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松山、腾冲和龙陵,是1944年中国远征军在滇西对日军实施战略反攻作战的核心战场。以滇西战场的胜利为先声,中国的抗日战争拉开了胜利的序幕。余戈著的《滇西抗战三部曲(共3册)》历时十余载,先后完成并出版了“滇西抗战三部曲”:《1944:松山战役笔记》《1944:腾冲之围》《1944:龙陵会战》,填补了这一重大历史题材的空白。作者在滇西抗战三部曲的写作,采用了“微观战史”的写法,在“显微镜”下看历史,对战事叙事准确到一地,且以敌我双方史料严密比对,在错综复杂的战史中追求优选程度的客观准确,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信史”标准。前两部作品《1944:松山战役笔记》和《1944:腾冲之围》曾先后获得“文津图书”奖、“中国好书”奖和“中华很好出版物”奖,赢得了大量忠实读者。
★据198师特务连连长曹英哲回忆: 城外西北角突出的拐角楼,593团牺牲了200多条好汉的生命而未能攻占。我曾亲眼看到第2营姚家增营长额头上挂着大颗的汗珠,面色苍白,声音嘶哑,欲哭无泪的窘态。也曾在稍后方的野战医院门口,看到待救的无奈伤兵,成排的躺在担架上等待急救,或竟默默地就这样走了。院内更是一片凌乱,鬼哭狼嚎似的忍受着没有麻醉的手术痛苦。战争是太残酷了,硬生生地把生命夺走。 关于入城后在巷战中遭遇的新情况,预2师第4团特务排长王希孔留下如此回忆: 攻到女子学校北侧,挖过墙洞钻过去三个人,正在敌人碉堡边。五六个鬼子一拥而出,刺死我二人、伤一人;我刺死敌一人。像这样墙内墙外拼刺刀,日夜都有,因隔墙不易观察对方情况,处处遭遇肉搏。上高处,敌有房顶或楼上的机枪扫射;在低处,又有墙脚地堡的机枪突袭。每通过一家房院,都要过细搜索,注意隐蔽,稍微大意就会被敌人的刺刀穿身。敌在暗处躲着,有时我们几步跑到敌人枪口前,还未发现敌人,敌人刺刀就到身边。我第2班士兵挖开一个墙洞,未等我方射击,敌人就先投过一个手榴弹,炸伤我二人。我感到,这房前屋后的巷道战,比野外山地战还困难。所以多数时间是白天休息观察进路,夜间挖壕挖洞进攻。 我父亲是明治时代一名态度严厉的近卫兵。10月7日的今天正是严父的忌日,也是我的生日。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恰恰也是我作为帝国军人无颜被俘的日子。屈辱和悔恨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珍珠从脸颊上滑落。自杀的念头一次次在脑海中浮现并一次次地涌上来。死吧,或许唯有设法早点死去,才能把自己从屈辱和悔恨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日】 吉野孝公:《腾越玉碎记》
序一 研究战争史的新视角与新方法/朱增泉
序二 真实战史的血腥拼图/乔良
序章 他们在寻觅什么?
第1章 松山:兽军盘踞的要塞
第2章 大反攻:西线有战事
第3章 一战松山(6月4日—7月1日)
第4章 二战松山(7月2日—7月6日)
第5章 三战松山(7月7日—7月11日)
第6章 四战松山(7月12日—7月19日)
第7章 五战松山(7月20日—7月25日)
第8章 六战松山(7月26日—8月2日)
第9章 七战松山(8月3日—8月19日)
第8军 松山战役中的指挥者
第10章 八战松山(8月20日—8月27日)
第11章 九战松山(8月28日—9月1日)
第12章 十战松山(9月2—9月7日)
尾章松山战役检讨
松山战役大事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944:龙陵会战》 节选之一 攻克龙陵似乎唾手可得之际,后勤补给问题突然成了致命问题。 据宋希濂报告:“自6月4日以来,淫雨连绵不止,道路异常泥泞,人马行动困难。兵站输力既极薄弱,补给线路复因军队进展甚速、延伸过长,以致粮弹追送数量极少;飞机补助投掷,亦因受天候影响,不能及时接济。而龙陵地方贫瘠,产粮极微,又无法就地征购粮食。自6月10日以后,各部均因粮弹缺乏,亟望补充,无法续行攻击。” “……我军在为驰名的‘龙陵雨’所苦。在不能飞行的气候了,他们渴望着空中的补给,他们盼望着老百姓组织的骡马队,自怒江东岸怒山山脉的平坝里,驮着米和弹,赶到怒江西岸的高黎贡山山脉中来。这些日子,炮弹只留得几十发,罄其所有也摧毁不了几处敌人的工事。他们万里来的米,一顿减少一顿,起先大家喝稀饭,后来一道嚼山芋;山芋找不到,再找芭蕉和草根。”第71军此时的窘迫,被中央通讯社随军记者黄印文写在了战地通讯中。 骡马队在大雨泥泞中翻山越岭的地面运输固然不易,对于实施空投补给的具体困难,美军顾问团长弗兰克·多恩在6月9日的记事中也道出了苦衷: 物资空投的形势越发紧张。几乎每天,中国方面提供的天气预报不是晴天就是碎云。但是第69联队[3]却报告天气情况并不乐观,执行空中支援任务的飞机不是不能起飞就是中途被迫折返。因此,空投行动也无法进行。昨天(8日)晚上,宋希濂来电表示中国军队正在承受每天数百人的伤亡,希望美国飞行员能够在不利的天气情况下,冒险为前线空投供弹药和食品。今(9日)早,他再次来电,龙陵地区的所有战事因弹药不足而被迫暂停。