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喜悦的人

做个喜悦的人

作者:苟嘉陵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年:1995

评分:9.0

ISBN:9787536020771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精彩摘录

佛法的目的是烦恼的止息,也就是人世间忧悲苦恼的止息。这是一个既符合原始佛教的精神,同时也是适用于现代人的最简单而直接的答案。换句话说,佛法的目的是非常“入世的”,因为它非常积极的关怀人世间的苦痛。同时也是自利与利他的,因为佛法关怀的对象是“苦痛”,却毋论那个苦痛出于自己或他人。尽管在佛法实行的程序上,自利与利他有先后的次序(即必先自利后方有能力利他),但佛法整体的目的是一样的,即烦恼的止息。

——引自第13页


自己站不起来,当然也就没有生命力。四念处讲究的佛法修行,是活生生的活在当下,活泼而洋溢着澎湃的生命力。修行人除了能有如实现诸法的智慧,及使自己及别人感受到喜悦的人格外,最重要的是佛法的修行人有一种“生命的能力”,使修行人的生命不仅是一些理论再加上—些感情。真正的爱是很直接的,真正的修行也是。四念处的修行简单来说就是要人直接地去面对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而不是因为一些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假想,而应该或不得不采取的行为模式。以为现实人生中的东西为不净,而欲脱离或舍弃这些,为佛在世时印度本土颇为流行的思想。他们想摆脱掉形式,排除掉形体。这种心态颇能为当时人的一种宇宙观——欲界、色界、无色界——表现出来。他们认为真正最高级的存在是连“形式”都没有的,乃至到一种“无所有处”及”非想非非想处”。无论你修到再高层次的定,色界也好,无色界也好,凡是三界中的东西,就是因缘所生的,也就是所谓的“有为法”,皆是不安稳,不可依靠的。无论是大小乘经,这一个佛说的基本立场均没有改变《金刚经》中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及《法华经》中的“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就是最好的例证。想要完全摆脱掉形式的思想,事实上颇为普遍地存在于许多的宗教与形上学体系里。这种思想简而言之就是“厌世”的思想,其根源是人对生命及世间的不满足,乃至失望甚至绝望。人一旦有了这一种思想,整个的生命和人格就变成“不在当下”了。故我坚决以为修行不能离开形式,而且要重视形式。修行人当活在当下而走出唯心论思想的偏差,去正视并改善人间的问题。当能在生活中修行,在人间各行各业的岗位上发挥智慧的光和慈悲的热,去善尽自己的责任,为众生服务。通常这一种心态一旦形成,往往就会造成人们一种“不在当下”,甚至“不在世间”的个性。身体虽在此处,但心总是在一个遥远微妙的地方。但无论“那个地方”是多么微妙的,以四谛及四念处的修行立场看,...

——引自章节:2016年4月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