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从那一天开始

建筑,从那一天开始

作者:[日] 伊东丰雄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7-8-1

评分:8.2

ISBN:9787549596690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伊东丰雄

一九四一年出生。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专业。曾在菊竹清训建筑设计事务所就职,后独自创办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曾荣获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终身成就金狮奖、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的皇家金质奖章、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等诸多国际奖项。2013年,获得建筑界最高荣誉奖项普利兹克建筑奖。主要建筑设计作品包括仙台媒体中心、多摩美术大学图书馆(八王子校区)、大家的森林•岐阜媒体世界、台中大都会歌剧院等。

作品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始于那一天的“建筑”
002 地震发生当日之事
009 从灾区看到的光明
011 身为建筑师能够做些什么?
011 决定灾后重建的基本立足点
019 海啸与核泄漏事故两种对比鲜明的灾害
020 建筑与安全性
▼第二章 釜石复兴项目
024 同釜石之缘
025 倾听居民的心声
026 我们想同昔日伙伴重回故地朝夕相伴
028 缺乏实际性的复兴规划
030 贴合地域特点的集体住宅提案
032 “人字形木屋顶结构式”集体住宅
035 复苏商业街的尝试
037 防洪堤上的露天橄榄球场
▼第三章 心灵寄居之所“大众之家”
042 “大众之家”项目
045 倾听生活在临时住房中人们的心声
046 心连心的建筑
050 “建造”与“居住”的一致性
052 “ 大众之家”从这里延续
055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与陆前高田的“大众之家”
▼第四章 关于“伊东建筑塾”
062 创建建筑塾
062 建造“格林格林绿化馆”的经历
065 在建筑塾中教授什么?
069 学术建筑教育中的“概念”是什么?
070 游离于现实社会之外的建筑教育
071 拥有社会意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 我走过的路
074 学生时代的事
076 启蒙导师菊竹清训
079 首次接触海外的现代建筑
082 对大阪世博会的质疑
083 反映着时代闭塞感的建筑
085 向拥有社会性建筑的转变
088 泡沫时期在东京构思的“形象式建筑”
092 公共建筑处女作
094 欲打破公共建筑拥有的权威性
095 仙台媒体中心
097 存在于空间感觉中最底层之物
099 让建筑亲近自然
101 重新思考内与外的关系
105 打破建筑的模式性
▼第六章 对于今后建筑的思考
110 日本社会中的建筑师
112 被社会型项目敬而远之的建筑师
113 突破批判性的难度
114 改变建筑师与社会间的关系需要什么?
115 对日本客户的期望
117 通过住宅建筑崭露头角的日本青年建筑师
119 从世界资本主义中寻求希望的孤岛
120 资本主义与建筑
121 作为馈赠之物的建筑
122 非艺术型建筑的存在方式
123 建筑应当如何同自然相处?
128 建筑同科学技术的新关系
129 朝向新型建筑原理出发
▼后记
132
· · · · · ·

作者简介

▼伊东丰雄

一九四一年出生。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专业。曾在菊竹清训建筑设计事务所就职,后独自创办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曾荣获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终身成就金狮奖、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的皇家金质奖章、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等诸多国际奖项。2013年,获得建筑界最高荣誉奖项普利兹克建筑奖。主要建筑设计作品包括仙台媒体中心、多摩美术大学图书馆(八王子校区)、大家的森林•岐阜媒体世界、台中大都会歌剧院等。

精彩摘录

即便是去问那些立志从事建筑设计的学生们,他们想要实现自我价值的初衷是什么时,得到的答案也几乎可以说是绝对的,那就是:为人类聚集之处,赋予一个新的形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东京沉沦于泡沫经济之中,徘徊在这样一个都市空间中的我,产生了一种想法-我想设计出在空中飘扬的布一般无存在感的建筑。更灵巧,更透明,更轻薄,更平坦……游离于地表,成为装饰这个世界的无数浮游标记之一的游牧建筑。将广场室内化的建筑近代主义思想即是一种将我与他人、内与外明确加以区分的思想。这一明快的理念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代价是忽略了无法加以区分的灰色领域。但无论是日语这门语言、日本传统的建筑空间或是人际关系,均是由于这一不明确性的存在,才得以保留其多元性。以建筑为例。依据近代思想的理念,是否能够通过对功能的判断将内外环境或是各个房间进行隔离,是诞生优秀建筑的先决条件。然而日本的传统建筑却对自然处于开放的状态,房间之间也并未因其功能不同加以隔断,而是保持一种并不明确的连续状态。所谓功能这一概念,仅仅是将人类丰富多彩的行动进行了单纯区分和抽象化。并将功能与空间数目一一对应。然而人类原本就无法安于被拘泥在这样的有限空间之中。他们明明想更加自由随心地行动,却无奈不得不屈从于功能这一概念。我一直在思考着,应当如何才能教授给年轻人建筑所能实现的愉悦感与感染力。伊东建筑塾有三种形式的讲座。讲座A在周六面向普通人开设,邀请风格各异的讲师由他们自由授课。讲座B集中讲授专业建筑知识,加深学员对建筑的了解。讲座C面向高年级小学生开设,引领他们思考“家园”与“城镇”的概念。建立在全球经济基础上的现代社会,由于私人空间更具有经济价值,因此社区空间没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我认为,比起单纯地提供共同空间的建造方案,去思考为何现实社会无法很好地去实现建筑师描绘的社区空间这一问题远远更具价值。那所小学中有非常优...

——引自第1页


建筑概念中所使用的“社会”与“社区”的定义同现实社会并无直接关联。这里的“社会”,是建筑师为方便起见面将现实社会抽象化的一个定义。在这一被抽象化的“社会”框架中,他们玩弄着“社区”这一更为抽象的概念。因此当他们说,要通过建筑如何如何将社区进行展现时,这种展示方式已完全游离于现实之外。然而即使游离于现实社会之外,由于它在学生自己的理论中完全成立,因此学生们依旧因这一极为观念性的东西而自我满足。我认为,学生们应当更加直面现实,向前步将自己融入现实当中,否则是无法创造出真正的建筑的因为现实社会根本不会接受他们概念性的提案。如果去参观大学毕业设计展,你会发现那里聚集了大量样的学生。他们仅仅在比拼自己的理论如何无懈可击,展现方式如何完美无缺。而评论家和老师们也仅仅是在评价概念的好与坏。

——引自章节:070游离于现实社会之外的建筑教育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