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社会学

宗教社会学

作者:[德]格奥尔格·西美尔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7-8

评分:9.1

ISBN:9787303218639

所属分类:人文社科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格奥尔格·西美尔(Georg Simmel,1858—1918),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家境优裕,自幼潜心追求自在的学术生活,一生交游甚广。1881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副教授、编制外教授。1914~任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其学术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德国社会学界,对美国社会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著有《历史哲学问题》《道德科学引论:伦理学基本概念的批判》《货币哲学》《康德》《社会学: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探讨》《社会学的根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等。

作品目录

论宗教社会学
宗教的地位问题
论宗教
附录:1870年以来德国生活与思想的趋向
· · · · · ·

作者简介

格奥尔格·西美尔(Georg Simmel,1858—1918),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家境优裕,自幼潜心追求自在的学术生活,一生交游甚广。1881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副教授、编制外教授。1914~任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其学术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德国社会学界,对美国社会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著有《历史哲学问题》《道德科学引论:伦理学基本概念的批判》《货币哲学》《康德》《社会学: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探讨》《社会学的根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等。

精彩摘录

佛教也不是什么宗教。它是关于获救的学说。这种获救,追求者只要依靠其独自愿望和思考就可以获得。如果追求者满足了完全扎根在其灵魂观念中的条件,获救也就得到了。佛教的唯一内容就是要把个体从苦难中解救出来,而且不需要任何超验力量,不需要任何中介;这种获救不是能够实现的,它表现为灵魂放弃一切生命意志的逻辑结果。由此看来,社会义务和宗教义务之间在这里之所以没有发生它们在基督教文化的某些领域之外一直存在的相互作用,原因就在于,佛教中不具备产生这种相互作用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说,佛教既没有社会规范,也不是一种宗教。

——引自章节:None


它以为,不从历史-心理学角度追溯宗教,便能维护住宗教的尊严,然而,我们完全可以指责这样认为恰恰暴露了它宗教意识的匮乏。因为,如果认识宗教意识的形成过程就会对它自身造成危害,或只能涉及它的皮相,那么,这种宗教仪式很难说有什么内在力度和情感深度可言。如果说,事后搞清楚爱情的发生原因并不会有损于对待某人的真情厚意,恰恰相反,爱情之所以能够一往无前,就是靠不断地重提昔日发生的原因来激发活力;那么同样,只有可靠的主观宗教情感才能显示出其所有实力,因为有了这种可靠性,宗教情感就能脚踏实地,并把其深厚性和忠诚性完全置于一切认识所能追溯到的起源的彼岸。

——引自第31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