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时的韩寒,谈自己对中国教育现状看法的杂文集。
★学生关心的17个话题,新增30%内容。
★全国学生共鸣度100%,修订版升级问世。
★面对教育,不能一再集体失语。
2018新版韩寒文集采用统一设计,极简的封面更符合韩寒一贯大气的风格,用纸更精心挑选,以日本进口的新罗纱纸配以内文瑞典进口的轻型纸,质感满分。
这是21岁时的韩寒写的一本关于中国教育现状的杂文集。
他用17个问题集中针对现行教育体制下出现的各种现象,从学生视角出发,提出了自已的看法,观点鲜明尖锐,文笔幽默老辣。
修订版《通稿二零零三》中,为原书中17个问题大幅度新增1万字内容,直观韩寒10年来对这些关心话题的思考轨迹。
语文的问题
由于我对别的研究比较少,加上人还是在自己比较擅长的领域里说话显得有分量,所以先说语文的问题。
语文真是有很大的问题。
首先,这是一个初中后基本上不需要存在的课程。但是又不得不存在,这是*大的问题。语文在教会人识字以及遣词造句以后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别说之后语文要培养人的书面表达能力,那些看上去写作文很差的学生,好像真要好好学语文才行一样,其实背地里写情书溜着呢,他们之所以作文很差,是因为作文的问题,而不是写作能力的问题。写作能力是一个很基本的能力,那些写不出作文没有交作业的人,他们肯定会想出种种符合逻辑的理由来解释为什么没有写作文,并且直视老师的眼睛进行心跳都不加快的撒谎,这就说明这人有很强的表达能力,他只要能把刚才说的话记下来,就是不错的文章。
关键是,没有人觉得这是作文。作文是一种模式,就好似要撒一个官方的谎,必须有时间人物地点,*关键的是必须要有一个向上的主题。比如我记载完一件事情后,我没有权利为这件事情感到迷茫,没有权利为此觉得生活真是没有意义。总之就是不能说真话,完全扯淡就是了。
我在《毒》里有这么一篇文章,全文如下:
昨天我在和平里买了一些梨和长得很奇怪的小芒果,那梨贵到我买的时候都要考虑考虑,但我还是毅然买了不少。回家一吃,果然好吃,明天还要去买。
文章的名字叫《好吃的水果们》,很多人揣测这篇文章的意义,有人说看不明白,有人说这是不错的文章。其实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这些水果真的很好吃。文章要告诉大家的是:一个学生,哪怕写出《红楼梦》来,只是属于习作;但是一旦有了点名气,哪怕写出像上文这样无聊扯淡的东西来,都是艺术。我只是写了几本销量很好的书而已,如果上面的东西是鲁迅写的,那涵义就更远了去了,那得有多少人从里面看出政治风波来啊。
所以说,文章这个东西,在语句通顺,错别字不多到影响阅读的情况下,好坏完全没有评判的标准。我随便抄一篇朱自清的文章交上去,没有一个老师会觉得自己的学生写作文好到有名家的水平了,并且照样会作出很多修改意见。
文学的*高境界当然是作品如何,但是在这个境界之前,我觉得关键不是文章写得怎么样,而是文章是谁写的。我真不相信一个班级作文水平*高的和*低的差距能有*好和*差那么大。
一个人,没有资格判定甲的文章是优秀,而乙的文章不及格。只能说我喜欢甲的文章不喜欢乙的文章,或者说,甲的文章和教学大纲上要求的差不多,乙的差得有点远。所以建议以后的作文评分取消优、良、中、差,改成"正合我意"、"相差不远"、"参考大纲"、"逆我者亡"四种得了。
中国的学生作文一直乏味是因为命题实在太小了。比如给你一个故事,故事是这样的:
两个登山者在攀登高山的时候,因为风雪很大所以用绳子系在一起,但是A失足了,滑了下去,因为有绳子拖着所以没有掉下悬崖,可是B和绳子又都不能承受这样大的重量。B说:A,你坚持住,我一定会救你。但是A自己割断了绳子,从山崖上掉了下去,死了。B自己爬上了山。
