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学评论:2017/4:Vol.6 No.4

新文学评论:2017/4:Vol.6 No.4

作者:中国新文学学会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7-12-01

评分:5分

ISBN:9787562280507

所属分类:文学理论

书刊介绍

新文学评论:2017/4:Vol.6 No.4 目录

作家语录
创作谈:可以抚慰
文学新势力·张好好
主持人语
边地叙事中的人世与心史——“70后”作家张好好长篇小说探析
梦里不知身是客,直把他乡作故乡——以《布尔津光谱》、《禾木》为例谈张好好的小说美学
《布尔津光谱》:向善向美的“例外”之作
猫与妖鸟:超越道德的悲忏——评张好好的长篇小说《禾木》
诗人档案·莫卧儿
主持人语
风格、索德格朗及其他
活在生命的光辉与秘密中——莫卧儿访谈
“我们共有一种奇异的忧伤
——读莫卧儿
一日与半生:论莫卧儿的诗
新文学史家访谈录·易竹贤
为人为学,为求真理——易竹贤先生访谈录
南师论坛·鲁迅与21世纪中国文学
主持人语
中国的故事该怎么讲——鲁迅创作对新世纪文学在叙述方面的启迪
论新世纪女性写作对鲁迅“女性关怀”的呼应与传承
“以独抗众”与残雪《民工团》中的个群关系
鲁迅与方方的“辛亥革命叙事”比较谈
“吃人”的复活与永恒的现实精神——从《狂人日记》到《黑石头》
陈应松研究专辑
主持人语
我的心始终是有锋芒的——陈应松诗歌论
乡愁书写与大地无意识——读陈应松《还魂记》
中西交媾的魔幻小说艺术——评陈应松长篇小说《还魂记》
乡土社会的整体性危机——评陈应松近期创作
当代农村伦理现状的叩问——评陈应松《母亲》
学院风骨
多元开放,求实创新——学习《王庆生自选集》的感想
诗心润厚土,德扬天地间——追忆苗得雨先生
一种发生,别样展示——评岳凯华《外籍汉译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作为民族寓言的《黄雀记》——苏童成长小说的新超越
《淮水谣》:一曲乡土灵魂的无声挽歌
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
断裂后的修复——网络旧体诗坛问卷实录(七)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中的女性身体与现代性想象
学术交流
百年中国新文学的回眸与前瞻——中国新文学学会第三十三届年会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境
遇与走向”学术研讨会综述

新文学评论:2017/4:Vol.6 No.4 内容简介

《新文学评论》为新文学学会主办的文学评论集刊,本期设有“作家语录”“文学新势力”“诗人档案”“新文学史家访谈录”“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学院风骨”“学术交流”“南师论坛”等专栏,角度新颖,文章内容丰富。继续集中推出新世纪青年实力派作家的研究专辑,刊登周瑄璞,金仁顺,张好好等“新锐”作家的创作随笔。

