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的元素

建築的元素

作者:Pierre von Meiss

出版社:原點

出版年:2017-4-4

评分:8.5

ISBN:9789869481205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1986年首次出版,感知性+觀念性的建築永恆之道,最新增訂版

可信的基礎,啟發正確建築觀,30年歷久彌新經典導論

最恆久的原理原則 VS 最值得一學的設計理論

交通大學建築所講座教授暨人社院院長曾成德選書導讀

「馮麥斯希望為建築學習揭櫫的是『設計的理論』,也稱之為『方案的理論』。『設計』與『方案』不僅是學門之外的人所難以明白的名詞,也是建築人自己說不清楚的過程。……建築師手中拿著建築方案,這是他的設計,這是他的夢想。而我們知道:『方案的理論』才是建築之夢的基礎。」──曾成德

「教授建築近二十年來,這本最適合幫助同學進入建築領域。」──林昌修

「出版至今逾30年仍歷久彌新,是引導學生認識建築的一本經典教科書。」──施植明

「在數位時代的今天,書中談述的空間觀念正在全面流失中。」──Kenneth Frampton

國內外各大建築院校指定參考書目、學術論文引用專書

這不是一本歷史也不是理論,而是一本詳盡的導論,對建築界眾所接受的概念,做一番分類總覽,書中架構出的感知性和觀念性,性質接近「設計的理論」,幫助我們了解建築設計的觀念,發現一些確實可信的基礎,學到一些方法。增訂版做了大幅擴增與修訂,後半部5-10章,是當中最具新意的部分,收錄了許多全新素材,尤其是以空間為主題的第五章,令人耳目一新,當中詳述了各種範疇的空間觀念,在數位時代的今天,這些觀念正在全面流失中。另於附錄中,收錄半世紀以來討論建築組構、城市和地景的三篇重要文章。

作者融合逾三十年的教學經驗,以一位西歐建築師的角度書寫,深受「完形心理學」、「現象學」影響,結合理論與實務,特別強調「know-how」。從不同角度談論各種建築體驗,包括秩序vs.失序、場所vs.空間、光線vs.陰影、對稱vs.非對稱。

書中援引的例子,囊括國際大師,從艾森曼、李伯斯金到哈蒂,從黑茲貝赫、西薩到妹島,從蓋瑞、祖姆托到赫佐格與德穆隆,從安藤忠雄到伊東豊雄,並說明一系列最關鍵的空間觀念,包括深度、密度、相互穿透、組合、組構,連同某些現代主義的空間觀念,例如阿道夫‧魯斯的「空間體量設計」和柯比意的「自由平面」。

作者身為建築教育界的老兵,自身的經驗讓他強烈感覺到,傳統的建築修辭不該盲目繼承,但也不能以日益動盪的後現代情境為由,輕率否定,分析到最後,建築既非藝術也非科學,它依然是一門哲學技藝,少了傳統很難出現真正重大的創新,反之,少了創新也很難讓傳統存活延續,這種持續、吊詭的互惠,正是本書的終極主題。