问你看完这个故事以后想到了什么,请写一篇八百字以上的议论文。
我看完这个故事,首先想到的是B怎么向A的家里人交代,但肯定不能写这个,想要拿高分,你想到的一定要和出参考答案那人想到的是一样的。当然,你可能想到的是你自己也喜欢户外运动,看中户外运动店里一双鞋子,但是太贵了,上次去砍价没有砍下来,跟爸妈说又不知道他们给不给这钱。甚至可能有人看完文章**个想到的是这次作文肯定又写砸了。
不过不行,这个属于偏题。偏题的意思就是说,你不应该这么想。说穿了就是,你跟我想的不一样,你这篇就不是好作文。
其次,议论文是一种很落后的不应该存在的文体,因为根本没有什么可议论的,既然标准只有一个,那议论个屁。在我隐约的记忆里,议论文有一个公式,有什么论点论据之类,而且前后不能颠倒,还一定得引用材料里的原文,并要有自己看见的或者自己编出来的名人小故事,什么居里夫人废寝忘食啊、牛顿拾金不昧啊、爱迪生为了亲情放弃学业啊,反正一半得是自己编的,这次是爱迪生,下次一样的事就改伽利略了。事情可以自己编,但人一定得有名。一样的拾金不昧,牛顿是个例子,但隔壁住的大爷就不是个例子。文章*后再重申一下自己揣测的参考答案的观点。文章之无聊乏味,不是一般常人能够阅读。教师也真不容易,一下读好几十篇,居然还能分出优劣。反正我到了那份儿上只能凭谁写的字好看给成绩了。
其实,上面的故事我真想用一句"A真勇猛"就完了,但是不行。写过作文的人都知道,没话凑话是*痛苦的,这样凑出来的文章,不论是写的人还是看的人都很痛苦。我实在不明白,对一件事情我就只能发表六百个字的看法,这到底有什么错?
一次我收到一封读者来信,信里面是一张他们学校的语文试卷,试卷里有我的一篇文章的一个章节,文章的题目叫《求医》,然后有八个选择题。我从未想过我的文章可以入选试卷,于是很细心地完成了考卷,结果发现我只做对了三道选择题。其中一个是画线处应该填的是什么词,我不慎选错。**荒谬的是,我居然选择错了画线句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我真弄不明白为什么中国的语文喜欢把别人的文章一字一句加以拆解,并强行加上后人的看法,或者说是出题者的看法,当学生提出不一样的观点时,会有人说:错,作者不是要表达这个意思。而且选择的文章有八成作者都是上个世纪就死了,真是死无对证了。
可是,这是对死去的写了一辈子文章的人*大的不尊重。就像张国荣死了一样,猜测他的死因其实没有什么意义了,他肯定有自己的想法,我们谁都不知道,所以谁都没有资格断定。说真的,谁知道鲁迅写"我家门前有一棵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是什么意思,可能什么意思都没有,自己想玩儿票呢,或者说写了一棵以后忽然记起来还有一棵呢。反正我不敢断定,因为我不知道。
如果真要出这样的题目,那答案也一定得是无穷的,除了不知道和淫秽反动的,想到就有分数,比如"写了一棵忽然想起来另外一棵还是枣树"这个答案,也应该是满分。
我写《三重门》的时候,出现了两次"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一次还是结尾。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连用两次呢?是前后呼应体现主人公的落寞吗?作者给出的答案是:作者觉得这句话很好,但是因为写作时间拉得过长,写到*后忘了前面用过一次,所以不小心又用了一次。
我的长篇小说《像少年啦飞驰》里出现过一些人物,但是到后来就再也没有交代,为什么?是因为这样体现了人生的飘忽和沧桑,很多生命都像过客一样闪过,都不能在人生里留下痕迹而感到的无奈?
