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画史中的博物学文化》作者施錡围绕“宋元艺术史的博物学文化”进行理论论证,用实例剖析阐述,形成观点鲜明、论据充分的文章,图文并茂,内容涉及中外,延展古今。不是单一地就艺术论艺术,跨学科、跨地域地引用、论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文化内延出发,分析了艺术史中的博物学文化。
无论我们怎样给中国古代画史下定义,中国古代画史的内涵还是由形成于系谱的历代画家及其作品所构成的。中国美术史论界以往对中国古代画史的研究,其主要还是定位于绘画本体及其审美表现形式与技法风格的研究上,无非就是冠之于“史”的名义而已;而施錡博士则规避了以往研究的窠臼,调整了自己的研究观念,她把博物学(natural history)作为自己研究中国古代绘画的透镜,从而把中国古代画史研究还原于中国古代文化与历史的宏大背景中,以追问宋元两朝绘画与文史之间所交融的现象和本质之关系。
在施錡博士的研究视域中,中国古代绘画已不再是一种纯然的外在审美表现形式,施錡博士把画面形式本体所呈现的物象与人等诸种元素紧密地维系于中国古代文史传统中,通过透视中国古代官制、宗法、政治、、民俗、器物与服饰等文史成因,从而把中国古代画史研究向博物学领域拓宽与拓深。从学理上讲,施錡博士是籍助于中国古代画史研究,在博物学研究观念的策动下,有效地发现、思考与解决文史研究的新问题。因为,在施錡博士的研究视域中,画面所表现的物象与人等元素,其必然是对一个特定时期之文化与历史的审美记忆,这些元素反过来必然也可以成为对文史领域博物学研究的有效注解,而不仅仅是一个个纯然表现画家个人意境的审美元素了。然而,即便是画家个人的审美意境,其也必然把画家生存的文史背景投射在作品的形式本体上。这就是从一件古画看文化、看历史,而不再是囿限于一个狭小的视域,仅从一幅绘画看作品本身。以画论画的年代持续得太久了,当下是一个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时代,论画的博物学年代终于到来了。
施錡,女,视觉文化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上海市曙光学者。现任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史论教研室副教授,曾任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访问学者、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宋元画史、中日视觉文化交流、中西视觉艺术比较。出版论著《画中之似:比较视野中重构的中国古代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年版)、《宋元画史中的博物学文化》等。曾在各类重要学术期刊,如《美术研究》、《中国博物馆馆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民族艺术》、《装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美术》、《中国美术研究》、《美术学报》、《(台北)故宫文物月刊》等期刊中发表艺术史论文30余篇,论文曾多次获复印资料全文和摘要转载,曾获第八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年会论文奖、2016年《装饰》年度学术论文奖。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后期资...
(展开全部)
满族 本书特色 满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纯朴、勇敢的伟大民族,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满族祖祖辈辈居住在白山黑水(“白”指长白山,“黑”指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追本...
鼓舞我一直做下去的,是女性展现的力量。——德尼·穆奎格1999年,“奇迹医生”穆奎格创办潘齐医院。20多年来,他在这家医院救治了5万多名遭受性暴力的女性,她们中...
流氓的盛宴 本书特色 本书深入探讨了盛行于当代中国的流氓话语现象。当代中国分为两个社会,一个是国家社会,另一个则是无秩序、无信仰、无权威和无道德的流氓社会,它以...
陀思妥耶夫斯基论作为文化机制的俄国自杀问题 本书特色 陀氏终生都在探讨生命的本质意义,故而对"自杀问题"非常关注,所以本书所能提供的视角,不仅能观察陀氏的思想,...
满语口语音典 本书特色满语在清朝是官方语言,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传承至今已有四百余年,但现在已成为濒危语言。瀛生先生对抢救日趋乏承的满语口语杞忧益殷,以...
真情如歌五十年代的中国往事 内容简介 50年代单纯。那时电影拷贝少,几个单位演电影要“跑片”。一位放映员顶着寒风蹬车正“跑”着,夜色中两个中学生叫他:“叔叔,这...
余光中,当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一九二八年生于福建永春,因孺慕母乡常州,神游古典,亦自命江南人。又曾谓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一生从事诗...
中国少数民族婚丧风俗 内容简介 严汝娴,刘宇所著的这本《中国少数民族婚丧风俗》是“中国读本丛书”之一,全书共分2个章节,主要对中国少数民族婚丧风俗知识作了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老子(彩图版) 本书特色 咀嚼传统,解读我们身上所携带的文化基因,获得继续前行所需的智慧力量。领略古人的处世智慧、做人品格,以及其中蕴含的人...
银图腾-解读苗族银饰的神奇密码 本书特色 《银图腾(解读苗族银饰的神奇密码)》编著者戴建伟。银饰作为审美的、身份的和信仰的“符号”,其文化价值是如何铸成的?这就...
修辞心理学 内容简介 《修辞心理学》系复旦大学青年学者吴礼权博士精思傅会,六年乃成的*新力作,是中国学术界此一领域的开拓之作,将中国现代修辞学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历...
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 目录 序前言——关于研究方法**部分 中世汉语的语法和词汇——概论一、中世汉语的时代划分二、新的变化a)复音节词的增加b)四六基调的确立c)...
书店漫游-一段书店与文学的寻访之旅 本书特色“在我的整个童年中我一直都有两个志向:当一名作家或是私家侦探。后一个志向体现在了我对书店和书店历史孜孜不倦的探索上。...
中华语典 本书特色 汉语的每一个字、词或句,在穿越文明的长河,经过历史的萃取,都包含着斗富的文明义量。当我们沉醉于她那更迭着文明印记的无数传奇故事以及&ldqu...
对话与创新 本书特色 面对汹涌澎湃的全球化浪潮,各民族文化如何实现共存与发展?达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敬请关注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杜维...
历史二十四孝故事新编 本书特色 梁冬编著的《历史二十四孝故事新编》采用浅显易懂、老少皆宜的语言,围绕古时的时代特征和当代的社会习俗,力求写出二十四孝的各种习性。...
我的三位老师 本书特色 本书作者赵致远,曾是演员,1944年生于北京;1956年学习京剧,工铜锤架子花脸;1962年拜侯喜瑞、裘盛戎先生为师,在京随师学艺5年;...
盖伊·朱利耶曾任教于英国里兹都会大学,主要研究建筑、景观和设计。现为英国布莱顿大学教授,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现代设计研究项目首席研究员,《视觉文化周刊》、《...
燕赵文艺史话-第二分册 内容简介 汇集河北省40余位专家学者历时六年精心打造,资料翔实,内容广博,时限上达远古,下至公元2000年,是一本完整的、相对权威的燕赵...
中国寿文化 本书特色 字是行走的,它所走过的路径便是一份真实的文化图谱;字是生育的,每一个充满活力的字通过历史的滋养都拥有一个庞大的族群。如果说每个字是一粒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