作品目录

前言
新版導言
第一篇建築元素:從形式到場所
第1章感知現象
看建築,聽建築,感覺建築,觸碰建築,以及在建築裡移動的樂趣
觀看
聆聽
嗅聞
碰觸
身體移動
觀看與感知
視覺法則
眼睛並不天真
球體與玫瑰
第2章秩序與失序
無法迴避的秩序
營造秩序
秩序感
構成凝聚性的因素
重複與相似
鄰近
圍牆或共同的背景
元素的方位:平行或輻輳
從秩序到混亂
均質和肌理
對齊和系列
漸層
層級
對比
複雜
矛盾
混亂
因素互動
規律和不規律
簡潔
規律
規則中的特例
亂中有序和序中有亂
第3章度量與平衡
以人為尺度的空間
尺度觀念
擬人論與建築
對數字和比例的迷戀
可通約的比例
不可通約的比例
比例的困境
平衡
對稱
不對稱的平衡
第4章紋理與物件
城市和紀念物
物件的組構:接合和連續
接合
連續
物件:表面、轉角、與天空和地面的關係
正形接合:醒目的轉角,基座和簷口
負形接合:凹接
銳邊
面的交融
插曲一:從物件到空間
物件的空間性
物件之間的關係
第5章空間
界定空間的元素
空間的深度
空間的密度
空間的開口
空間並置和相互穿透
基本形狀的空間特性
組合:萊特和福祿貝爾積木
組合:柯比意和〈四種組構〉
垂直組合
空間組構三策略
結構性空間
空間體量設計
自由平面
樓地板、牆壁和天花板
第6章光與影
來自物件的光
質與量
光線和空間
無所不在的窗
半明半暗與陰影
照明挑戰五重點
插曲二 從空間到場所
第7章場所
地景:一大挑戰
基地與場所
界限、門檻和過渡空間
支撐身分的場所
路徑動態學
插曲三:宇宙的、大地的和時間的方位
第二篇構築
第8章讓材料唱歌
形式和材料
石頭
鋼筋混凝土

木材
玻璃
從金屬到碳
第9章重力美學
一目了然的堅固感
優雅演出的穩定性
為求平衡的不平衡
側向推力
科技和現代性
事實或虛構?
第10章身體與覆面
議題
肌理、拼組和細部幾何配置
厚度
面孔或面具
素顏或美膚?
依隨骨架vs.獨立自主
受到織品啟發的覆面理論
從「高科技表現主義」到「面紗神祕主義」
立面做為一種複雜「機器」
結語
附錄
附錄1 透明性:實質與現象
附錄2 建築依憑或反抗城市
附錄3 另類地景
參考書目
圖片出處
· · · · · ·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皮耶‧馮麥斯 Pierre von Meiss

最早於康乃爾大學擔任助理教授,之後在洛桑聯邦理工學院擔任建築和都市設計與理論教授,長達三十餘年,對於教授建築基本原理興趣深濃,致力於發展適當的教學方法。

1973年,他在聯邦理工學院創立建築實驗研究室(LEA, Laboratory for Architectural Experimentation),除了研究外,也讓學生從做中自學,用一比一的模型輕鬆模擬教室、醫院或旅館房間、公寓和兩層樓以下住家的空間配置。

他所承接的建築設計案總是會對他的教學與研究提出質疑和滋養,反之亦然。在這個看似恆變的世界裡,他最關心的是,如何將建築、都市和地景設計中比較不受時間限制的原理原則展現出來。

他的思考和研究多發表於歐洲和海外的出版品上。本書的初版是法文,1986年上市,陸續翻譯成德文、英文、義大利文、韓文和...

(展开全部)

精彩摘录

十九世紀美國畫家湯瑪斯‧柯爾(ThomasCole)畫了一幅叫《建築師之夢》(TheArchitect'sDream)*的畫。畫中的建築師似乎正全神傾注於想像創造更美好的世界。巨大的柱礎撐起建築師的身軀,他的臉龐揚起,眼睛微闔,四周環繞著過往歷史上各種樣式的建築。建築師側身躺靠在四部巨大的建築典籍之上,似乎憑藉著它們,他即將構思出與大師名家相互輝映的作品。在這張畫作裡,柯爾揭開了建築學門與設計創作的特質:建築奠基於材料與構造,環繞著歷史與文化,依憑著理論與概念。

——引自章节:前言


「對我而言,在並非純粹以應用為目的的藝術裡,單靠實務經驗似乎並不足夠。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學習思考。藝術家要有能力為自己創作出來的作品辯解。為此,他需要原理原則做為判斷依據,證明自己的選擇是合理的,如此一來,他不僅能直覺說出什麼東西是好或壞,還能清楚陳述他的判斷,因為他知道哪些道路可通往『美』,而且能證明那些道路行得通。」[1]十八世紀法國建築哲學家馬克安端‧洛吉耶(Marc-AntoineLaugier)

——引自章节:新版導言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