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

作者:涂成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年:2017年6月

ISBN:9787520110433

所属分类:网络科技

书刊介绍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内容简介

对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和争论,不仅关系到对这一理论本身的评价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话语阐释和中国史观的理论建构: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和晚年的东方社会思想,中国的历史发展模式和现实发展经验,俄国十月革命所开启的“俄国道路”及其社会主义实践的嬗变,这三方面所形成的中国“合题”,就是我们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本视角,也是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基本框架。
涂成林,男,汉族,1961年12月出生,湖南省岳阳市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院长。1978年起,先后进入四川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学习,获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5年进入中共湖南省委理论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讲师团)工作。1991年调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1993年获评聘为副研究员,1998年获评聘为研究员。1992年担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院科研开发处副处长。1993-2002年任《开放时代》杂志社副社长,常务副主编、执行主编。2003-2010年任软科学研究所所长。2010年6月调入广州大学,担任广州发展研究院院长。兼任广东省综合改革研究院副院长等职。曾赴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等国做访问学者。目前主要从事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政策、文化软实力以及西方哲学、唯物史观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和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及省、市各类研究课题共计60余项。获得国家教育部及广东省、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奖项和人才奖项20余项。

作品目录

东方社会理论视野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第一章:亚细亚生产方式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

探寻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理论源流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东方社会理论的创立

马克思晚年“人类学转向”与东方社会理论的深化
第二章: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生成机制

逻辑起点的确定与理论假设的提出

时代背景的把握与科学方法的运用

人文关怀的取向与历史尺度的坚守
第三章:从亚细亚生产方式到“跨越‘卡夫丁峡谷’”

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中的东方观

破解亚细亚生产方式之谜

对俄国村社的分析与跨越“卡夫丁峡谷”

马克思晚期转型之延伸性解读
马克思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祛魅和重构
第四章: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提出和演变

作为东方社会特殊形态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从异化理论到亚细亚生产方式

马克思晚年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研究的深化
第五章: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辩证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其他所有制形式的比较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奴隶制
第六章: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次生形态

亚细亚生产方式:狭义和广义的解释

亚细亚生产方式次生形态之一:印度的殖民化

亚细亚生产方式次生形态之二:中国的封建社会

亚细亚生产方式次生形态之三:俄国的村社制度
第七章: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国际论争

国际上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争论

国内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论争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
第八章:世界历史视野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马克思从普遍到特殊的东方社会理论

俄国从特殊的实践到普遍化的理论归宿

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和中国史观
第九章:“治水社会”与“东方专制主义”的互动逻辑

“治水社会”与“东方专制主义”的互动逻辑

魏特夫“治水社会”的基本观点剖析

马克思和魏特夫的本质区别何在
第十章: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两种类型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东方道路
参考文献
后记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