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第二辑)

口述历史(第二辑)

作者:王俊义,丁东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4-07-01

评分:4.5分

ISBN:7500444176

所属分类:历史文化

书刊介绍

口述历史(第二辑)口述历史(第二辑)前言

书评历史是人类对过去经历的回忆和反思。上古先民也会有这种回忆和反思,他们在狩猎耕作之暇,也会思念和议论起祖辈、父辈或自己一代人所经历的欢乐和艰辛。不过这种早期的历史认知都是片断的,限于本族群小范围内的,而且历时愈久,印象愈是模糊、淡褪以至完全遗忘。在人类发明文字以前,一切信息都只能靠口耳相传(稍后以结绳记事作辅助)。从这个意义上说,*早的历史知识应该都是“口述历史”。在上古时代,这类“口述历史”一定十分丰富并广泛流传,成为先民们的宝贵知识,也是指导他们生活和行动的指南。上古先民用口头语言把过去的人和事讲述出来,后来的人又把所闻所知讲授给下一代。用口传述,用耳听取,用脑记忆,口耳相传有许多人参与,许多年代传承,时间一久,传述的内容,不可避免地会变形,记忆难免有差错,口述难免不准确,代代复述者添加上自己的想象,夸张甚至虚构。通常,上古先民会把自己幻觉中的神灵世界与现实生活混为一谈,人的故事变成了神的故事。愈到后来,传说离原来的事实越来越远,变得面目全非。历史传说往往涂上神灵的圣光,成了荒诞不经、难以置信的神话。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之山,这些看似匪夷所思的古代神话,可能包含有先民活动的真实信息,但我们难以解读它的真实含义。文字的发明和应用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里程碑,是文明史的开端。文字把人类的事实经验从口头变成文字。文字历史一旦形成,就可以长期保存下去,不再走样,后人一般不可能对文字历史随心所欲地加工和篡改,也较少可能发生相反含义的解读,使事实经验按照原始的样式确定下来。只有事实经验得以确定和流传,才有可能诞生历史科字。历史科学的生命力在于真实性。真实性的依据是确定的事实。上古先民的“口述历史”由于在流传过程中,事实内容时有改变,普遍地扭曲、神化,失去了真实性,故不是历史,而是史前的神话传说。故司马迁说“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史记》一书较少采择史前神话传说。文字历史已经产生了几千年之久,它能比较真实地记录和保存人类的事实经验,这样才产生了包括历史学在内的许多门类的知识。它在认识自然、社会、人类自身以及推动社会进步起着巨大的作用。社会在不断进步,人类的认知能力和手段也在不断发展。现代社会产生了录音和录像技术,使得记录、保存、传播历史知识也取得重大进步,现代的“口述历史”应运而生。过去,人们将耳闻目睹的历史笔录下来,成为书面历史,但是笔录者只能录其梗概。从前历史学家奉“文省事增”为概写历史的准则,但文字过于简略,就不可能把历史过程的细节详细地记录下来,就会有简化、省略、遗漏及错误的地方。而录音则能够保存耳闻目睹者原始的叙述,每字每句毫无差错,连语气口音都不会走样,而录像更能够保存口述者生活和行动的某些片段形象,使后人与原始口述者几乎零距离。“口述历史”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得以蓬勃发展,得到全世界历史学界的认同。“口述历史”至少有以下几个优点:一、可以扩大提供历史信息的范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他们或多或少地了解历史的某些片段,由于他们文化水平低下,不能够直接把它写出来。如果没有“口述历史”,许多文化不高的普通老百姓就难以提供他们所见所闻的重要历史情节。这些历史情节只能湮没不彰。“口述历史”可以如实记录他们的谈话,保存原始的记录,使广大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历史的撰述,极大地扩充历史信息的来源。 ……

口述历史(第二辑) 内容简介

本辑列有五个栏目。“逝者留声”中有回忆黄克诚的口述,有吴祖光生前的口述:“名流青史”既有毛主席机要秘书的口述,回忆张治中的口述资料,又有乒坛名将梁戈亮的自述及小岗村农民、北京**家个体餐馆主人的口述:而“长卷先睹”:“百姓论桑”和“多维视角”更有普通人的亲历,精采纷呈。

口述历史(第二辑) 目录

编者的话
卷首语:漫谈口述历史
逝者留声
黄克诚印象
归来
独一份儿
名流青史
想念父亲,但他离我们很远很远
——张闻天女儿心中的父亲
西渡天山挽危局
——漫忆张治中
我应该这样做
投身中国海军七十年
我所经历的中国乒乓外交
长卷先睹
这些历史没有写在书上
我亲历的奴化教育
百姓沧桑
包产到户**村
——小岗村风云
北京**家个体餐馆
我在基督教女青年会的经历
多维视角
再谈老舍之死
评议与思考
呼唤中国口述史学腾飞
一个口述史学者的口述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