不是。
是因为《像少年啦飞驰》是一段一段写的,作者没有打草稿,有些人写到后面就忘了使了。回答"写丢了"一样满分。
我参加过很多次学校的作文比赛,成绩之差,让人发指。而现在,我基本上能够写我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并且到达爱谁谁的地步,但是当落笔的时候某些词句还是会考虑上面的导师们是否喜欢。这些都是小事,虽然自己心里不是很舒服,可是别人很少能发现,而且不影响到整体的阅读感,就像穿了一双自己极度厌恶的袜子上街一样。不过有时候就会想到我的观点别人是不是喜欢,或者想把观点表达得委婉一点甚至会换一个相去甚远的观点。
这样写作文真的很累。感觉自己如同一个按摩小姐一样,自己辛苦的同时还要不断察言观色考虑客人舒服不舒服。几场作文比赛下来,一般我的名次是三等奖。不过这完全没有可以伤心的地方,因为你只要看看一等奖的文章,基本上也是属于不知所云感情虚假一类。
总之我觉得--
作文是一种独立于文学之外的东西。除非哪天你学校的《学生须知》也能拿诺贝尔文学奖。
很多人的观点认为,想写好文章一定要多看书,成为大师一定要看过很多书。我想,这话肯定是从来写不出好文章的人说的。这个错误的观点就好比想进国家队一定要多看球赛一样。我敢保证我们的国足们在没有赌球的情况下很少半夜爬起来只为看一场德甲联赛,因为那是球迷的行为。同样的,看很多书也只是文学爱好者的行为,可能知道的东西会很多,甚至了解很多犄角旮旯里的作家的写作风格是什么样的,拿过什么犄角旮旯里的奖。又好比是电视转播的球赛里那两个什么都知道胡贫的解说员一样,看到贝克汉姆一脚传球就信口说十三年前的某某某也在某比赛上相同位置传出一个相同的球。真正风光的都在上面踢球呢。
所以,在文学上,学历越高,看的书越多,到*后能做的只能是个文学评论家。
虽然这样,我还是建议还没读到大学的学生,无论什么书,能看的还是都要看,因为在那样的岁数里,看多少都不能算是太多的。
等到我真的写自己要表达的东西时,我发现学校除了让我识字以外,初中以上的语文教育,包括无数的名作分析,对我来说没有任何的帮助。真想写点东西就不再像上学时写议论文那样了,拼命想着要加一点名人小故事或者格言之类的,真正好的文字在说服人的时候根本不需要举例子玩数据,更不需要名人名言。名人有的是胡说或者是正儿八经说但是说错了的时候。很多人无论写东西或者辩论什么的时候,特喜欢把一个七八个世纪前就死了的人说的一些话拿出来当法律使。
有的人在教训我的时候喜欢说:孔子说过什么什么什么什么。孔子是说过,但孔子说过什么和我要去做什么或者已经做的什么有什么关系吗?先人也很可怜,引用他们的很多话,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尊敬他们,而是凑巧他们和自己想的一样,利用一下这些话,去反驳或者批评一个和自己想得不一样的人罢了。
总之学校里学的那些行文的模式和思维的方式,也就是为了*终拿张文凭而已。但万一那套观念根深蒂固,就算你是一个博士,也只是比一个普通高中生多考了几次试而已。或者说,你比作者还明白《飘》是怎么写出来的,却怎么也写不出《飘》。我只是希望,每个学生都可以保留自己真实的一面,未必要在很多时候显露。学校所教的事情,很多情况下是因为考虑到人数太多,而对我们来说,自己只有一个。戏结束后人还太入戏,也只能是个戏子。
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学习语文,那时候语文是*重要的学科,其实我们不应该过多地评判小学的语文教学怎么样,一来无论它怎么样,到初中的时候基本上能够认识你能见到的大部分的字,已经很不错了;二来我已经忘了当时是怎么学的。
可是,中国小学的语文教育模式好像一直沿用至初中高中,初中的语文教育已经显得重要性不大了,到了高中,语文就完全是一个陪衬,属于虽然可有可无但是不能没有的学科。语文从教会人认字之后就完全是一个束缚人的想象力的课程。尤其可笑的是对于一些所谓精彩段落的背诵和默写。
首先,我觉得那些精彩的段落基本上没有一个是精彩的。其次,就算它是精彩的也没有必要非得把它背出来。
