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文化时代的影像诗学

图像文化时代的影像诗学

作者:黎风

出版社:清华大学

出版年:2017年1月

ISBN:9787302449089

所属分类:经济金融

书刊介绍

《图像文化时代的影像诗学》内容简介

随着图像文化时代特征的明确以及消费社会的到来,影像同时作为一种媒介形态、艺术形式和文化消费对象,在社会文化话语中日益占据中心地位,以影像为对象的研究随之兴起。
作者:黎风

作品目录



什么是“影像诗学”
第一章:后现代·多媒体·视觉文化
第一节
视觉文化转向
一、影像的历程
二、视觉文化与文化转向
三、影像认识论与文化的视觉化
四、身体、形象与政治
第二节
影像与社会文化的对位研究
一、多种视野下的分期方式
二、前影像时代与古典社会文化
三、相片、电影与现代社会文化
四、电视、数字影像与后现代文化
第三节
影像时代的“多媒介革命”
一、多媒介的时代
二、视觉与符号消费
三、全媒体与幻觉文化
四、“视觉餍足”与影像堆积


第二章:经典“诗学”理论与“文化诗学”
第一节
经典诗学——影像诗学的理论渊源
一、“图像快感”——最早见于经典诗学理论的影像诉求
二、“形象”与“意象”——“影像”的词源
三、诗画关系——影像诗学的理论出发点
第二节
“诗与思”——哲思解读与影像诗学的历史背景
一、“诗性智慧”——影像诗学何以为诗学而非哲学
二、“诗哲合一”——诗化与影像的诗化
三、“诗·语言·思”——作为艺术的影像及其诗学本质
第三节
“影像的狂欢”——当代文化革命与影像诗学的时代语境
一、民间文化与节日狂欢——巴赫金的诗学理论
二、走向历史与政治——“文化诗学”
三、“世界已经被拍摄”——景观社会推动图像文化的复兴


第三章:电影理论与电影诗学
第一节
电影诗学
一、何为电影诗学
二、电影诗学的演进
三、电影诗学的新变
四、电影诗学的回归与重设
第二节
叙事论
一、经典诗学叙事
二、后现代叙事
第三节
风格论
一、新技术下的电影风格
二、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美学意蕴
第四节
创新论
一、当代电影诗学研究模式的修正:文化诗学转为感性诗学
二、开放新的表意机制:跃动的诗意
三、反叛的诗格:新形式主义诗学


第四章:电影和现代影像播映文本与“诗性”
第一节
诗性
一、诗性何为
二、诗性:影像原点
第二节
影像播映文本的诗性观照
一、电影影像
二、电视影像
三、多媒体影像


第五章:中国电影理论与影像文论学说
第一节
中国电影理论——在中西异质文明的碰撞中曲折发展
一、“影戏说”——中国电影理论的独特解读(1921—1949年)
二、意识形态下的理论转向(1949—1976年)
三、十年动乱后的电影理论(1977年至今)
第二节
影像文论学说——中国电影理论的文化寻根
一、中国文化的实践理性
二、恬淡的意境
三、姊妹艺术的渗透
第三节
时空碰撞——影像诗学范畴下的理论解读
一、人生与艺术的影像选择
二、古典与现代的诗意处理
三、本土与西洋的文化撞击


第六章:文化研究视阈下的影像活动
第一节
文化研究与视觉文化
一、文化研究
二、视觉文化
第二节
作为艺术存在的影像
一、影像的艺术气质
二、能指的胜利
三、日常生活“泛艺术化”
第三节
作为文化存在的影像
一、明星代言和电视“专家”
二、符号及其双轴关系
三、影像现象下的关系活动
第四节
作为媒介存在的影像
一、媒介的信息编码
二、影像时代的“宅一族”
三、影像即隐喻


第七章:影像的民族性与文化误读
第一节
东西方影像文化的民族性
一、民族与文化的民族性
二、民族文化的影像表达
第二节
互文性视阈下的影像误读
一、互文性理论
二、图像文化时代的影像误读
三、东西方的影像误读
四、影像误读的文化功用与文化启示
第三节
全球化视野下的“东方镜像”
一、全球化时代的主题变奏——从一元幻象到多样景观
二、亚洲的回响——东方电影的新时期
三、“东方镜像”的文化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一、译著
二、国内中文著作
三、期刊论文/报刊文献
主要影像文献
一、电影
二、电视与网络影像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