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与选择:马克思主义人的生命本体论新探索

结构与选择:马克思主义人的生命本体论新探索

作者:陈秉公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年:2017年6月

ISBN:9787300244402

所属分类:绘画摄影

书刊介绍

《结构与选择:马克思主义人的生命本体论新探索》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和生活世界的逻辑前提——“人是什么”而写的。本书阐释了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既具有“结构”又具有“选择”;结构决定选择,选择也决定结构;选择在结构中,结构也在选择中。“结构与选择”不仅是个人生活的动力源泉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方式,也是类群(家庭、组织、国家和国际组织)生存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方式,生活世界的所有目的和规律都是通过人和类群的“结构与选择”实现的。“结构与选择”理论实现了人的生命本体论、生存论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该理论被评价为:“试图重构人的生命本体论”“提出人的生命本体论——‘结构选择论’”“为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前提性基础”“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人生哲学”等。本书填补了两项“人的知识空缺”,完成了六项“理论建构”。
陈秉公,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国家核心价值研究中心主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首席专家,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顾问,三次被遴选为“当代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

作品目录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编委会
总序
一、导论:怎样破译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
(一)人的生命本体论:从“二元论”到“二重性”
(二)中外学者对人的生命本体所做的探索
(三)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的共时态存在
(四)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的历时态存在
(五)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的交互关系态存在
(六)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的属人特性与功能
(七)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的前提性理论启示
二、“结构选择论”的理论基础与思维方式
(一)“结构选择论”的理论基础
(二)“结构选择论”的知识借鉴
(三)“结构选择论”的思维方式
三、人的生命本质:实践主体
(一)人的实践生命
(二)人的现实生命
(三)人的主体生命
(四)人的“二重生命”
四、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
(一)人的生命本体理论的若干模式
(二)“结构与选择”概念及其规定性
(三)“结构与选择”的整体规定性
(四)“结构与选择”的内在关系
(五)“结构与选择”的功能
(六)对两种“生命本体论”的评析
五、人格结构
(一)人格概念
(二)人格结构理论的若干模式
(三)人格结构的概念、特点与功能
(四)人格的基本结构
六、人格需要力
(一)人格需要力概念
(二)人格需要力结构
(三)人格需要力的特性
(四)人格需要力的功能
七、人格判断力
(一)人格判断力概念
(二)人格判断力结构
(三)人格判断力的特性
(四)人格判断力的功能
八、人格行为选择
(一)人格环境力
(二)人格行为选择
九、人格结构形成的历程与成因
(一)人类人格结构的形成历程
(二)个体人格结构的成长过程
(三)人格的年龄阶段性特征
(四)人格结构形成的原因
十、类群结构与选择
(一)普遍“类群”概念的空缺及其危害
(二)类群的概念及种类
(三)类群结构理论的若干模式
(四)类群的结构
(五)类群主体力
(六)类群文化力
(七)类群行为选择
十一、类群价值“高势位”建设
(一)类群价值系统概念与内涵
(二)类群价值系统的结构、特性与功能
(三)类群价值系统“高势位”建设概念与依据
(四)类群价值系统“高势位”建设的目标
(五)类群价值系统“高势位”建设的“马魂、中根、西鉴”方针
(六)类群价值系统引领多元价值观的方式
十二、“完整人格”建构
(一)先秦时期的人格多样化局面
(二)中国传统儒家理想人格模式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格模式的演变
(四)当代中国理想人格模式与副现代人格
(五)当代中国人格的四个层次及其规定性
(六)对教育理念的反思与建构
后记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