如果这当作是一种记忆力的训练倒也罢了,可这件事情往往被套上各种理由。这样的背诵其实对于语文或者写作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想无论如何,我上文很多话都比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几乎用八百个汉字来形容一棵树的段落精彩,但纵然那样的精彩,我作为作者本人都完全不能背下来。所以可以想象当时的学生要有多么痛苦。
更加难以理解的是,背诵的内容往往要出现在试卷的阅读分析里,并且故意挖空一些地方让你填词,当然不能自己发挥,哪怕你想到比原话精彩一百倍的语言。不仅是这样,挖空的词语一般更是让人发指:文中画线的地方应填词语是"居然"还是"竟然"。
我想,在学生经过了这么多年的语文培训以后,给一篇背诵的段落在考试的时候"分析",学生、老师、出参考答案的人甚至弱智的人都能拿高分,唯独原文作者本人不及格。但是因为以后政治课里又加了很多比"一棵树"还要无趣的东西需要背诵,所以语文的背诵内容就被比了下来。
背诵这个东西没有任何意义和帮助的表现在于,我现在什么都不记得了。不是因为四年没在学校里。我发誓我四年前除了能背出一些公式以外,语文、政治、历史,就完全不记得了。我在考试前背诵了无数某某某是什么时候生的,什么事件是几月几号发生的,在考试后就结束了他们的生命周期。不是我记忆力不好或者故意夸张,原谅我真的只记得十月革命是在十月份发生的。
我想,大部分的人应该和我一样,我们的确是将这些东西背出来了,可是那又代表什么?代表一个礼拜以后又忘记了!包括班长或者什么学习委员都一样,谁都没有把这些东西当作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对待,你我一生*爱的歌曲的歌词,你我**次向人表白说的话或者**次被人抛弃时别人的话到现在应该都不会忘。
记不住的,怎么都记不住。
语文教师在学校里的地位其实是很值得同情的。因为不要管中高等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对普通人有实际的意义或者是体育在学校的重大规模考试中几乎没有地位,我想若我是语文老师,我肯定会很羡慕数学老师能算出一块不成形物体的面积或者体积,哪怕能很快知道"小明家的母鸡两天下三个蛋,小红家的母鸡六天下九个蛋,过多久两家的鸡可以下一样多的蛋";或者我会羡慕体育老师可以将如此重的铅球掷出十几米远。但是苦于自己没有什么过人的地方,我总不能当着任何人的面把一篇文章分析了来显示自己。只能寄希望于自己有一手好字了。
在很多人的心里似乎语文老师比数学老师和蔼,可能我觉得语文本来就应该是一门宽容度很高的学科,但是发展到现在这样的地步,我们不能光说是老师的责任,或者教委的责任,学生一样有责任,还有很多人应该为此负责,因为一件好事情往往是一个人随手一做就可以,但是一件坏事情就需要各行各业的各种人齐心协力才能完成。
〈编者按:2007年韩寒深入阐述语文中的作文问题。〉
我上学的时候作文写得不错,老去参加作文比赛,每次比赛前都要先自我洗脑,看看*近流行什么口号,比如有一阵子讲究"七不规范",写作文只要挂靠"七不",编造故事,比如看见有人随地吐痰,我马上扑过去用手接住那口痰,并顺带歌颂祖国,肯定是高分。但不幸的是,我每次作文比赛都是二等奖,因为总有那么一个人颂歌唱得比我好听。到现在我都忍不住要对每次拿一等奖的那人说,我当年写作文已经够无耻了,你怎么能更加无耻。
看*近几年,总是有自暴自弃者写出高考0分的作文,我看过这些0分作文,他们的相同点就是--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们的教育是不允许表达真实想法的,讲究的是让你没有想法,然后,用几十年前的教材告诉你,这个是正确的,那个是错误的,当然,你不同意也没生命危险,只不过开除或者0分而已。其实只要不是交白卷,批卷者是不可以给出0分的。我只是想的和你不一样而已,凭什么你想的就是100分,我想的就是0分。没慰安好也得有个安慰奖吧。而像作文这样一个没有评判标准的完全凭借批卷人个人喜好给分的东西能进所谓公平的高考试卷,本身就是有失公平的。
