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奥逊·威尔斯共进午餐

与奥逊·威尔斯共进午餐

作者:[美] 奥逊·威尔斯 亨利·雅格洛 口述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2017-7

评分:8.4

ISBN:9787550292888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靠着多年后重见天日的一批录音带

为您带来一部“实话实说”“毫无避讳”的私人谈话录

在天才导演奥逊·威尔斯的餐桌旁

听他“爆炒”好莱坞、抖漏历史秘闻、挤兑政坛要人

与美国“伟大的文化领域煽动者”共进午餐

......................

※编辑推荐※

奥逊·威 尔斯,集演员、导演、编剧、制片人等多种角色于一身的电影天才,被誉为“现代电影界的莎士比亚”。他26岁拍出的处女作《公民凯恩》,技巧变化宛如百科全书般渊博,名列影史经典榜首,令无数后人仰望——这远远胜过任何荣誉。他的一生也像一部传奇,在政治上极其活跃,曾积极帮助罗斯福竞选总统并拥护其新政政策。奥逊·威尔斯是美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电影家。迄今为止,所有从事严肃电影事业的导演、演员,恐怕仍然不敢正视这位空前绝后的“巨人”。

☆ 本书整理自奥逊·威尔斯挚友尘封已久、首次披露的私藏录音文件。作为“仅凭广播剧配音就让全美陷入恐慌” “靠26岁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稳坐影史十佳之冠” “美国电影、戏剧界段子王”的讲故事的天才,晚年的他却艰难筹资、无片可开,本书记录了他在人生的最后三年,回忆生命中经历的事、经历的人所说的心里话。

☆ 谈话中,威尔斯倾吐了他的“愤怒之言” “无奈之言”“吐槽之言” “天真之言”。无论是影史名导、名作、明星、好莱坞寡头,还是各国总统、部长,无论是威尔斯的敌人,还是威尔斯的亲友,一个都不落下。“神段子”“金句”铺天盖地席卷而来。

☆ 威尔斯的观点常常显得惊世骇俗又自圆其说,并不在意“政治正确”,从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外貌歧视、身高歧视,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各路话题直言不讳。

☆ 书中附有雅格洛独家提供的威尔斯晚年片场照、合影,以及威尔斯破例同意、雅格洛绘制的铅笔画像。

☆ 非常值得一口气读完!

......................

※内容简介※

长久以来,坊间一直传说,不知何处存有一批录音带,里头记录了奥逊·威尔斯骤然去世前与好友共进午餐时的私人谈话。事实证明,这批磁带确实存在,一直在某间车库里放着积灰。究竟磁带里录了些什么,本书将做首度披露。

这是我们从不曾见过的威尔斯:说着心里话,泄露个人的隐秘,回顾从以天才之姿入行到被好莱坞扼杀的职业生涯起落,还有那些他的旧相识——罗斯福、丘吉尔、卓别林、玛琳·黛德丽、劳伦斯·奥利弗、大卫·塞尔兹尼克、丽塔·海华丝等等——以及自己人生暮年的诸般失落。这是一位伟大导演轻松不设防的时刻,他可以随心所欲地桀骜不恭,甚至有时候还更进一步——表现出了性别歧视、同性恋歧视、种族歧视又或是上述歧视浑然皆无。因为,说穿了他就是个编故事的人,是个煽动家。他的话题从政治到文学,从友人的缺点到那些他仍渴望能开拍的电影,不论谈什么,他都能做到愤世嫉俗却又罗曼蒂克,多愁善感但又常常低俗。不过,只要他一开口,那就绝不会让人觉得无聊,总能让人觉得坏得有趣。

经由彼得·比斯金德的精心编订,本书所展现的,是一位20世纪的巨人。内心被苦涩与愤懑填满,虽身处逆境却犹不放弃,仍拼命追逐生命中最后一次的辉煌,浑身迸发出难以抑制的才思与智慧。真正的威尔斯究竟是什么样的?倘若这命题真的成立,那么最有可能回答它的,便是这本《与奥逊·威尔斯共进午餐》。

......................

