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纹理

记忆的纹理

作者:李红涛黄顺铭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年:2017年12月

ISBN:9787300252049

所属分类:历史文化

书刊介绍

《记忆的纹理》内容简介

作为国内第一本研究南京大屠杀集体记忆的著作,本书以历史为经,以不同的媒介场景为纬,深入探究南京大屠杀创伤建构与记忆形塑的过程,揭示国家权力、地方记忆社群、大众传媒如何合力塑造出南京大屠杀在当代中国的记忆政治与记忆文化。
本书以文化创伤理论为核心的分析框架,追溯南京大屠杀创伤叙事在主流媒体上的建构过程,在纪念馆和线上公祭活动中的扩散与再生产,以及在赛博空间中所面临的叙事挑战。
本书虽以“媒介”为核心,但并不流于对静态“文本”和“符号”的考察,而是力图揭示创伤叙事的生产和再生产,媒介纪念空间的生成,以及媒介舞台上记忆之所的记忆实践。
李红涛(1980-),黑龙江牡丹江人。香港城市大学传播学博士(2010),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国际文化和社会思想研究所副教授,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院研究院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媒体与集体记忆、媒介社会学、国际传播等。
黄顺铭(1973-),重庆人。香港城市大学传播学博士(2011),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研究员,媒介与记忆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媒介与集体记忆、荣誉社会学、新闻社学会等。出版专著《加冕:新闻评奖制度与实践》,发表80余篇学术论文。

作品目录


引言
第一章:绪论: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
第二章:从暴行到大屠杀1937—1948、第三章:耻化叙事与创伤建构1949—2012、第四章:以数字标识“记忆之所”
第五章:线上公祭空间的生成
第六章:赛博记忆的协作与争夺
第七章:结论:中介化与创伤过程
参考文献
后记

热门书摘

第一,媒介是一个象征舞台或记忆的“竞技场”,承携者群体的权力、资源、叙事能力及话语契机影响着相应的创伤叙事的地位,也决定了哪些“声音”能够进入公众视野、被大众传媒扩散和再生产。

与个体记忆不同,社会共同体没有一个共同的大脑,集体记忆只是一个隐喻,但这个隐喻却具有巨大的“重量”。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德勒兹(Gilles Deleuze)和瓜塔里(Felix Guattari)提出了“集群”(assemblage)的概念(Deleuze,Guattari,1987)。后来,德兰达(Manuel DeLanda,2006)将其系统化为一个集群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以社会构成的元素及其关联的动态、互换和多样功能等来考察社会的复杂性。一个集群由一些特定要素组合而成,但它并非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是从这些元素的互动中“涌现”出来的整体。这些要素如何组合,取决于它们各自的“特征”和“互动潜力”如何在特定场景下得以发挥。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