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学真原

天学真原

作者:江晓原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

出版年:2017年12月

ISBN:9787313172433

所属分类:政治军事

书刊介绍

《天学真原》内容简介

本书不是传统意义上阐述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的著作,也不是一部中国天文学史,而是一部带有科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色彩的专论,旨在揭示中国古代“天学”的政治属性、文化性质和社会功能——而所有这些都与现代的天文学毫无共同之处。在此基础上,本书对中国古代社会一系列以前不易理解或长期被误解的现象,给出了全新而富有说服力的解释。本书自1991年初版以来,多次再版,成为海峡两岸科学史界和历史学界引用率很高而且影响广泛的著作。
作者:江晓原

作品目录

第一章:绪论
I.术语与概念
II.本书的任务及其形式
第二章:哲学基础: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
I.神话:天地相通
II.儒家:转变之中的天命与天意
III.星占学:天象对人事的警告和嘉许
IV.天道与人道:为政之道
第三章:天学与王权
I.问题:天学在古代中国特殊地位之观察
II.解答之上:“昔之传天数者”——天学家溯源
III.解答之中:灵台、明堂与通天事务
IV.解答之下:垄断通天手段为王权之依据与象征
V.小结及余论
第四章:历:性质、源流及文化功能
I.历:性质之疑问
II.历法性质与功能之探讨
III.历书(具注历)性质与功能之探讨
IV.历与两性及人体:天人合一的神奇侧面
第五章:天学与传统文化之若干重要方面
I.古代星占学概论
II.天学与政治运作
III.天学与道德教化
IV.天学与其他若干方面
第六章:起源问题与域外天学之影响
I.令人困惑的起源问题
II.巴比伦古代天学东来之踪迹
III.七曜术在中土之盛行
IV.入华之印度天学家与印度天学
V.余论:外来影响能否深入及持久?
后记

热门书摘

十九年七闰之十九

孟春之月,日在营室

天一原始,正月建寅,日、月俱入营室五度。天一以始建七十六岁,日、月复以正月入营室五度,无余分,名曰一纪。

掌其岁时,观天地之会,辨阴阳之气,以日月星辰占六梦之吉凶。一曰正梦,二曰噩梦,三曰思梦,四曰寤梦,五曰喜梦,六日惧梦。

乃对元王曰:今昔壬子,宿在牵牛。河水大会,鬼神相谋。汉正南北,江河固期,南风新至,江使先来。白云壅汉,万物尽留。斗柄指日,使者当囚。玄服而乘缁车,其名为龟。王急使人问而求之。

七曜历”虽与星占关系极密且带外来色彩,但终有历法成分

宋景公之时,荧惑在心,公惧,召子韦而问焉,曰:荧惑在心,何也?子韦曰:荧惑者,天罚也;心者,宋之分野也。祸当于君。

古历五星之推,亡逆行者,至甘氏、石氏《经》,以荧惑、太白为有逆行。

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

推算太岁纪年及有关项目,将十二次与二十四节气进行对应,给出二十八宿之每宿度数等资料。

《大衍历》于唐开元十五年(727A.D.)由释一行编成,此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几部历法之一。

由对《三统历》与《大衍历》结构内容之观察,可知其主要成分为对日、月、五大行星运动规律之研究,其主要目的则在于提供预推此七大天体任意时刻位置之方法及公式,至于编制历谱,特其余事而已。这一结论对于古代中国历法而言,可以普遍成立。

早在古希腊时代,希腊天文学家(注意:不是星占学家!)就已能以太阳运动表作为基准,借助月球作中介来测定恒星坐标,而中国在十几个世纪之后,却还要以恒星为基准,借助月球和行星作中介来测定太阳位置。

古代中国历法中绝大部分内容——对交食和五大行星运动的推算——的服务对象已经找到。这对象正是古人经常将之与历法并称的星占学。也就是说,历法的用途问题已可获得一个明确答案:星占需要历法。

《史记》所言不虚,则择吉之术竟可追溯至尧舜传说时代,此固不足视为信史,但择吉思想早在汉代之前就已流行,却有出土文献提供极强有力的证据。这

此处所言之正月、二月等,并非历谱上的月份,而是所谓“星命月份”,其法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十二节气(另十二为中气)为计算起讫之点,比如正月从立春之日起算,二月从惊蛰之日起算,其余类推。如此推得的“星命月份”实际上是依据太阳周年视运动而来,因此不可能与历书中反映朔望月情况的历月重合。

这是一个文字的方阵,内共九个元素,每个元素又各与三套观念——九个数字、七种颇色、五大行星——有着固定的对应,为此七色中的白色要使用三次,五星中土星使用三次,木、金各两次,余皆一次。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白黑碧绿黄白赤白紫水土木木土金金木火