※名人推荐※

“从历史的角度而言,每一位当导演的,当然包括我自己,都不可避免地会被拿来和作为电影人的奥逊·威尔斯一较高下;但这还不算,因为现在我们又得和作为编段子高手、说故事行家的奥逊·威尔斯一较高下了;此人知识之广博、经历之丰富,可能在这一行里再也无人能够企及。好在,不管是谈什么,他的雄辩强据总能做到一针见血、予人启发、骇人听闻、粗鲁无礼、风趣幽默、实话实说这些特点或具其一,或干脆同时都有。这本书我是一口气看完的,我也想象不出还有什么人看了一半能把它给放下的。”

——史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导演代表作有《性、谎言和录像带》

“以后再谈到奥逊·威尔斯时,必须再给他多加一行形容词。通过这本值得称道的对话录,我们发现了一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奥逊·威尔斯,只要一张嘴,谈起那些他宣称自己曾打过交道、有过合作、出过力效过劳、一起上过床的男男女女,那些曾经讨好过和背叛过他的人,那些在他长达半世纪的演艺生涯中或欣赏或憎恶(两件事常常同时发生)的人,威尔斯总能说出些好笑到伤天害理、固执到无法无天而且又不落俗套的话。看这本书的时候,我都笑得发哮喘了。”

——戴维·纳沙(David Nasaw),著有The Patriarch等书

“亲近传奇人物的机会不常有,可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遇上一位传奇人物,在他人生最后的岁月里,每星期都能与他共进午餐。奥逊·威尔斯与亨利·雅格洛的对话,处处透着回忆、智慧与怨恨。而最重要的还是,从中我们可以见到一幕自我扮演的好戏:由奥逊·威尔斯饰演奥逊·威尔斯。”

——迈克尔·伍德(Michael Wood),著有《电影超简史》等书

......................

※媒体推荐※

“非常有意思,让人欲罢不能!”

——《名利场》(Vanity Fair)

“威尔斯显然在这些看不见的录音中敞开了话头。这本书挖到了古典好莱坞时代的许多八卦,但它的价值又远不止茶余饭后的消遣,因为它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它是威尔斯这位艺术家的一幅‘画像’,记录了威尔斯广博丰富的所思所想。实际上,本书是理解威尔斯导演观念、个人思想的重要资源。”

——理查德·布罗迪(Richard Brody),《纽约客》(The New Yorker)

“《与奥逊·威尔斯共进午餐》让我们得以亲临一种特别的历史文化现场。威尔斯的博学会刺激你打开电脑,一边读,一边上网重看书中提到的相关电影,看看威尔斯自己的作品,或者他不吝美言力捧的巴斯特·基顿、卡罗尔·隆巴德的作品。”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太棒了!终于能轻松窥见威尔斯脑子里在想什么了!书中充满了辛辣的言论,所论话题包括电影、戏剧、导演、演员、政治以及讲故事的核心原则。《与奥逊·威尔斯共进午餐》可能是这位讲故事领域的巨巨最后最伟大的作品!”

——Indiewire

“当亨利·雅格洛寄书给我,打开前,我曾一度怀疑这本书是否真的有趣。结果,我上钩了。我们的天才威尔斯嘴太毒了,有时候还挺烦人的,他在书中的观点是如此直白,不加掩饰。你在阅读的时候几乎能听到餐馆里银餐具叮当作响,服务员端来午饭,理查德·伯顿路过打招呼的声音。”

——小拉尔夫·加德纳(Ralph Gardner Jr.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作品目录