幸运的是学生们除了看重作文的分数以外,都不太看重作文的本身。而很多被认为是垃圾文化的东西,拯救了现在学生那点可怜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可以说,很多人的撒谎体验都是从作文开始的,而为数不多的说真话体验,是从写情书开始的。从小,作文的范本和教材告诉学生们,文字的用处就是赞美和歌颂,而揭露和鞭策都是不积极的向下的阴暗的。可能有人要用教材里的鲁迅来说事,可鲁迅在教材里起的作用其实也是赞美和歌颂,并且是领唱的。其实赞美和歌颂是很好的事情,谁不喜欢赞美和歌颂呢,关键是,我们连赞美和歌颂什么内容都是有规定的,比如我不能赞美姑娘的屁股,歌颂小姐的技术。种种限制,注定了我们的作文,写到*后全都是假话。
当然,很多脑子不开窍的会觉得,作文无论好坏,它培养了学生的遣词造句的能力,好比对很多人来说,数学虽然往高了学没用,但它培养了你的逻辑思维能力一样。这样想的人就是中国教育所教育出来的得力弱智。我告诉你们,你们也太小看自己的智商了。写文章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人识字了以后加上自己一定的阅读积累,就自然会写文章了,你会说话,就会写文章。当然,写好写坏每个人都不一样,这没办法。而逻辑思维能力更加不是算几道数学题就能得来的或者进步的,这是自欺欺人。你看人家思维缜密逻辑超凡的骗子都是没怎么上过学的,而受骗的多数都是能很快告诉你阴影部分面积是多少的。我
们的教育就喜欢告诉你,人类是没有天赋的,都是教育赋的,等你从学校毕业以后,你就能自然接受人类是没有权利的,都是国家给的。
在很多国家的教育里,其实也没有专门的作文一说,但似乎没听说过那些国家的人就不会把学会的词语拼起来写文章了,相反,我们国家的作文做了好几十年,但人似乎越来越不会写文章了。
回到正题,大量的阅读要比去写大量的作文(其实就是准备大量的范文去套命题)有益很多,作文不但减弱了你写文章的天赋,并在潜意识里告诉你,说违心话是正常的必须的,是生存的要诀。后者是作文唯一带给学生的好处,它让学生提前明白现实,讲真话没好下场。而恰恰是作文,毁灭了很多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到*后,肯定有人要说我只会推翻,不会建设,如果大家都不写作文了,那写什么呢?这就是典型的受过教育毒害的逻辑思维能力。很简单,那就不写呗,写文章本来就是一个兴趣爱好,和种花钓鱼一样,强求不得。自然有喜欢的不喜欢的,让喜欢写文章的人去写真正的文章,让不喜欢写文章的去写情书,让写情书被拒绝的人去写日记,让喜欢写假大空作文的人去当领导,这样才皆大欢喜嘛。
韩寒,1982年9月23日生于上海金山区亭林镇,中国有国际知名度的青年之一。他是年少成名的畅销书作家,自本世纪初出道,十八年来始终保持在中国畅销作家TOP3之列,小说、散文作品总销量超2000万,首本长篇小说《三重门》为中国近20年畅销小说,《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飞驰》《长安乱》《青春》等著作,主编《独唱团》畅销500万册;他也是乘风破浪的赛车选手,作为中国职业赛车di一人,并获得中国场地、拉力双冠职业车王殊荣的;他还是是优秀的歌手和词作者,填词主题曲《后会无期》获得第51届金马奖电影原创歌曲奖;而这两年他更是成为了后会有期的电影导演,2014年凭借处女作《后会无期》跨入导演行列,获得第9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年度新锐编剧奖,中国电影导演协会2014年度表彰大会"年度青年导演"提名,第二部作品《乘风破浪》电影票房破10亿;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作为一名身法飘逸的电竞选手,FPS狂热爱好者,他成为了电竞战队1246创立者和精神领袖,并获得了相当不俗的成绩。
韩寒大事记
1982年9月23日生于上海金山区亭林镇。
1997年在《少年文艺》发表作品;
