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作者:李希贵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7-7

评分:9.0

ISBN:9787519111212

所属分类:教辅教材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李希贵,山东高密人,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提出并实施了以课内大量阅读为基础的中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主持新学校行动研究,推进育人模式改革,在实践中构建了治理主体多元、管理结构扁平、课程多样可选择的生长性学校生态系统模型,让教育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唤醒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初步形成了学生自主生长的学校生态。出版有《学生第二》《面向个体的教育》等专著。先后参与了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宣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起草调研等工作。

作品目录

楔子 不是教育的教育
爱书的爷爷
父亲和母亲
鼓励的效应
连环画的魅力
工地上的体验
亦师亦友
第1章 乡村中学
1.教育,从平等开始
教师完全可以道歉
学生不需要假分数
还有比抓小偷儿更重要的事情
2.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辅导不了的语文
从“地下图书馆”到“每天10分钟”
让学生当一当老师
没有老师的语文课
“ACT语文教改实验”
3.管理,应当从提倡什么切入
“你到底还允许我们干什么?”
“我们真的是闹着玩的”
“校长逝世文艺晚会”
4.教育不需要“目中无人”的管理
学校制度该保护谁
管理权威与学生的命运
5.将矛盾消化在机制之中
热情难医百病
“面子”也没那么奏效了
制造一杆公平秤
让聘任制软着陆
卖不出去的面条
“特殊职责”的困惑
6.经营学校文化
“永不屈服”
让“苦累文化”“上市”
“领导干部日日思”
7.“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从热爱水井到热爱学校
“三朝元老”和“首席接待”
从“五子登科”到“功勋四中人”
校长的责任:“经销”希望
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我
第2章 穿越“雷区”
1.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
两笔账算出一个“双十工程”
“无事可做的班主任”
“学生十大自我锻造工程”
辅导员:班主任的最高境界
“我就是代理班主任!”
2.“为四十岁做准备”
让学生成为我的同盟
哪里闪光就打造哪里
校训也搞“股份制”
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第一次”
戴警帽的男孩儿
3.管理,组织才华与塑造才华
让老师们的智慧用在哪里
把积极性引向何方
寻找工作量与“实效工时制”
开发课程与开发自己
建设校外导师团
用好“制约”这把双刃剑
4.失败和成功都可以锻造出成功
老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
一次错误的表彰
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学生技能测试站
用“比值”衡量成绩
点名达标活动
5.寻找语文教学原生态
“千万不要上语文老师的当”
儿子的启发
“失败了,谁来负责任?”
尊重选择与张扬个性
“文章是流出来的”
自修楼中的自主学习
6.让教育从细节入手
取消专人排单车
“六角钱”的招领
从扶贫到励志
7.让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
一个苹果+一个梨子=?
“有点儿落叶怕什么”
第3章 高密教育
1.用“考试”指挥一台交响乐
畸形的考试带来畸形的教育
考试,是芝麻还是西瓜?
一封学生来信引出的督察评价
2.推进素质教育从难点开始
从“乐园”建设入手
“风展红旗如画”
学生在实践基地“失踪”
3.实施教育思想领导
目标:两年把“实权”用尽
用故事传播思想
同步编写《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
以政策巩固观念
4.造就一批“教育人物”
打破“彼得原理”
先戴一顶新帽子
5.亮出教育督导的“尚方宝剑”
梳理有点儿乱的辫子
让重视教育成为党政领导的“需要”
把觉悟变成责任
6.干好了就会有红头文件出台
看完第一篇报道就出发
“借鸡生蛋”
第4章 强市之梦
1.背负压力前行快
不轻松的“二传手”
把最重要的事情首先做好
让孩子睡个懒觉
2.超常规的发展要用超常规的措施换取
脱下校长的“黄马褂”
让民间资本与名校品牌“联姻”
3.让学校“自由呼吸”
评估,是否可以协商
向农民种地学习
4.向教育规律靠拢
两套教材的风波
让情感的火花燃烧起来
为孩子的思维插上自由飞翔的翅膀
警惕活跃的课堂
分层教学引发的上访事件
中考大变脸
改到深处是制度
5.借水行舟:让教育资源流动起来
把能够拿来的全部拿来
向社会购买智力
“亲子共成长”
百万人家竞读书
6.打造教育强市
抖“家丑”抖出的教育兴奋点
墙里开花墙里香
改革,改革,还是改革!
结语 人生感言
让阅读滋养心灵
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
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有所不为有所为
不要混到划船的队伍中去
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起点上的终点思考
把成功设计成一种危机
不要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
后 记
致 谢
· · · · · ·

作者简介

李希贵,山东高密人,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提出并实施了以课内大量阅读为基础的中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主持新学校行动研究,推进育人模式改革,在实践中构建了治理主体多元、管理结构扁平、课程多样可选择的生长性学校生态系统模型,让教育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唤醒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初步形成了学生自主生长的学校生态。出版有《学生第二》《面向个体的教育》等专著。先后参与了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宣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起草调研等工作。

精彩摘录

或许是多读报纸的缘故,小学时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读五年级时,我到邻村小学就读,在那里,我遇到了韩世福老师。韩老师师范毕业。在当时的友村小学,正规师范出来的老师凤毛角,十分罕见,他因为所谓的“政治问题”被下放到村。韩老师知识丰富,同学们都很崇拜他。他对我的作文喜爱有加,常常将之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爱文及人,遇到雨雪天气,韩老师就把我留在他家里吃饭一一对一个孩子而言,能够被自己所崇拜的老师留在家里吃饭,这是最高的礼遇,也是我小学阶段最值得自豪的事情之一。我由此而格外地喜欢上语文课,在韩老师的课堂上也总是表现得分外自信。可见,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因为一些常常被老师们忽路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时,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

——引自章节:连环画的魅力


我读高中时的校长是王守忠老师。王校长是个极认真的人。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期,学校常常要向县教育局交汇报材料。王校长欣赏我的文笔,竟然对我这个十五六岁的毛头小伙儿委以重任。学校几乎每周都有材料要写,王校长就干脆让我到他那间办公室兼宿舍的校长室里与他面对面办公,有时写到凌晨一两点钟,我们两个就睡在张床上凑合一个晚上。和校长面对面办公,开始我有些诚惶诚恐,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与校长抵足而眠,睡前总要小大人似的与他严肃地讨论各种问题,那种长大成人的感觉让我年轻的心灵感到十分骄和快活!我越发注意自的言谈举止,力求显得成熟稳重现在想来,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的充分尊重的时侯,也就是他开始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时候,也就是他自觉开启心智的时候。这样的成长才是人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引自章节:鼓励的效应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