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

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

作者:王铭铭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4-07-01

评分:4.7分

ISBN:7221066019

所属分类:历史文化

书刊介绍

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前言

本书中的核心一篇,是我在1997年发表的习作《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其他两篇,都是在《社区的历程》发表后根据溪村资料陆续书写出来的。其中,一篇关注复兴中的地方社区仪式在“当代场景”中的意义与作用,另一篇依据笔记资料论述了溪村祠堂重建过程中不同社会力量的互动。三篇合在一起,实际就是《社区的历程》(增订版),这里取了《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这个新书名,是因为考虑到这能更直白地反映书中包括的三种论述的问题意识与具体内容。
三种论述都是“学术性的”。既然如此,它们只能是文学家笔下的“知道分子”(王朔语)所为。文学家鞭笞得好。不过,在这个“后臭老九时代”里,多数人还是以“知道分子”为荣。“知道分子”自己也相信,说出知道了些什么,就能部分地证实自己是“君子”。按照传统的要求,“知道分子”所写的东西,需与前人写的东西“前后贯通”。于是,“知道分子”想象自己的“天职”是“通古今之变”。多数“知道分子”不怎么注意,我们所“创造”的,时常仅仅是“读书”的后果。“读书”不简单是阅读书籍。“读书”意味着我们的“创造”通常是被“教”出来的。我理解的“教”,包括“上学”、“自学”和“学着独立研究”。“知道分子”从小学读到博士,从助教到教授,成为“知道分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学会模仿以便“创作”。

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 内容简介

在溪村对作为地方政治和观念形态的家族展开历史和人类学研究,使我们看到一个“血缘群体”如何走出“古代”,如何进入“近代”。溪村人在逐步脱离文化母体的过程中,要面对强化的国家和“反民间文化”的“大众文化”,要面对现代文化对于社区“小传统”的压抑。他们怎样适应?怎样在日常生活和“非常仪式”中再度创造社区生活的活力?他们那些围绕复兴传统活力而展开的努力,对于我们这些可能已过快地适应了现代文化的人们有什么启发?文本的“小地方叙事”,为我们理解这些问题提供了局部但并非无关全局的说明和启发。

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 目录

自序·反思性的绪论
王斯福序
导论
第1章溪村的社区背景
闽南经济文化区——溪村的位置——有关数据——家族、村政与社区
第2章家族与聚落形态
人口历史——依附时期——独立运动——聚落分化
第3章通婚地域与区域联系
婚姻地缘——婚姻安排——人文地理
第4章时空的制度与实践
年度周期——仪式时空
第5章公、私概念与道德理性.
道德理性——公、私级序——公、私土地——轮耕轮祭——族产公益
第6章村政的“现代化”
地方行政——明清村政——民国保甲——新式村政——村政变迁
第7章在村落中塑造“公民”
农民或公民——社会经济——文化的监察——“科学”下乡——传统的延续力
第8章乡村与政治运动
运动——土地改革——互助集体——“社教”运动——“”10年——社会变迁的评价
第9章经济改革与变迁
改革——家户经济——经营多元化——消费水平——集市贸易——职能——工业化与都市
第10章族亲、人情与社会互助
对集体的新需要——耕牛的角色——社会互助——互助的圈子——等级
第11章家族社区传统的再造
传统复兴——仪式过程——村神诞辰的社会文化意义——传统再造
第12章仪式领袖与象征
乡村的权力——仪式领导人——民间——社会角色——象征的
结论
附录l:关于陈氏家族前十世的族谱记载
附录2:陈氏家族前十世谱系表
参考文献
索引

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 作者简介

王铭铭,北京大学教授。已在《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1997)、 《逝去的繁荣》(1999)、《人类学是什么?》(2002)、《草根卡里斯玛》(2002,合著)、《走在乡土上》(2003)、《漂泊的洞察》(2003)等大量中外文著述中,论述了社会人类学与中国文化之间的“互惠”可能。在近期的论著中,也针对西方中心论和民族国家论展开一种双重的观念批判,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中国“天下观念”和 “海外民族志”的传统与未来。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