1999年凭借《杯中窥人》获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次年蝉联;
2000年出版长篇小说《三重门》;
2001年出版文集《零下一度》;
2002年出版长篇小说《像少年啦飞驰》;
2003年出版杂文集《通稿2003》,同年开始职业赛车生涯;
2004年出版《五年文集》、长篇小说《长安乱》;
2005年出版赛车随笔《就这么漂来漂去》;
2006年出版长篇小说《一座城池》;
2007年出版长篇小说《光荣日》;
2008年出版《杂的文》;
2009年出版长篇小说《他的国》、文集《可爱的洪水猛兽》;
2009年拿下场地赛和拉力赛的双料年度总冠军;
2010年4月被评为"全球*影响力一百人"之一,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2010年9月,出版长篇小说《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2011年出版文集《青春》;
2013年出版文集《我所理解的生活》;
2014年拍摄电影《后会无期》;
2016年拍摄电影《乘风破浪》。
韩寒,1982年9月23日生于上海金山区亭林镇,中国有国际知名度的青年之一。他是年少成名的畅销书作家,自本世纪初出道,十八年来始终保持在中国畅销作家TOP3之列,小说、散文作品总销量超2000万,首本长篇小说《三重门》为中国近20年畅销小说,《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飞驰》《长安乱》《青春》等著作,主编《独唱团》畅销500万册;他也是乘风破浪的赛车选手,作为中国职业赛车di一人,并获得中国场地、拉力双冠职业车王殊荣的;他还是是优秀的歌手和词作者,填词主题曲《后会无期》获得第51届金马奖电影原创歌曲奖;而这两年他更是成为了后会有期的电影导演,2014年凭借处女作《后会无期》跨入导演行列,获得第9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年度新锐编剧奖,中国电影导演协会2014年度表彰大会"年度青年导演"提名,第二部作品《乘风破浪》电影票房破10亿;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作为一名身法飘逸的电竞选手,FPS狂热爱好者,他成为了电竞战队1246创立者和精神领袖,并获得了相当不俗的成绩。
韩寒大事记
1982年9月23日生于上海金山区亭林镇。
1997年在《少年文艺》发表作品;
1999年凭借《杯中窥人》获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次年蝉联;
2000年出版长篇小说《三重门》;
2001年出版文集《零下一度》;
2002年出版长篇小说《像少年啦飞驰》;
2003年出版杂文集《通稿2003》,同年开始职业赛车生涯;
2004年出版《五年文集》、长篇小说《长安乱》;
2005年出版赛车随笔《就这么漂来漂去》;
2006年出版长篇小说《一座城池》;
2007年出版长篇小说《光荣日》;
2008年出版《杂的文》;
2009年出版长篇小说《他的国》、文集《可爱的洪水猛兽》;
2009年拿下场地赛和拉力赛的双料年度总冠军;
2010年4月被评为"全球*影响力一百人"之一,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2010年9月,出版长篇小说《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2011年出版文集《青春》;
2013年出版文集《我所理解的生活》;
2014年拍摄电影《后会无期》;
2016年拍摄电影《乘风破浪》。
《纳兰容若词传》内容简介:《纳兰容若词传》以纳兰容若的生平为主线,从出身、仕途、情感、友人等方面,将纳兰容若的词与情细细道
当代散文-黄秋耘散文选集 本书特色 荣获第八届中国图书奖古往今来,有多少精美的散文像珍珠般在熠熠生辉!《百花散文书系》不敢说已将它们串成珠联,但它们在这里总已不...
