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宗教

人的宗教

作者:【印】泰戈尔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7-7-1

评分:8.4

ISBN:9787556116775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泰戈尔(1861年—1941年)

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1913年,凭借诗集《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曾育慧

译者,台湾大学健康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博士。

作品目录

译序
前言
一 人的宇宙
人类认识和使用的世界,是一个辽阔无际的伟大所在,人们也在完美之境实现自己信奉的真理并得到满足。
二 富于创造力的心灵
人类形体的演进,是在与物理世界的完美交流中追求效率;而意识面的演进,目标是在与人格世界的完美和谐中追求真理。
三 人的盈溢
对「人」的了解愈来愈深刻之后,我们找到不同的评估尺度,发掘了深度和喜悦的美好,外显行为也愈能庄重自持。
四 心灵的合一
真正的心灵实现不是透过财产规模。当我们与周遭建立更深厚的连结,有了一体感,无限就显现了,所以我们只能透过内在而不是从物理空间去领悟。
五 先知
……
六 洞察力
人的内在洞察力接收到意识的光照时,便能立刻领悟到神性的凝聚力将凌驾所有的差异与分歧之上。
七 心中之人
人会在自己身上感受到自然,也就是说,自然与心灵是相连的,所以人才会在自然当中看到自己。如果人不与自然连结,就不会有完整的存在感。
八 音乐创作者
文明是一种艺术创造,为了实践我们追求灵性圆满大愿的具体产物,它也是宗教艺术的产物。
九 大艺术家
人类天生就是艺术家,永远不可能被动并精准地接受周遭事物的表现,而是不断修正,带着情感与想象的笔触,把事实化为属于人类的意象。
十 人的天性
宗教有赖人们信奉永生之人,并努力地陶冶、展现永生之人具备的品性。如果这些美德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那么宗教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十一 相遇
此刻,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灵性力量挺身相助,我们一定能发掘这份深藏在我们内心的力量。先驱者展开冒险时也在受苦,经过一番披荆斩棘,生命便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人也得以安歇。
十二 教育家
宗教教育会让我们透过灵魂更贴近世界,去感受而不只是测量,就像我们获得乐器的目的是期待它能奏出自己的乐音一样。
十三 灵性的自由
想靠着掐住某人的脖子来攫取自由,是办不到的。只有放下自我,透过内在修练才能通往自由。
十四 生命的四个阶段
从个体到群体,从群体到宇宙,从宇宙到无限——这是灵魂的既定路线。
结语
附录一 现实的本质:泰戈尔与爱因斯坦世纪对谈
附录二 孟加拉地区的包尔人
附录三 达杜与形体之谜
附录四 夜与晨
附录五 东方文明的危机
附录六 泰戈尔经典诗歌语录
· · · · · ·

作者简介

泰戈尔(1861年—1941年)

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1913年,凭借诗集《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曾育慧

译者,台湾大学健康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博士。

精彩摘录

当我们容许荒谬之事一而再、再而三地在生命各个面向上演,最后形成重重罗网,那么我们的灵魂终会萎缩;当我们缺乏远大的目标、不期待生命的提升、不追求神智的清明,无法坚定捍卫并实践目标,那么灵魂也必定失去健全成长的土壤;当我们为了昙花一现的感官享受而不顾一切纵情肉欲,永恒的光明会化为灰烬,灵魂也将随之灰飞烟灭。自废武功而放弃承担的责任,或追求骇人的虚幻,不只是发生在一般人身上,也会感染到日后更多对人生没有期待也不看重自己的世代,白白错失了未来。

——引自章节:八音乐创作者


对包尔教派来说,人的肉体即圣殿,是最神圣的所在。

——引自章节:附录二孟加拉地区的包尔人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