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物

珍物

作者:《生活月刊》编著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2017-2-1

评分:7.6

ISBN:9787532772537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什么是你心目中的“珍物”?这是一百个人心目中的答案,也是一个时代的文艺图景。

艺术家徐冰的珍物是他初到纽约时在公交车上偶然收到的邻座盲人送他的一本盲文书;音乐家谭盾用了二十多年的指挥棒,原来是他第一次与马友友、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使用的指挥棒;编舞家林怀民提供的是他母亲 手抄的《心经》;作家金宇澄家中挂着的史密斯船钟,笼罩着早已“隐退”的钟表厂回忆……

“华语音乐教父”李宗盛作序力荐“这本蕴含深情的小书”。全书作者及受访者囊括了中国文艺界各领域的精英人士,包括小说家金宇澄、导演贾樟柯、作曲家谭盾、舞蹈家林怀民、杨丽萍,艺术家徐冰、王澍,摄影家阮义忠、吕楠,学者阮仪三、陈燮君、钱理群……他们都以一件珍贵之物为契机,回望生命中那些细水长流或惊心动魄的时刻。

每一件珍物配有精良的摄影图片,真实呈现光影细节,你能在这里看到时间的痕迹。图文汇聚于此,生动而真实地呈现当代中国文艺景象。我们期望,能通过关照“人”与“物”的生命联系,在这一充斥着“消费”与“丢弃”的当下,重拾 “惜物惜情”的美好传统。

谨以此书,致我们值得热爱的生活。

作品目录

目录
辑一
唤醒 :时空隐语
钟繇字帖/王澍
《三顾茅庐图》黄杨笔筒/黄玄龍
ROBERT MAPPLETHORPE原作/靳宏伟
七张油画小照片/刘丹
贵州蜡染布/黄永松
光绪年间武夷岩茶/吕礼臻
《心经》线装本/易菁
汉瓦/吕永中
苔藓/马岩松
羊头瓦当/在造工作室
垃圾/又一山人
《阳羡砂壶图考》/何健
清纪晓岚题字紫檀笔筒/曾小俊
《天空》/乔志兵
米与藕/喻荣军
《摄影一百年》/顾铮
行李箱/刘小东
石/叶放
《鼎》/余德耀
辑二
印刻 :光阴迭变
海螺石/黄怒波
蠡壳窗/阮仪三
史密斯船钟/金宇澄
民国手抄《华严经》之序册/释宗舜
《金刚经》/刘若瑀
《浮士德》/陈嘉映
菩提树叶/何训田
禅定佛/王胤
释迦牟尼佛铜像/郑希成
十方鞋/陈景展
菩提子/尹鹤庭
《圣经》/冯君蓝
手稿与审稿记录/《紫禁城》
玻璃字画/刘道玉
故乡的酒/贾樟柯
《拼贴城市》复印件/童明
三影堂模型/荣荣&映里
片刻黑暗/杜庆春
风花雪月/叶永青
辑三
传承 :家的秘密
父亲的讲义/许江
母亲手抄《心经》/林怀民
柏种佛珠/黛青塔娜
父亲手记/董豫赣
母亲的照片/张晓刚
父亲的墨斗/阮义忠
锥子/周重林
姥姥的缝纫机/邵帆
姐姐手织毛衣/樊锦诗
座钟/沈宏非
传家之宝/任祥
家庭相册/安哥
保温杯和牛仔布袋/黄灿然
家乡的泥土/俞孔坚
海燕牌收音机/张军
家庭合影/刘瑞琳
旧影/王薇
《送别》歌词/马可
爹打鬼子时候的刀/曹乃谦
辑四
追寻 :光耀生命
八十年代的诗与信/欧宁+左靖
陶罐/于坚
《我与你》/吕楠
罗伯特•弗兰克摄影集/陈传兴
大学时期的读书笔记/赖永海
PELIKAN牌墨水/苏笑柏
笔/李宗盛
友人的画/严力
三幅老照片/刘铮
齐如山书札/旧香居
手刻本《共产党宣言》/祝君波
盲文书/徐冰
火柴盒/黎义恩
访问学者证/李翔宁
《鲁迅全集》/钱理群
贡布里希的书信/范景中
旧电脑打字机/叶兆言
《中国人口发展史》/葛剑雄
雪茄/黄育海
辑五
灵犀 :人生旅伴
一九六二年的吉他/丁武
指挥棒/谭盾
单锋剑/徐皓峰
《看见•黑陶茶盘壹号》/朱哲琴
旧琵琶/陈燮君
《七碗茶歌》青花瓷笔筒/廖宝秀
敦煌唐乐舞图卷/史敏
胡子/叶锦添
丝绦穗子/王珮瑜
泥器赛特/赵广超
干版正片/吕乐
煤油灯/蓬蒿剧场
揉茶木锅/梁骏德.
新天鹅堡的木雕/陈丹燕
端盘子的小兔子/徐则臣
肥肉/朱赢椿
孤岛碟片/欧阳江河
豆•粟•芽/黄豆豆
草台班的灯/赵川
“花儿”/苏阳
古琴/周兵
菜篮子/杨丽萍
瓷砧板/殳俏
人物索引
后记
文艺景象/令狐磊
珍物故事/夏楠
· · · · · ·