高明一些的当可自行编历注历,古时许多“民间小历”、“私历”即出于这类人之手。

合阴阳有七忌。第一之忌:晦朔弦望以合阴阳,损气。以是生子,子必刑残,宜深慎之!(《医心方》卷二八引《玉房秘诀》)素女曰:帝之所问,众人同有。……第一之忌:日月晦朔,上下弦望,六丁之日,以合阴阳,伤子之精。令人临敌不战,时时独起,小便赤黄,精空自出,夭寿丧命。(《外台秘要》卷十七)四时节变不可交合阴阳,慎之!凡夏至后丙丁日、冬至后庚辛日,皆不可合阴阳,大凶。凡大月十七日、小月十六日,此名毁败日,不可交会,犯之伤血脉。(《千金翼方》卷十二)

合宿交会者,非生子富贵,亦利己身,大吉之兆。……又有吉日:春甲乙、夏丙丁、秋庚辛、冬壬癸、四季之月戊己,皆王相之日也,宜用嘉会,令人长生,有子必寿。

学者们普遍认为,生辰星占学正是在迦勒底人手里发端的,并在不久之后传入希腊文化圈。

为此中国学者已于近年完成了一项浩大工程——将历代官史、明清《实录》、“十通”、地方志以及其他古籍中的星占天象记录全面搜集考订,汇集成《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集》一书。

在塞琉古(Seleucid)王朝时期,一直有两套天球坐标同时并存于巴比伦天学中。一套即众所周知之黄道十二宫;另一套则不太被注意。其法以三十一颗恒星构成参照系,以描述月球及行星位置。

在用二十八宿系统描述天体位置时,“入宿度”只是指天体与距星之间的赤经差(后世使用赤道坐标并不等于二十八宿创立时必定以赤道为准),而与该宿的其他诸星无关。

到了唐代,印度天学(包括生辰星占学这样的新事物)在中土更为盛行,对后世留下的影响也更大

一行,683 A.D.(一说673 A.D.)—727 A.D.,原名张遂。关于他造黄道游仪、撰制《大衍历》以及身为密宗高僧等事,已有今人各种著作反复论述。但对于一行天学的全貌,却久已不为人所知晓,更毋论他与七曜术及印度天学之间的渊源了。事实上,在一行生前,他已是名动朝野、万人瞩目的神奇人物了——他是密宗高僧,又是星占学大师,还是唐玄宗的宠

其中有关七曜术者至少有如下两种:《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经》三卷《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二卷

但在古代印度天学中,另有两个中土向所未闻的假想天体——罗睺(Rahu)、计都(Ketu),此两假想天体被称为“隐曜”,是“蚀神”之首尾,故罗睺又为龙首,计都为龙尾。罗睺是白道与黄道的升交点,计都是月球轨道的远地点,而这两个交点当然与日、月交食(蚀)有极大的直接关系。交食又是印度天学中极为注重的课题。因罗睺、计都之说虽荒诞不经,却有着实实在在的天文学意义——罗睺、计都如此重要,它们在古代印度天学中遂得与七曜同列,并称“九曜”。九曜之说,可能是印度古代天学中“土生土长”的成分,早在受到希腊天文学的重大影响之前很久即已存在(印度古代天学中的“希腊时期”被认为始于400 A.D.之后)

在古代印度天学中,九曜之外,更有所谓十一曜者。系将另两个假想天体“紫炁”与“月孛”亦视为隐曜,一并计入而成,多于星占学中用之。仍属与七曜、九曜同一体系之说。

,此处《日月五星行历》,本是七曜术中的择吉推卜之说,七曜不过七个抽象符号,与中土旧有之建除十二直等量齐观可也。李涪对此全然不懂,却硬要从天文学常识出发妄加批评,结果只能是无的放矢。

聿斯经者,七曜术之旁支也。在唐代自印度传入中土,流行于唐宋时期。

又《通志》所著录之《徐氏续聿斯歌》,徐氏有可能是五代宋初的徐子平(徐居易),他是中国四柱八字算命术的确立者,故算命术又被称为“子平术”。

生辰星占学《即算命术之一种)当亦包括在内也。当然,如果追根寻源,应该有这样的传递脉络:迦勒底→希腊→印度→中国

北回归线(北纬23°30′)刚好横贯印度中部,而在此地理纬度上,夏至之日的正午,太阳恰位于天顶正中,因而照耀万物却无影。对比之下,中国的绝大部分领土都在北回归线以北,一年中任何一天都不会日中无影。

瞿昙家庭中名声最大者为瞿昙悉达。其人在历史上留下的主要业绩是编译《九执历》及编集《开元占经》。

日本古代天学起先主要受中国影响,至平安朝,因印度星占学由佛徒传入而兴起新的学派,称为“宿曜道”。宿曜道的理论渊源通常被归结到不空所译《宿曜经》(由空海等人传入日本),但后来学者们指出:《符天历》才是宿曜道的经典。由此,可以借助宿曜道的文献和活动去了解符天术的内容及功能。

后来他们总算从《宿曜经》中找到了解答,弄明白原来“其七政加二十八宿,犹干之加于支,非谓七政之果躔于此宿也”,却还未能将之与历史上的七曜历联系起来。与宋代七曜术之流行盛况相比,此时消歇绝响,影响可说是完全消失了。

《摩登伽经》《宿曜经》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