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

现象学

作者:[爱尔兰] 德尔默·莫兰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7-7-15

评分:8.5

ISBN:9787300182575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德尔默·莫兰(Dermot Moran),国际著名哲学史家、现象学研究专家。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学院哲学系形而上学与逻辑学教授。前哲学系主任,于2003年入选爱尔兰皇家科学院,并担任2013年雅典第23届国际哲学大会“学术规划委员会”主席。莫兰精通欧陆哲学、分析哲学、哲学史等,而专长于现象学和中世纪哲学。主要任教于爱尔兰,但前后在英、美、德、法等各国众多学校担任客座或访问教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莫兰于2010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主持过现象学暑期研究班。 主要著作包括:《现象学导论》(Routledge,2000),《现象学奠基者胡塞尔》(Polity,2005),以及《路特雷奇二十世纪哲学指南》(Routledge,2008)。

作品目录


致谢
简写符号
导论
现象学和20世纪的欧洲哲学
什么是现象学?
“现象学”一词的来源
布伦塔诺的现象学
无前提的起点
中止(悬搁)自然态度
生活世界和世界中的存在
现象学作为认知的成就
意向性的结构
哲学和历史
法国现象学
结论
1布伦塔诺:描述心理学和意向性
导言:精确哲学
布伦塔诺学派
布伦塔诺(1838—1917):生平和著述
布伦塔诺的哲学观:经验主义
布伦塔诺关于整体和部分的理论
布伦塔诺对逻辑学的改造
描述心理学
内知觉
内知觉作为附加意识
心理生命的三极结构
表象和表象的变样
意向性关系
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之间的区别
特瓦尔多夫斯基对布伦塔诺描述心理学的修正
布伦塔诺和胡塞尔
2艾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的奠基者
导言:胡塞尔及其哲学简介
胡塞尔的中心问题:主体性的神秘性
胡塞尔作为永恒的开始者
胡塞尔的发展阶段
胡塞尔(1859—1938):生平和著述
一位无追随者的领袖
3胡塞尔的《逻辑研究》
导言
《逻辑研究》的组成
科学理想作为一种明证认知的系统
《导论》(1900)
心理主义
六部研究和纯粹现象学的“突破”
六部研究的概要
第一逻辑研究
第五逻辑研究
第六逻辑研究
《逻辑研究》中的实在论和唯心论
4胡塞尔发现还原论和先验现象学
导言
现象学作为无前提的科学
胡塞尔的诸原则之原则
我们心理行为的绝对自所与性
现象学作为一种艾多斯科学而非一种事实性科学
本质看
胡塞尔的先验性转向
大卫·休谟作为一位先验论哲学家
自然主义批评
悬搁和还原
悬搁和怀疑主义
与现实的断绝
自由想象变异
体验的诺耶思—诺耶玛结构
还原的问题
视界
5胡塞尔和欧洲科学的危机
导言
构成概念
静态的和发生的构成
先验自我
主体问性和对他者的经验
《欧洲科学的危机》:生活世界研究
生活世界
几何学起源
胡塞尔的成就
6马丁·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之谜
存在问题
海德格尔(1889—1976):生平和著述
海德格尔哲学的政治意涵
7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导言:通往《存在与时间》之路
对雅斯贝尔斯《世界观心理学》的评论(1921年左右)
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解释(1922)
海德格尔对胡塞尔思想的批评性挪用
用具存在性和客体存在性
表达
海德格尔将现象学和解释学混合
问题的解释学结构
解释学循环
此在的性质
真实性和非真实性
焦虑和趋死存在
情绪和心态
共在
先验的无家园性
海德格尔的影响
8汉斯—乔治·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
导言:伽达默尔哲学概观
古典的遗产
理解的传统
哲学作为对话
伽达默尔(1900—):生平和著述
伽达默尔论希腊学和日耳曼学
语言的重要性
解释学传统
狄尔泰和海德格尔的解释学
《真理与方法》(1960)
语言和世界
伽达默尔的影响
9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现象学
导言:作为哲学家的汉娜·阿伦特
阿伦特(1906—1975):生平和著述
《人的处境》
阿伦特的贡献
10伊曼纽尔·莱维纳:异他现象学
导言: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
莱维纳(1906—1995):生平和著述
莱维纳和现象学
哲学的作用
莱维纳哲学的宗教方面
早期著作
维护主体性
面对面
莱维纳的影响
11让—保罗·萨特:激情描述
导言:有倾向的知识分子
萨特哲学概述
萨特(1905—1980):生平和著述
战后政治
《自我的超越》(1936)
《想象物》(1940):想象现象学
《存在与虚无》(1943):现象学的本体论
萨特的影响
12摩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导言:身体哲学
梅洛—庞蒂(1908—1961):生平和著述
根源现象学
梅洛—庞蒂的思想背景
《行为结构》中对还原论的批评
《知觉现象学》(1945)
知觉中的感觉作用
自身躯体
身体作为表达
梅洛庞蒂的后期哲学
偶然性的形上学
梅洛—庞蒂对当代哲学的影响
13雅克·德里达:从现象学到解构学
导言:既非哲学也非文学
德里达(1930—):生平和著述
解构和道德
解构和哲学的终结
对胡塞尔的《几何学起源》的批评
逻各斯中心论
解构:“不止一种语言”
世界作为文本:“文本之外一无所有”
德里达介入胡塞尔现象学
德里达受益于海德格尔
结构主义的影响:索绪尔和列维—斯特劳斯
“分延”的性质
分延历史概述
区分和踪迹
德里达和宗教
德里达对20世纪哲学的贡献
参考文献
索引
外中人名对照表
译后记
校后记
· · · · · ·