新文学评论:2017/4:Vol.6 No.4 节选

《新文学评论(2017.4)》:“70后”作家张好好出生于新疆的阿勒泰市布尔津县,在这个西北的边地小城,张好好度过了她的青少年时期。尽管长大成人后的作家离开了滋养她的这片热土,但壮阔苍茫的西北边域,变幻无穷的四时风光,独具特色的民情风物以及俗世中热闹喧嚣的日常生活成为张好好的写作富矿。她的两部长篇小说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当下时代的历史为经,分属老少两代家庭生活为纬,夹杂周围的种种人事纠葛与个人心史,编织出带有浓郁抒情风格的自传体叙事诗。“从20年代的乡土文学到80年代的寻根文学,从延安文艺到怀乡文学,现代文学的主流总召唤着原乡情结。掩映在这原乡情结之下的,则是国家政治的魅影。感时或是忧国,乡土曾经幻化成各种面貌,投射文人政客的执念。”①在张好好的长篇小说《布尔津光谱》和《禾木》中,作家深情地回眸故乡血地,在浓烈的原乡情结影响下,探究流民创痕与男女情愁。在时间与空间的灰烬中,作家挖掘往昔岁月的断壁残垣,进而剖析人性肌理,追问存在真谛。经由她的童年经验和对心灵世界的探幽寻微,已被美化的与不该记取的,荒凉的与温热的,隐秘的与张扬的,生的欢欣与死的寂灭,繁复而有序地浮出时间的地表。一、西域边地的时间简史“混沌未开,就是我们的童年,朴素的衣着,勤劳的家务劳作,分享辛劳的手工业劳动者的父亲和母亲的快乐和忧伤。生活的重担,也压迫在我们小小的心灵上。然而,欢快总是很多。放声大笑,深夜里去到院子里看满天的星星,觉出天地的阔大和神秘幽邃,和小动物们一起长大,心里涌动着纯净的爱,那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素养。”②西北边地小城的童年生活,牵引着张好好的心绪和思索,这也注定她的文学作品会沉溺于儿童记忆。儿童用纯真的、尚未被世俗教化的眼睛打量世间的一切。西域边地的自然风光和民情风俗成为她的情感皈依与写作母题,在其不同的年龄段和创作时期,小说的主旨和情感基调虽然呈现出不同的书写维度与精神旨归,但童年经验作为生活原型和重要题材在其创作中的重要性显然是不可忽视的。动物的灵性,流民的历史,世事的变迁,少年的成长记忆,交织在一起。凭借作家对日常生活绵密而扎实的现实主义书写,读者得以窥见西域边地小城中一代人的成长岁月及他们心灵中所潜藏的精神谱系。在长篇小说《布尔津光谱》里,张好好匠心独运地借用了尚未出生即因计划生育政策而被堕胎的爽冬的视角书写布尔津小城里海生一家的日常生活。作者让这个死去的、五个月大的胎儿以及小说中的大灰猫成为整个家族式生活史的参与者和解读者。作为一个被剥夺出生权的魂灵,爽冬理解父母的苦衷,没有满怀恨意地评判人类,而是用善意和温柔的态度对待世间的一切。他像一个自由的精灵,来往穿梭于家庭和布尔津的广阔原野里,在他的认知系统中,认为“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地方能够比布尔津更美了”,而父亲海生、母亲小凤仙和三个姐姐组成的家庭也是幸福和美的。虽然他知道他的父母和许多人一样都是异乡人,是携带着各自的血色历史逃亡到布尔津小城中的不幸的人,但只要他们落脚到布尔津,就可以被博大宽容的边地小城接纳并过上温馨美好的日子——“海生决定周日一早赶去六道湾给小凤仙带些吃食。六点天刚亮出白蔷薇的颜色他就起来了。在院角的小厨房里,他把头天晚上炒好的羊肉、咸菜盛到大玻璃罐头瓶里。又去地里摘顶着花的黄瓜,西红柿发出蜇人的清香,豆角正壮大,已渐白。小凤仙离不开辣椒,地里的尖椒打着螺丝卷,半红艳着,海生多拧了些下来。这些够小凤仙她们吃一星期。”这些被主流社会和中原大地所弃置的失败者在布尔津小城中默默地翻开生命的崭新乐章,在一种稳妥、宁静、亲近自然中生儿育女,扎根边城。曾经的伤痛历史虽然给每个生命个体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但现世生活的坚韧性和恒常性更具当下性与吸引力。生存在这里的人们将苦难稀释,将为了活下去而艰辛的繁重劳作看成理所必然。他们*高的生活理想便是能够吃饱穿暖与平安度日。在爽冬稚嫩拙朴的目光中,布尔津小城犹如世外桃源般美丽,人与人,人与大自然,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圆满。然而在张好好的另一部长篇小说《禾木》中,爽冬眼中的世外桃源遭到了无情的拆解。这部小说不再讲述婴儿眼中的小城民众生活史.而是以一个睿智小说家的痛彻之思,把“讲故事的人”换成了一个历尽沧桑、成熟稳重的中年女性,让她作为内地与边地世界的体悟者和阐释者,给古老的、日渐败坏的西域边地及当代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历程做一恰切的注脚。小说中的“你”和“你”的故乡面临的是“一个败坏的时代就这样到来了。清新的小城败坏起来,不亚于中原大地沤烂的加速度。所以,别假想乌托邦的存在,你不迷信故乡”④。爱和美突然变成怨与丑,爽冬眼中和睦恩爱的夫妻,早已由天作之合转换成天作之祸。在《禾木》中,关爱妻子、勤劳忠恳的木匠海生变得庸弱卑微,他“下海”后的小包工头的事业屡遭失败的打击,而在远离家庭、苦闷忧郁的情况下,他的生命中出现了另一个女人娜仁花。父亲与娜仁花在禾木中相恋并生下了私生子,他们的越轨行为令曾经温柔体贴的小凤仙转变成一个头发花白、动辄怒气冲天的怨妇和悍妇。相濡以沫的夫妻渐渐水火不容起来。与此同时,随着商业浪潮的涌动推进,边地小城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天、地、人偕顺的关系不复存在。人被欲望和贪婪所掌控,洁净高蹈的精神被践踏,人类与飞禽走兽及草木山川建立起来的类似于亲情般密切的情缘消逝无痕。边地中的每一个人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到急遽变化的潮流中,他们在惊慌失措中追赶着时代的步伐。为了追逐金钱实利,他们甚至不惜将自己的良知囚禁在牢笼中,在醉生梦死中浑浑噩噩地度日。由此可见,张好好的长篇小说《禾木》承继了19世纪以来写实主义小说的正宗,下笔繁复而细腻。作家明白无误地指出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其实早就四面楚歌。时代变换,不论内地的繁华都市,还是西部的辽阔边地,原来都是如此令人失望和危机四伏——“人类进程的关键的一百年,文明到来得这样迅疾,大地的腐烂来得太快了些。”⑤作家忧惧甚至不乏愤慨地揭示出我们时代人心的朽腐,以及人类对大自然犯下的深重罪责。她用寓言般的文字提示读者,只要我们不迷醉于日常生活,不回避良知的拷问,就能发现日常世界中令人惊心动魄的地方。“不容忽视的一点是,虽然张好好的两部‘小长篇’存在着文化想象资源以及书写原型等方面的共同性,但作家实际完成的这两个文本之间,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⑥诚然,《布尔津光谱》是作家回望故土家园,将童年记忆、家庭生活经过诗心和童心的调和,所建造起的乌托邦愿景,目的是在回望中达到情感抚慰功能和发现生活与存在的真谛。但随后创作的《禾木》,则是长大成人的张好好通过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深入省思后所描述的人类生活的“进化史”和对大自然的“掠夺史”。她更愿意用解剖刀般的目光去书写日常生活的粗粝贫乏,普通民众的仓皇贪婪,尤其是神性大地面临的重重危机。由此,《布尔津光谱》中诗意、恬淡的叙述笔调与《禾木》呈现出的层层解剖、深入勘探的批判反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部小说一张一弛,呈现出繁复的思想与审美意蕴。……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