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落春仍在

花落春仍在

作者:瞿骏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17-12

评分:8.2

ISBN:9787108061065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俞樾的诗句“花落春仍在”对近代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隐喻。人们常常只能看到落花飘零于泥尘的“屈辱史”,而看不到中国既有的“春天”依然还在。随着既有“春天”的在与不在变得无关紧要,近代中国人特别是读书人的心目中径自发展出了各自想象的“春天”与自以为的“春天”。于是,落花、新枝、仍在发展却不被人重视的既有“春天”和读书人各自想象与自以为的“春天”就这样在交织、羼杂在了一起,这种因交织、羼杂而互渗、联动的状态既导致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困境,也开拓了其历史的新路。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写就的学术随笔和书评十余篇。作者描摹人物,摭拾故事,展现了民国初年历史舞台上的新声与旧响。本书通过民族主义、革命、复辟、新文化、五四运动、读经争论、私塾改良等话题来切入与讨论,希望能由这些断面来看待“花落春仍在”的中国近代史,进而体味走入现代后中国人的希望与失望,痛苦与幸福,得到与失去。

作品目录

文明的痛苦与幸福——对辛亥革命的一个解读
宣统三年的读经“攻防战”
“共和”的通俗化:清末民初的“新”三字经
民族主义的可贵与可爱
八卦世界:辛亥革命时期的谣言
倒皇人是保皇人:梁启超与民初复辟
新文化的“到手”与“入心”
李无隅:一个五四青年的生与死
胡适、“园丁”与《燃犀》
中国近代史研究之走向(二题)
中国城市问题的历史视野(二题)
世纪末的小说征文比赛——读《清末时新小说集》
一部特立独行之书——读《晚清的士人与世相》
“民史”的写法——读《生逢革命:辛亥前后的政治、社会与人生》
史学研究本土化的实践——读《在商言商:政治变局中的江浙商人》
地方的解剖术——读《远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
附录 访谈:清末民初读书人的转型
· · · · · ·

作者简介

瞿骏,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青年研究员、历史系副教授,英国牛津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访问学者,曾入选上海市晨光计划(2008)、上海市社科新人(2009)、上海市“浦江学者”(2011),著有《辛亥前后上海城市公共空间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天下为学说裂:清末民初的思想革命与文化运动》(社科文献出版社,2017),另有论文若干散见于报刊。

精彩摘录

20世纪20年代,陈垣写了一部名著叫作《元西域人华化考》。这部书当然首先是博大精深的学术著作,但在学术背后,陈氏有深意存焉。在写给其子的信中陈垣就说:“此书著于中国被人最看不起之时,又值有人主张全盘西化之日,故其言如此。”正因为此书是回应“看不起中国”之人和“主张全盘西化”之人的,所以陈氏斟酌过书名中究竟是用“中国化”还是“汉化”,最后确定用“华化”这一概念。所谓“华化”是指元代西域人如何接受、认同和吸收儒学、佛道两教、诗文、书画、建筑、名氏、丧葬、祠祭、居处等“后天所获,华人所独”的文化性因素。陈氏不说色目人而说西域人,不说汉化而说华化,以西域人与华人相对,以西化与华化相对,“其故可深长思之”!这套文化性的、基于民族主义之“可爱”的国家认同为抗战期间在日据北平苦熬岁月的陈垣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他不仅写出了另一部名著《通鉴胡注表微》来表露自己誓不屈敌的心迹,并强调说:“昔之言氏族也,利言其分,所以严夷夏之防;今之言氏族也,利言其合,然后见中华之大。分之则无益于国家,无益于民族。”

——引自章节:民族主义的可贵与可爱


玉昆的消息从后见之明看是由三四种不同的谣言错位连接而成,其中既有北京满人大小官员因排满革命突起而人心惶惶、四处避难的痕迹,又有香港、广东、上海等地报纸捏造京城沦陷、摄政王被擒、太后与小皇帝均下落不明消息的影响,同时还有保定军队哗变不稳、吴禄贞被杀事的余波。这些都在成都这一内地城市汇聚成了一锅大杂烩,深刻影响了四川局势。郭沫若就认为像四川总督赵尔丰这样的人居然能和平移交成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成都与外界的讯息隔绝,他只能相信报纸上清廷已经灭亡的消息。

——引自章节:八卦世界:辛亥革命时期的谣言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