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哲学的支点

第一哲学的支点

作者:赵汀阳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17-5

评分:9.2

ISBN:9787108058836

所属分类:人生哲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主要代表作有《论可能生活》(1994)、《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2005)、《坏世界研究:作为哲学的政治哲学》(2009)、《哲学的支点》(2013)、《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2016)、《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2016)、《四种分叉》(2017)、《历史·山水·渔樵》(2019)等。

作品目录

前言:可能所以困惑
导言:第一哲学何以第一
第一部分:人们言说世界而世界如其所是
1.物的世界有什么
2.从事物转向意识
3.方法决定解释
4.意识有什么世界就有什么
5.怀疑论是挥之不去的影子
6.形而上学被逐后化装归来
7.语言并不能为事实做主
8.一种对存在不惑的形而上学
第二部分:从世界之谜到生活之惑
1.没有答案的问题仍然是问题
2.到底哪些东西是超越?
3.存在论问题只出现在超越者之间
4.如果给每人一个世界
5.互为超越性:报复与报答
6.初始状态与演化状态
7.求助伦理还是求助政治
8.标准的丧失。
第三部分:事的世界之创世论
1.物的世界与事的世界
2.存在论换位
3.作为创世论的存在论
4.Facio ergo sum
5.共在先于存在
6.共在的初始状态
7.关系理性,策略模仿与存在论报应
8.存在的高贵化
· · · · · ·

作者简介

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主要代表作有《论可能生活》(1994)、《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2005)、《坏世界研究:作为哲学的政治哲学》(2009)、《哲学的支点》(2013)、《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2016)、《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2016)、《四种分叉》(2017)、《历史·山水·渔樵》(2019)等。

精彩摘录

自由使人存在于创造之中,并非人类热爱创造(创造成为自觉动机是现代的事情),而是被迫去创造,因为对于自由的存在者来说,不创造就无法存在,更准确地说,不创造就无法善在。人的存在之根本问题就是:制造了问题却解决不了问题,无法预见未来却必须选择未来,在没有道的地方却必须先道而行。p200因此,人存在,这不是困惑:人总会不存在,这令人失望,但也不是困惑——在人的自由之外的必然存在都不是困惑,唯有可能之事才令人纠结不已:人必须为未来选择某种可能性,可是却缺乏选择的标准。可能性就是尚未存在,选择把某种未在变成存在,这是一个存在论赌注,它赌的是存在,而如果选择了错误的可能性,就有可能毁灭存在,就是说,选择把某种未在变成存在,有可能导致对存在的否定,因此,存在论赌注的本质就是命运。选择未来就是选择何事存在,选择事情就是选择一个世界。在此我们有了一个发现:存在不是一个存在论问题,而是任何一个存在论问题的结束。一个存在论问题所以成为问题,就在于它所思考的对象是未在的可能性,而不是既定存在,就是说,存在论问题思考的是先于存在的未在。当某事或某物存在了,这个存在论问题就结束了——在“X存在(is)”后面是个句号,如果进一步思考“X是(is)如此这般的”,就进入了知识论,不再是存在论了。p205一切无解的困惑都源于自由。如果说事物是自然而然的(tobeasitis),那么,自由所为的所有事情就是使存在不自然(tobeasitisnot)。如果说万物的存在性质是平凡(张盾的说法),那么,万事的存在性质就是奇迹,即使是人人习以为常的事情,比如购物或者上网,在存在论意义上说都是奇迹。人类的一切成功和光荣,或一切困惑和失败,都是因为自由把存在变成了奇迹。p214人的存在性质在于能够让事情变成“不是这样的”,这意味着,一件事情是(is)什么取决于人做(do)...

——引自第200页


海德格尔甚至讥讽说:“常人总是我呀我呀说得最响最频”,却根本不理解什么是本真自我,可是,谁又能证明自己有个独特的本真自我呢?p103自由本身不能提供任何客观准则,无准则的自由也许是“本真的”,却难免因为无标准而失去意义,并且使人陷入选择的迷茫。摆脱了理性限制的自由无处借力,结果反而使本真自由成为虚构,使人失去必然的立足之地,这个后果在海德格尔晦涩艰深的理论中并不显眼,但在萨特对存在主义的流俗发挥中则清楚可见。存在主义虽已成往事,但其不良后果至今尚存,人们仍然喜欢声称要“找回自己”或“做自己”。可事实是,追求自我的绝对独立必然试图挣脱他人,而越挣脱他人,自我就越空洞,因为任何人的生活内容、意义和价值都是他人的恩赐,而他人对我在的恩赐正是我在的存在论条件。p104现代存在论的可疑之处就在于以意识哲学的概念去分析存在论问题,可是意识哲学的概念与存在论问题却根本不匹配。存在论不需要主体概念,在存在论的世界中不存在主体。对于存在论问题,主体是个不合逻辑的概念,在存在论意义上,一切存在都是平等并存的,每个人都是对称互动关系中的一个行为者,没有什么存在是个对象,人也不是主体,而仅仅是行为者。主体概念是存在论中的知识论残余,知识论之所以需要主体概念,是因为一切事物都被对象化而成为知识对象,可是在存在论中,行为主体对其他存在没有任何立法性——主体性只能为现象立法而不可能为存在立法,主体性只能为意识提供标准而不可能为存在树立标准,人只是万物的知识尺度,而决非万物的存在尺度,于是,主体性概念在存在论中完全报废。p105人在生存中体验到的烦心、恐惧、决心、勇气、迷茫和绝望,诸如此类的深度情感,都是关于存在的意识问题,却不是关于存在的问题,这两种问题虽然相关,但有毫厘千里之别。无论诗意还是俗心,无论本真的领悟还是常人之浑浑噩噩,都是关于生存的意识问题,近乎心理学、美学和文学的...

——引自第103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