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品(中文版)

科幻作品(中文版)

作者:[英] 戴维·锡德

出版社:译林

出版年:2017年7月

评分:8.0

ISBN:9787544768399

所属分类:科普读物

书刊介绍

《科幻作品(中文版)》内容简介

提起科幻作品,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飘浮在漆黑天幕中的宇宙飞船,它航向浩瀚星海,身后那颗蓝色行星则是永恒的坐标。在本书中,戴维·锡德以这个隽永的意象为起点,勾勒出19世纪以来科幻小说与科幻电影的演变历程。通过作者简洁而富于学理性的介绍,读者将对“科幻”这个标签所涵盖的复杂内容形成全新的认识:科幻是多种文类汇集、杂糅、交锋的领域,看似天马行空,实则与现实世界息息相关——人类社会的身份认同、日益加速的技术变迁和不断革新的时空观念,都为其注入了勃勃生机。
戴维·锡德,英国学者、文学批评家,利物浦大学教授。多年从事科幻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科幻作品、冷战文化、间谍小说,以及文学与电影的关系。著有《美国科幻与冷战》(1999)、《电影小说》(2011)、《阴影之下:原子弹与冷战叙事》(2013)、《雷·布拉德伯里》(2015)等研究专著,编有《科幻小说指南》(2005)等文集。

作品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太空漫游
空心地球
科幻和帝国
太空歌剧:星际战争
宇宙飞船
《2001:太空漫游》
美国太空计划
内部空间
第二章:遭遇异族
异族入侵
富有同情心的异族
语言
第三章:科幻与技术
雨果·根斯巴克、坎贝尔和“硬”科幻
城市
机器人与赛博格
计算机
赛博朋克以及后起科幻文学
第四章:乌托邦与敌托邦
乌托邦的黄金时期
韦尔斯式的乌托邦
《美妙的新世界》等作品中的国家控制
《1984》及其遗产
菲利普·K.迪克所建构的世界
女性主义乌托邦
生态乌托邦和“火星三部曲”
第五章:时间的小说
史前小说
未来战争
后核时代的未来
或然历史
灾难
第六章:科幻的领域
媒介与交互文本
杂志和科幻共同体
类型的流动性和类型的再发明
科幻批评

热门书摘

科幻小说立足于作者的当下,这就是说任何历史时刻都包含了时代自身的期望和该时代的人所感知到的趋势,科幻中表现的未来一定会体现该时代自身的想象维度。

如果我们把科幻理解为一种思想实验的具体表达、对惯常现实的变形或悬置,这样可能会有所裨益。

科幻小说不断地拷问同一性的局限和差异的本质,后者常常通过一种类似讽喻的途径而加以描述:将异族移置于其他国家或者其他星球,从而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遭遇。直面他者让读者得以重新审视自身的观念,异族文化很少能够独立地被探究,只有通过强调差异才能得到领悟。

赛博格是一种控制论机体,即人机一体的系统,这个词是在1960年发明出来的,与外太空生存语境相关。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幻电影再次阐明人们沉浸在无深度的电子文化中这个事实。因为异化越来越被当作是存在的一种状态,异族这个概念也几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我们的身体和意识已经技术化,我们对历史的感觉已经淡薄。

这两部作品放在一起,就构成了太空歌剧的基本特征:理想化的男主角、未来武器(如激光枪)、异域色彩浓厚的意外情节和黑白分明的善恶斗争。

阿瑟·C.克拉克一直支持太空探索,为太空探索成为20世纪下半叶的时代强音做出了贡献。

城市是技术性构建的终极体现,由于这个原因,科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都市文学模式。

雷德利·斯科特的《银翼杀手》(1982)表现的城市依然是最复杂、最具视觉细节质感的未来城市样板之一。

唐娜·哈勒维在她1985年的文章《赛博格宣言》中提出了重要的赛博格理论,她把赛博格概念设定为打破虚假的二元对立——如人与机器泾渭分明的界限——的理论工具。她引用乔安娜·拉斯等人的女性主义科幻作品,赋予了赛博格核心文化概念的地位,因为赛博格代表了我们现代性存在的杂糅本质。她提出,《银翼杀手》中让德卡德又爱又怕的雷切尔,就是“赛博格文化中惧、爱、惑的形象化”。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