作者简介

德尔默·莫兰(Dermot Moran),国际著名哲学史家、现象学研究专家。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学院哲学系形而上学与逻辑学教授。前哲学系主任,于2003年入选爱尔兰皇家科学院,并担任2013年雅典第23届国际哲学大会“学术规划委员会”主席。莫兰精通欧陆哲学、分析哲学、哲学史等,而专长于现象学和中世纪哲学。主要任教于爱尔兰,但前后在英、美、德、法等各国众多学校担任客座或访问教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莫兰于2010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主持过现象学暑期研究班。 主要著作包括:《现象学导论》(Routledge,2000),《现象学奠基者胡塞尔》(Polity,2005),以及《路特雷奇二十世纪哲学指南》(Routledge,2008)。

精彩摘录

在胡塞尔采取的多种多样主题和方法的背后,存在着一种深勢的计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文化心划统一性,即“第一哲学”的计划:在存在者(dasSeiendes)和理性(Vernunft)之间的关系。于是在《危机》中他问道:“理性和存在者能够彼此分离吗,理性,如认知行为,决定着存在者吗?”(Cris5、11HuaVI9)在存在者和思想之间的关系导致胡塞尔对主体性的神秘性和客体性的构成性问题进行了彻底的探讨;这就是,意识如何达到客观的知识?此一基本的引导性问题,在其一生中甚至具有很多不同形态。正如在弗莱堡晚期岁月间的忠诚助手芬克(1905-1975)所说,胡塞尔的关切与其说是客体性问题,不如说是世界构成的问题(《通信集)T,292),这导致胡塞尔认可了由笛卡尔、体谟和康德在近代哲学中采取的先验性、批评性方向。被定义为“关于存在者知识”的哲学必须通过对我们的知识如何构成的方法论反思来探索其目标。尽管胡塞尔对知识条件的兴趣如此浓厚,但他甚至被指责为对于事实存在世界根本没有兴趣。胡塞尔的中心观点是:意识是一切经验的条件,它甚至以关键的方式构成着世界,而意识本身的作用是隐晦的,不容易被分离及描述。胡塞尔因此不断追求着如何克服阻碍认知纯粹意识领域的偏见,并对其说明,这导致了一个新哲学开端的出现。为此目的,终其一生,他写了很多部现象学导论,每一部都企图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述现象学的基本观心可过些领性的陈述强调着现象学的方法的原初性和彻底性,而其方法往往是根据笛卡尔的哲学革新纲领加以解释的

——引自章节:胡塞尔的中心问题:主体性的神秘性


我就是罗昆丁;我通过他,并非自我满足地,暴露着我的错综杂的人生;与此同时,我是我自己,选民,苦恼生活的记录者。(《远言》,156)

——引自章节:萨特的影响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