作者简介

创意、采写:《生活》月刊编辑部。《生活》是现代传媒旗下的高端杂志,以艺术视觉创意和制作精良闻名,探索生活美学和生命哲学,在文艺界和传媒圈享有盛名。

受访者和作者(部分)简介如下:

谭盾,著名中国作曲家、指挥家。曾获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和格莱美大奖(2001)、格文美尔(Grawemeyer)大奖(1999)、德国权威的“巴赫奖”。为香港回归中国的交接仪式创作《天地人》,并被纽约时报评为“国际乐坛最重要的十位音乐家”。

徐冰,中国现代艺术家,现居北京。以创造了汉字式的西方书法“天书”而著名,并因此获得了用于奖励创新的美国文化界最高奖:麦克•阿瑟奖(MAC ARTHUR AWARD)。曾被邀请参加英国、法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芬兰、意大利、德国、韩国等国的重要联展。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阮仪三,著名建筑学家,建设部同济大学...

(展开全部)

精彩摘录

“道人脚底片云生,欲作道遥物外行。尽把黄尘衣上拂,却将明月杖头横。”这是金代于道显先师的诗。道人脚底的鞋有很多种,双耳麻鞋、单耳麻鞋、十方鞋、圆口鞋云履等等。我的这双叫“十方鞋”。黑色的鞋帮上,嵌着十片白布,代表了四正、四斜与上下。身如幻驱,烟霞为伴,十方是家,贯通着十方路,也代表了舍小我,存大众,悟真常,誓与大道同心,衔接十方生灵。

——引自章节:十方鞋/陈景展


有一门博士生的理论课,我当时是很震撼的:大家坐在一起,每个人选一个当代最著名的理论家哲学家,对他的作品进行评述。在国内这些学术大师,像弗兰滕、利弗・巴洛、塔夫里,这些人都是神,他们的东西像《圣经》一样,如觉得不对,一定是我理解错了而不是他错但那些博士生大部分都持了批判的态度。国内很缺乏这种质疑和挑精神。其实像哲学和文化的东西,很难分高下,没有绝对的标准,需要你自己判断。也不存在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它必然有一个适用的时段,它的提出必然是特地针对某一种现象的。更重要的,是建立这样一种理论视野,知道理论与理论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怎样导向另一个主义,而不是抱定某一个主义,抱定某一个大师,将他崇拜成偶像。这种学术态度的缺失,也是今天我们的建筑设计和实践会止步不前的一个原因。如果没有思想的观照,没有对实践的反思,你的实践永远不可能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或者到达一个更高的层次。

——引自章节:访问学者证/李翔宁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