是,作为日常直接事实的风土真的就能这样原封不动被视为自然现象吗?自然科学将这些问题视为自然现象来处理,在各自的立场上来看是当然的,但是现象本身在根源性上是否属于自然科学的对象,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为此,我们先试着用常识性的清楚明白的气候现象,且只不过是其内在的一种契机的寒冷现象来进行理解吧!我们感到寒冷,这是谁都确认无疑的事实。不过什么是寒冷呢?一定温度的空气,即作为物理性客观存在的寒气,刺激到我们身体的感觉器官,于是,作为心理性主观存在的我们就体验到了一定的心理状态。是这样吧?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一“寒气”也好,“我们”也好,各自单独存立于自身,通过寒气从外部向我们迫近,“我们感到寒冷”这一意向性关系开始产生。所以,这当然可以认为寒气对我们有影响。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在我们感到寒冷前,我们如何知道诸如寒气这样独立的存在呢?这是不可能的。我们是在感到寒冷时,发现的寒气。而且,认为这一寒气存在于外部、向我们迫近的想法恰是对意向性关系的误解。原本,意向性关系就并非是由客观从外部迫近我们而开始产生的。仅就关于个人意识的考察而言,主观自身内部就具有意向性构造,其已经具有“某种朝向”。“感到寒冷”的“感到”并非是朝向寒气而产生关系的一个点,而是“感到……”这一结构本身就已经是意向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寒冷得以发现。所以,作为这一关系性构造的意向性,正是与寒冷相关的一种主观构造。在“我们感到寒冷”这一点上,首先是这样的“意向性体验”。
但是如此一来,寒冷就只不过是一种主观体验的契机了?在其处所发现的寒气是“我”感受范围内的寒气。但是我们所称为寒气的东西,是存在于我们外部的超客观存在,并不仅仅是我们的感觉。主观性体验如何与这一超客观存在产生关系呢?也就是说,诸如寒冷的感觉是如何与户外空气的冷发生关系的?——这一疑问在意向性关系中包含了对被意向性事物的误解。意向对象并非心理内容。所以,也并不是说,寒冷——作为与客观性寒气相独立存在的体验——就是意向对象。当我们感到寒冷时,我们不是感受到寒冷的“感觉”,而是直接感受到“户外空气的冷”或者说感受到的是“寒气”。也就是说,在意向性体验中作为“被感受到”的寒冷,不是“主观性的东西”,而是“客观性的东西”。所以,可以说感到寒冷这一意向性的“关联”本身,已经与户外空气的寒冷相联系。作为超越性存在的寒气,在这一意向性中开始形成。从而,寒冷的感受如何与户外空气的寒冷发生关系,诸如此类问题原本就是不存在的。
和辻哲郎(1889—1960),近代日本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伦理学家、文化史家、哲学学者和日本思想史家,也是将日本哲学思想引向世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哲学京都学派的成员。其伦理学体系被称为和辻伦理学,同时也是日本伦理学会的创立人。
191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科,求学间接受西方古典哲学与德国哲学的熏陶,尤其深受叔本华、尼采等哲人的影响,同时热心文学,为大正文坛的活跃人物,精神上为夏目漱石私淑弟子,后转为重在融通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学术研究。1927—1928年曾赴德国留学,1932年以《原始佛教的实践哲学》获得博士学位,知名的著作有《古寺巡礼》《风土:人间学的考察》《锁国:日本的悲剧》《日本伦理思想史》等多部。一生笔耕甚勤,故后译作著作被整理为《和辻哲郎全集》二十五卷,别卷二卷。
曾在东洋大学、法政大学、京都帝国大学、东京帝国大学等校任教授,日本学士院会员,1955年文化勋章获得者。
中国国民素质危机 内容简介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史与文化源远流长,未曾发生过中断,这就使得中国具备了一个典型传统社会的品格;中国又是一个有过两千年专制制度的社...
广播电视概论 内容简介 本书密切追踪广播电视发展的*新实践和媒介融合的*新理念,充分吸纳媒介实务的*新案例,全面系统地介绍广播电视的基础知识和主要业务,着力阐述...
陈时龙,男,1977年10月生,江西省永新县人。200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明代思想史、明代...
[英]罗伯特·哈里斯,英国小说家,皇家文学会会员,现居于英国西伯克郡,著有多部畅销小说,被翻译成37种语言。汪潇,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从事翻译...
中国居民膳食结构与营养状况变迁的追踪研究 内容简介 《中国居民膳食结构与营养状况变迁的追踪研究》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
会说一口漂亮话-成功闯天下全集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漂亮话巧妙应对千面人、漂亮话助你驰骋职场、漂亮话让你跟客户感觉是一家人、漂亮话帮你化解千千结、漂亮话甜透爱...
杨宪益卷-师道师说-中国文化书院九秩导师文集 本书特色 杨宪益,中国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杨宪益曾与夫人戴乃迭合作翻译全本《红楼梦》、全本...
赠给男人:让男人铭记的28种礼物 内容简介 生命无非记忆,当我们老了,或许会发现,原来我们珍藏的那些有关情感的记忆,皆与某件物品有关。我们也许无法计算自己使用过...
古典文献基础知识答问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便于初学,容易入门的文献学书籍。本书编著的初衷,就是将古典文献学的基础知识以答问的形式列出,每个领域只涉及*根本问题,一...
滇南少数民族农耕文化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部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理论专著,内容涉及农地利用模式、西双版纳社区农地变迁、坝美村土地利用与环境变迁、对农地利用的...
文心集思录 本书特色 “文心论坛”,虽是文学与新闻学院主办的论坛,但其内容却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文学与新闻,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更是一个跨学科、跨文化的论坛,其论及...
人人过上中产好生活-《新周刊》2016年度佳作 本书特色 是时候吃药了,与鸡汤、养生、点赞、红包保持距离。 (《滚蛋吧!朋友圈》)熟人,是资源,也是负担;是一宝...
我与中国书店 本书特色 《书林清话文库》全套**辑分6册,包括6位专家学者的著作。虽然每册书均有自家的侧重,但大家探研古今书籍、藏书文化,典籍聚散的精神内涵却气...
图书编辑实务 本书特色 《图书编辑实务》由孙玉林负责编写思路与结构设计,并完成*后的统稿工作。6个模块,分成一个个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法,设置任务内容,学生为完成...
中国人口之殇-民生中国 本书特色 《中国人口之殇/民生中国》编著者李建新。民生和基本公共服务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新一轮发展侧重解决的重点内容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
耶尔·塔米尔(Yael Tamir):1954年生,以色列学者、牛津大学政治学博士、思想家以赛亚·伯林的弟子。曾任特拉维夫大学哲学教授、以色列教育部长、国会议员...
在广播记者岗位上 本书特色 《在广播记者岗位上》作者李文祥,是一位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广播编辑,《在广播记者岗位上》是他近年来生活、工作经验的总结。在书中,作者回...
★ 航天工程管理与测控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沈荣骏,军委科技委创新特区领域首席科学家、原国家高技术(863)航天航空领域专家组组长袁建平专文推荐★ 郑永春、毛...
流言导读 本书特色 一本穿行在时尚与学术空间的“妖书”,十二种人必读—— ·社会学家必读:Sars之谜与流言之谜 ·传播学家必读:流言与新闻好像双胞胎 ·经济学...
跨越族群边界-社会学视野下的大瑶山族群关系 节选 nbsp; 言 现在的联合国成员有近二百个主权国家,它们成立的时间和历史各不相同,但是绝大多数国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