我们也在一刻不停地催促第69联队的肯尼迪(Kennedy)上校,请他想尽一些办法为中国军队提供空中补给;如果龙陵不克,则整个的反攻计划都将失败。 中国方面提供的天气情况报告仅限于他们自己头顶的那一片区域(事实上,从机场到空投区的航路上会出现不利于飞行安全的气象条件,但中方对此不以为然),因此,大部分在前线的美军顾问也认为气象条件适合于空投。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空中补给,那么美国人在此之前所做的努力将付之东流。我个人认为单靠几次空投,是不可能推动战事的全面进展的。肯尼迪是一个教条主义者,他不能也不会接受任何在他认知范围以外的事情。他没有丝毫的实战经验,也很少学习别人的经验。第69联队的人也很坦白地讲,凡是在路易斯安那州的训练/演习中没有演练过的科目,肯尼迪上校是绝对不会在实战中去尝试的。由于我们的支援不到位,中方的态度在过去的几周内已经变得越来越尖锐。 11日,大概是被宋希濂屡屡发来的电报搞烦了,弗兰克·多恩开始在记事中指出宋希濂本人的责任,并披露了远征军高层的矛盾: 宋希濂仍在一刻不停地叫喊着要求得到空中支援和物资的空投补给。尽管他手里已经有足够的甚至超出所需数量的部队,但是如果得不到空中支援和空投补给,他拒绝展开任何行动。宋希濂的陆上后勤非常糟糕,他曾经报告说当他的部队到达龙陵外围的时候只剩下随身携带那点物资(他们没有按照规定携带5日份的大米和1个基数的弹药),粮食弹药非常缺乏。 尽管萧毅肃(远征军参谋长)、卢佐(军委会后勤部副部长)将军和我一再提醒他战区的气象条件不可能保证有效的空投,但是宋希濂仍然完全依赖空投来对他的部队进行补给。他的地面后勤负责人李国源(第11兵站分监)愚蠢无能,并且还被一群傻瓜包围着。现在宋希濂需要他拿出点真本事来解决后勤供应问题,结果这位老兄彻底崩溃了。卢佐将军曾警告宋此人(指李国源)不堪使用,但是宋希濂依然我行我素。 ——对李国源提出指责的,还有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兵站总监蒋炎。“他(蒋炎)相信,但是不能证实,第11集团军兵站分监李国源将军涉嫌贪污。李报告称他有1800头用于运输的牲畜,实际上这个数字可能被夸大以获取更多的经费。按照比例来讲,李所拥有的挑夫和牲畜的数量和第20集团军的一样多,但是第20集团军的后勤工作却进行得相当出色。并且,第20集团也没有向长官部申请更多的资金用于后勤保障工作。而李却不停地要求增加资金投入。”对此,弗兰克·多恩颇有深意地写道,“我们不能凭此断定宋有贪污行为,因为他已经是个十分富有的人。”实际上,已经谙熟中国军队传统的弗兰克·多恩明白,集团军的兵站分监就是总司令的“钱袋子”,往往由*亲信的心腹担任,且稳居不倒。 宋希濂还声称是我和萧毅肃使他陷入如此的困境,他甚至威胁说要从龙陵地区撤军。卫立煌因此指责我和萧毅肃先是说服宋冒险采取现在的作战计划,之后又让他在全军弹尽粮绝的时候无法及时得到补充。萧毅肃认为卫立煌的指责太尖锐了,如果不马上采取措施改变现状,他这个参谋长就干不下去了。萧毅肃认为宋希濂和他的下属们像一群爱哭鬼,事实上他们根本就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后勤系统;而且,宋希濂似乎忘记了,当时正是在他本人的支持下,我们才使目前的作战计划得以通过。 宋希濂直接给蒋委员长发去了一封电报,并在电报中列举了他目前遇到的种种不如意。委员长通过卫立煌做了回应,责问陈纳德(Chennault)将军为何没有能够提供有效的空中支援和空投。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让肯尼迪上校在不利的天气情况下为前线部队空投补给。肯尼迪的问题是,他不会做任何计划外的或者教科书规定以外的任何事情,同时他也不具备在特殊情况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日)下午两点,卫立煌召集了一次会议,在会上我们就空中支援和空投的问题对他进行再一次的说明,并说服他下令让宋希濂不要撤军。同时,萧毅肃致电宋希濂询问他的物资是否够用。萧毅肃建议*好马上开始攻城,好让士兵们能够尽快获得食物和住所。 下午5点,宋希濂攻下了龙陵。当天晚上,他收到了部分给养补充。攻城部队也将城内日军的大部分据点清除掉了。至6月11日早晨,日军残部被迫龟缩在龙陵城西、南两处的三个据点内继续顽抗。 实际上,“下午5点,宋希濂攻下了龙陵”之说,就是缘自宋希濂当日误发的那个报捷电报。据弗兰克·多恩记述,收到电报后,大概是为消弭此前中美双方的龃龉,卫立煌马上“向蒋介石发去了一封热情洋溢的电报,对美方在夺取龙陵的战斗中提供的支援给予高度评价”。 但此时龙陵上空的天气任然没有改善的迹象,预示着更大的麻烦还在后面。
余戈,1968年7月出生,在陕西、甘肃、云南等地乡村、军营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1985年考入军校从军,曾在部队任雷达技师、宣传干事。1994年调入解放军出版社,现为《军营文化天地》杂志主编、副编审。2000年起,业余时间收藏抗战文物、研究抗战史,从技术、战术、军人生存方式等军事文化视角,进行“微观战史”的写作。已出版《1944:松山战役笔记》,(获国家图书馆第六届“文津图书奖”、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提名奖”)、《1944:腾冲之围》(获2014年度“中国好书”奖、第六届“中华出版物奖图书奖”)。