序幕:当亨利遇见奥逊 彼德·比斯金德
关于本书
本书主要登场人物
Part One 1983
1 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偏见
2 塔尔贝格是撒旦
3 罗斯福过去常说,“你和我是全美国最棒的两个演员”
4 我才是在外面到处乱搞的那个人
5 优秀的天主教徒,优秀到让我想要踢她
6 大伙儿对玛丽莲简直不屑一顾
7 《蓝天使》就是个大次品
8 《公民凯恩》是部喜剧片
9 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友好的传记作者
10 戛纳那些人都是我的奴隶
11 地密尔发明了法西斯敬礼
12 喜剧演员让人感到害怕
13 您有头癣吗?
14 阿特·布赫瓦尔德抓着罗尼不放,彻底搞到爽
Part Two 1984—1985
15 那一刻,我成了能引发交通堵塞的超级巨星
16 求上帝开恩,快让我摆脱我那些个朋友吧
17 这些观点我都有足够理由来证明
18 劳顿接受不了自己是个同性恋
19 加里·库珀能把我变成花痴!
20 杰克,这他妈可是奥逊·威尔斯啊!
21 曾几何时我们也有过国家剧场
22 我能闻出导演的气味来
23 我能感觉到那冰冷的死亡气息正从坟墓里向我吹来
24 约瑟夫·科顿踢了赫达·霍珀的屁股
25 对于我的作品,你只有欣赏和不欣赏这两条路
26 我现在特别缺钱
27 骗过那个拿着长柄镰刀的老伙计
尾声:奥逊最后的一笑 亨利·雅格洛
附录:未启动或未完成的项目
致谢
注释
出版后记
· · · · · ·

作者简介

奥逊·威尔斯 Orson Welles (1915-1985),20世纪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之一,集导演、编剧、演员、制片于一身的电影天才。他在26岁时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公民凯恩》长期被各类权威电影媒体评选为影史十佳之冠,其他代表作有《安倍逊大族》《上海小姐》《奥赛罗》《 历劫佳人》等。

亨利·雅格洛 Henry Jaglom (1941- ),好莱坞独立电影导演、演员、编剧,奥逊·威尔斯晚年挚友,曾参演威尔斯的导演遗作《风的另一边》。而威尔斯则在雅格洛执导的《谁来爱我》中贡献了最后一次银幕演出。

彼得·比斯金德 Peter Biskind,资深记者、专栏作家,其作品曾见诸《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滚石》等媒体。曾担任《首映》执行主编和《美国电影》主编,目前在《名利场》任特约编辑。著有《逍遥骑士、愤怒公牛》《低俗电影》。

黄渊,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

(展开全部)

精彩摘录

雅格洛:我重新看了遍《上海小姐》,丽塔·海华丝在那里面很不错。威尔斯:很不错?你开玩笑吧?!她那是精彩绝伦好不好!!!但她自己却不这么想,好莱坞也没人对她做出过任何肯定。雅格洛:所以你才会觉得,她的电影事业整个就是在浪费生命。威尔斯:她真是个才华横溢的好演员,但却从未有过好机会。雅格洛:有人说,你故意在《上海小姐》里把她给毁了,你把她那头著名的红色长发给剪了,再把剩下的短发染成了金色,这事连哈里·科恩都被蒙在鼓里。威尔斯:是啊,我那么做,就是为了报复她之前弃我而去,所以我存心把她的角色写成个凶手,还把她的头发都剪了。我可真够处心积虑的,是吧?得了吧,我为什么要报复她?我才是在外面到处乱搞的那个人。而且真要那么对付个姑娘,那也实在太恶毒了。雅格洛:那她有没有相信那种说法?说你要报复她?威尔斯:从来就没有......

——引自第50页


类似这种自我毁灭的行为,绝大多数情况下,主要的肇因就是人潜意识里的死亡意愿。这种意愿几乎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只有那些具有积极创造性的人,或是那些正在积极地恋爱而且确实没有白谈的人,又或是积极投入生命世界的那些人,才能躲过这种死亡意愿。但也只是躲过而已,因为死亡意愿还是在那儿。而对于那些生活作风罗曼蒂克、注重自我的人来说,就尤其容易受到死亡意愿的影响。就好像淹死在自己倒影里的那喀索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就是自恋的终极行径。因为那样我就能自己决定什么时候死,以何种方式死了。罗曼蒂克的自杀。让全世界都后悔去吧,后悔在我还活着的时候你们没能更好地待我。我觉得这种想法其实非常普遍。

——引自第288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