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无形

大象无形

作者:[法] 朱利安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7-6

评分:8.7

ISBN:9787564926854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朱利安 Francois Jullien,巴黎德尼斯·狄德罗大学(巴黎第七大学)哲学与汉学教授,当代思想研究所主任。其著作被译成德、意、西、英、汉、越、俄等二十多种语言。

译者 张颖,1979年11月生于山东,200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文艺研究》副编审。研究方向为法国现代美学。译著有《思想的想象:图说世界哲学通史》。

作品目录

序言 1
格局与文献 7
第一章 有无之间 13
第二章 画之基底 40
第三章 惚兮恍兮 63
第四章 大象无形 96
第五章 草图理论 128
第六章 虚与实 161
第七章 不即不离 193
第八章 离形得似 223
第九章 山水精神 256
第十章 画中真理 293
第十一章 外观内思 324
第十二章 画非描画 360
第十三章 墨与笔,形与色 391
第十四章 画写什么? 423
第十五章 象:画化,画生 460
附 图:中国画作品 489
· · · · · ·

作者简介

朱利安 Francois Jullien,巴黎德尼斯·狄德罗大学(巴黎第七大学)哲学与汉学教授,当代思想研究所主任。其著作被译成德、意、西、英、汉、越、俄等二十多种语言。

译者 张颖,1979年11月生于山东,200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文艺研究》副编审。研究方向为法国现代美学。译著有《思想的想象:图说世界哲学通史》。

精彩摘录

山之体,石为骨,林木为衣,草为毛发,水为血脉,云烟为神彩,岚霭为气象,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饰也。-《画论丛刊》中国人称此共有基底为“气息-能量”,即“气”,一切现实化都从那里诞生,并得到它的呼吸。我的生命通过两种方式持续地与外部连通:我呼吸以及我感知。多言数穷(说得越多,所知越少)气块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此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浮而上者阳之清,降而下者阴之浊。其感遇聚结为风雨,为霜雪。万品之流行,山川之融结,糟粕煨烬,无非教也。-《近思录》“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的确,此丘、此园、此泉、此石远远不止是一种装饰;它们如此怡情,从而令生命解脱和重塑。在“泉石”中间,在与简单物什的亲近之中,生命得以绽放和更新,“在”的心弦松弛下来,注意力既不被强迫亦不被丧失,心灵在此时随心所欲地遨游,既不再求取亦不再受阻-而是颐养自己的生命。绘画既不发明一个纯粹想象性的世界,亦不着手复制(即反映、再现)一个所谓“真实的”世界,而是就近构造活的风景,这风景既被完完整整地供我感知,同时又前来满足我们那最为根深蒂固的意图:它舒展为这样一个世界,生命力在那里得到释放与发挥,万事万物的窸窣声尽管减轻、柔和、但仍依稀可听,目光在那里惝恍迷醉。唐代的王维在其《山水诀》开篇通过一系列排比,解除了绘画对复制一个真实世界的任何指涉:“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于是如下三点可被证明:其一,绘画并非处于与世界面对面的位置,因为任何分割绘画与世界的东西皆被刻意抹去了,又因为绘画之发生原本就位列诸过程的自然性之中;其二,画家所画的并非世界一隅,而是既有空间又有绵延-四方和四季-的宇宙总体;其三,绘画的来源并非一种摹仿性的生产,而是一种现象性的孕育:景象的实现“宛尔目前”,多样的风景“生于笔下...

——引自第282页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中国画论里,“出没”“掩一映”通常表示铺设整幅风景并为之赋予深度的东西。被云雾遮断、陷入蒙昧未分之境的不光是峰顶;树林、路径、水流同样有所藏匿。“掩映林泉”(荆浩,《唐五代画论》,第257页)掩”先于“映”,结果先于开端,需注意,这些语词的顺序彰显了过程之连续性的价值:画水应“掩映断其脉”,“盘曲掩映,断续伏而后见”(郭熙,《宋人画论》,第25页;韩拙,《画论丛刊》,第36页)。又或者,路径应该“出一入”“出没”,这样一来,风景才会“贯出远近”(饶自然《宋人画论》,第24页)。道路的线条以明显的方式勾勒出的这种“出-入”“出一没”的交替,为风景赋予了共有的呼吸。我们会逐渐掂量出,比之古希腊思想的本体论一神学选择,这种呼吸图式为中国思想的营构做出了多大贡献。而这种呼吸图式恰恰通过推动转变而阻碍着在场/缺席的分裂:“人”引起“出”,反之亦然;这两者,吸气ー呼气,通过移注而不断地相互沟通。特别是在吸气的中间已经含有呼气,一如呼气的中间业已包含吸气:它们不是将在场一缺席截然对立,而是相互引发,且不明确地进行着。而且,中国画里掩一映的道路是为了展现连续更新中的风景而绝不是用以通过描画消失的线条,使得物体合比例地逐渐变小,从而制造画面透视。由于变化创造了在场一缺席之间的呼吸,它将令此风景不断展现下去(饶自然,同上。)。“径路须要出没,或林下透见而水脉复出:或巨石遮断三而山渐露:或隐坡,以人物点之:或近屋宇以松树藏之。”这位理论家总结道:如此便可获得“不尽之境”。用中国的方式来说、在这个精神的“世界”(“境”)里,存在与缺席持续地混合,在场绝非标示自身与缺席截然有别,而是延伸到缺席里,并因缺席而深沉,

——引自章节:第一章 有无之间13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