冷兵器研究所,创立于2014年,全网500万粉丝的专业军事历史自媒体。深耕古代军事与历史,曾荣获2017年度微博最具潜力历史大v等诸多荣誉。
新编党政机关公文写作-规范.技巧.范例.评析 本书特色 魏建周编著的《新编党政机关公文写作规范·技巧·范例·评析》全面系统地讲述公文作用、公文种类、公文格式、行...
融冰之旅-日本原政要北大演讲录 本书特色 《融冰之旅(日本原政要北大演讲录)(精)》辑录了日本著名左翼外交家浅野胜人先生应中国政府及相关民间组织邀请于2011年...
《神奇的后期:12个场景精通摄影后期》内容简介:新时期的摄影创作,对后期处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同题材的后期处理在具体操作和思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 本书特色 按照中共中央批准的编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系列的计划,继二OO九年八月和二O一一年四月出版《十七大以来重要文...
信仰书 本书特色 解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探寻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基因,使广大党员干部重温红色经典,感悟精神力量,坚定理想信念,无怨无悔地继续投身中国特色...
战场决胜者:冷兵器时代 本书特色 古往今来,世界各地对战场勇士和沙场英雄的崇拜,始终是街谈巷议中热门的话题。早在中国的宋代,就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这样的...
《回顾展的回顾》内容简介:美国东岸最重要的美术馆,例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每年会推出二十项左右专题展或
东北解放战争纪实:1945-1948,ISBN:9787010042619,作者:刘统著目录 引子“大时代展开了!”第1章重庆谈判第2章捷足先登进沈
日本的逻辑 本书特色 他有长跑运动员的耐力、武士的隐忍,他有日本人的勤奋与能量、中国人的八面玲珑。他有40岁的视野、20岁的狂气。他是新锐的国际政治观察家,在民...
2016-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理论热点面对面 本书特色 本书紧密联系全面深化改革和干部群众思想实际,围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决议,对全面建成小...
民主的不满 目录 译者的话前言**篇程序共和国的宪法**章 当代自由主义的公共哲学自由主义的自由与共和主义的自由对中立性的渴望效用主义与康德式自由主义自由主义的...
资本主义发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本书特色 保罗·斯威齐的这本《资本主义发展论》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的一本。全书分为四篇,介绍了第二国际理论家在...
中国抗日战争战场全景画卷:1944衡阳保卫战梦断衡阳城影像全纪录 本书特色 由吕晓勇、江圣*的《梦断衡阳城(1944衡阳保 卫战影像全纪录)》全方位、多视角、全...
《观念的历险》内容简介:本书是对文明概念的研究,试图理解文明的存在物是如何起始的。全书始终强调一点,即人类为促进和保持文明
《大颗粒积木创意搭建指南(进阶篇)》内容简介:本书带领读者用大颗粒积木搭建出各种有趣的模型,搭建的作品贴近生活,还可以活灵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全三册) 本书特色 2010年7月,习近平同志提出编写《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的任务,并在编写工作启动后亲自审定编写工作方案,作出长篇重...
《无神论(中文版)》内容简介:大多数中国人没有经过深入思索和论证,自小接受无神论。在作者所在的西方,广义的基督教世界,几个
总体理论-马克思与当代世界 内容简介 马克思的错误在于试图建立一个可以替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社会形式。由罗尔斯*近重提的契约主义的基础是很脆弱的。罗尔斯在一切非...
中国古代火药火器史 本书特色 我国古代的火药,是一千多年前炼丹过程中发明的,与我国的传统医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发明,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本书探讨了各类火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