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圣地的兴衰

仪式圣地的兴衰

作者:李新伟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2017-12

评分:9.2

ISBN:9787532586417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李新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199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导师为任式楠先生。2004年获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La Trobe University)考古学博士学位,导师为刘莉先生。2004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研究室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华文明起源、文明起源理论、中外古代文明比较研究。2007年至2008年,为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在哈佛大学访学。2011年至2012年,为卢斯基金访问学者,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任秘书组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河南灵宝西坡遗址综合研究”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玛雅文明中心——科潘遗址考古及中美洲文明研究”负责人。

作品目录

目录
序(i)
第一章 “第三个怪圈”: 研究背景回顾(1)
第一节 “大一统怪圈”(1)
第二节 “第二个怪圈”(10)
第三节 “第三个怪圈”(12)
第二章 理论和方法(16)
第一节 进化论: 单线和多线(16)
第二节 酋邦研究的回顾(20)
第三节 酋邦的考古学研究方法(28)
第三章 研究回顾(34)
第一节 自然环境(34)
第二节 研究回顾(35)
第三节 蚌河和老虎山河调查(39)
第四节 研究思路(40)
第四章 家户内的仪式: 兴隆洼文化(42)
第一节 文化特征(42)
第二节 基本经济形态(48)
第三节 家户分析(50)
第四节 社区分析(59)
第五节 区域聚落形态(66)
第六节 资料分析(67)
第七节 小结(72)
第五章 社群仪式: 赵宝沟文化(74)
第一节 基本文化特征(74)
第二节 经济基础(79)
第三节 家户分析(80)
第四节 社区分析(86)
第五节 区域聚落形态(92)
第六节 资料分析(94)
第七节 小结(99)
第六章 圣地仪式(一): 红山文化社会复杂化的发展(101)
第一节 基本文化特征(101)
第二节 经济基础(108)
第三节 红山时期聚落形态(110)
第四节 仪式景观(115)
第五节 专业化生产(127)
第六节 “酋邦级”社会的形成(129)
第七节 小结(134)
第七章 圣地仪式(二): 红山文化社会的超自然取向(135)
第一节 红山新意识形态的形成(135)
第二节 红山农业经济规模(141)
第三节 红山社会复杂化的形成(147)
第四节 红山社会上层的领导策略(148)
第五节 小结(153)
第八章 从超自然到世俗: 红山社会复杂化的衰落(155)
第一节 文化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变化(155)
第二节 社会复杂化的变化(158)
第三节 意识形态的变化(164)
第四节 红山复杂社会的衰落(168)
第五节 小结(170)
第九章 “中国相互作用圈”视角下的辽西地区(172)
第一节 辽西地区的独特文明化进程(172)
第二节 打破“第三个怪圈”: 中国史前社会复杂化的不同轨迹(177)
第三节 “多元”与“一体”的统一(178)
参考文献(181)
· · · · · ·

作者简介

李新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199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导师为任式楠先生。2004年获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La Trobe University)考古学博士学位,导师为刘莉先生。2004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研究室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华文明起源、文明起源理论、中外古代文明比较研究。2007年至2008年,为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在哈佛大学访学。2011年至2012年,为卢斯基金访问学者,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任秘书组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河南灵宝西坡遗址综合研究”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玛雅文明中心——科潘遗址考古及中美洲文明研究”负责人。

精彩摘录

在这一长达三十年的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建设过程中,考古学家们的大部分精力用于田野发掘以地层学为依据的类型学排比,确立新的考古学文化或类型成为研究的重点。同时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和国家起源的理论被广泛用于考古学研究中,以中国考古资料验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成为中国考古学家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半坡类型是否处于母系社会,大汶口文化是否发展到了父系社会等间题成为中国史前考古学的热点问题。

——引自章节:第一节“大一统怪圈”(1)


在1986年出版的TheArchaeologyofAncientChina(《古代中国考古学》)第四版中,张光直将公元前4000年的中国新石器文化分为红山、小珠山、仰韶、大汶口、大溪、山背、马家浜、河姆渡、石峡一石山一风鼻头九个文化系统,他借用了美国学者葛德伟在讨论美国东部印第安人文化时使用的相互作用圈(SphereofInteraction),念、提出:“到了约公元前4000,我们就看到了一个会持续一千多年的有力程序的开始,那就是这些文化彼此密切联系起来,而且它们有了共同的考古上的成分,这些成分把它们带入了一个大的文化网网内的文化相似性在质量上说比网外的为大。到了这个时候,我们便了解了为什么这些文化要在一起来叙述:不但它们的位置在今天的中国境内,而且因为它们便是最初的中国。”我们也可以选择一个中立的名词而称为X这一模式同释强调中国史前时代存在各自独立发展的文化区但与“区系类型”模式不同,它非常明确地强调了各地区的体性、并以考古资料可以明显示出的各文化区的密切联系和互动作为将各地区凝结为一个整体的组带。与“重瓣花朵”模式不同,它并未强调中原地区的核心地位,认为没有中心的互动也可以形成此交互作用圈,也就是说,互动圈内的动不一定是向的、而是交叉网络式的。

——引自章节:第一节“大一统怪圈”(1)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