鲁迅语典 本书特色 ★ 大16开硬精装,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编注者张扬,为70年代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全国的小说《第二次握手》的作者,当时形成了“当代史上特殊的文...
周作人经典作品选--生活之艺术 人的文学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周作人先生的散文精品数十篇。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巧,文笔精巧、语言幽默、内蕴深厚、风格...
两个男人 内容简介 本书是沉寂多年的马原再次复出后的**本散文集。马原无疑是二十世纪中国出色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如《虚构》《旧死》《死亡的诗意》一出即振聋发聩,很...
拆楼记 本书特色 一个纤毫毕现的人性标本,一份独特鲜活的社会档案。作家亲历拆迁事件全过程。乔叶以毫不妥协的有力笔触,描绘出利益之下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真实甚至是...
顾随(1897-1960),字羡季,别号苦水,晚号驼庵,河北清河县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终生执教并从事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先后在河北女师学院、燕京大学、...
千古杂记 内容简介 “杂记”是什么?杂记是古人在划分文章体裁中确定的一种文体。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讲到这种文体:“大抵记者,盖所以备不忘。如记营建,当记月日...
盼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最美不过乐俯诗-随书附赠乐俯诗15首 永恒珍藏版 本书特色 亭台楼阁,孕育着倾城倾国的佳人游走着款款采桑的罗敷,清纯、简约、不谄媚,这是...
《因为风的缘故》是洛夫先生的抒情诗代表作选集,从其创作的大量抒情诗作品中精选而出,共收诗作140余首,代表洛夫抒情短诗创作的
朝花夕拾 本书特色 鲁迅先生一生创作了两部散文集,《朝花夕拾》和《野草》,相对而言,《朝花夕拾》又更有情趣些。 《朝花夕拾》作于一九二六年,共十篇,...
东方卷-外国文学作品选 内容简介 在每位作家的选文前,选编者对所选作家作品都有简略的介绍,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这部分内容原本可以长篇大论,对作品...
傅浩(1963-),祖籍武汉,生于西安。北京大学英语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文系毕业、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
家 本书特色 巴金著的《家》是成就*高、影响*大的一部巨制。作品取材于中国的一个封建的大家庭,通过这个大家庭的没落与分化来描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
《流淌的歌声·金曲典藏系列——影视歌曲》内容简介:这是一套适合群众需要、适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歌本。本书既具有欣赏和典藏价
看房子 本书特色 《看房子》:电影和书籍都要经过审查,却没有一套能够制止建筑和城市疯狂发展的制度。这比出版一部黄色下流的小说,其坏影响要深远得多。任何人都可以随...
漂流的岁月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记录了作者从孩童到青年的成长岁月和四处漂泊的感怀,也记录了作者在台大求学时诸位教授、大师解惑授业的厚重恩情;下篇呈现的...
林清玄作品:玫瑰海岸 本书特色 《玫瑰海岸》被誉为林清玄动人的小品,一半抒情,一半写景;一半是情感忧伤的生命之歌,一半是心胸光明的宇宙之爱。在美丽与哀愁中升华,...
去乡下盖间房子 本书特色 ★逃离繁杂现实,回归恬静生活的梦想。 清风拂过,薄雾微光,满心欢喜。 ★超俗的眼光,闲散的人生情怀。让读者不必亲自去盖一个房子,也能体...
赵树理精选集 内容简介 20世纪是一个不寻常的世纪。20世纪的社会生活风云激荡,沧桑巨变,20世纪的华文文学也波澜壮阔,气象万千。以其大起大伏、大开大阖的自身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