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伦理(第一期)

法律与伦理(第一期)

作者:侯欣一夏纪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年:2017年7月

ISBN:9787520110044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法律与伦理(第一期)》内容简介

《法律与伦理》是由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主办的集刊。本书为第一期,集中于法律中如何融入伦理道德要素。因为与现代性观念相伴的现代法治观念,强调个体权利的不可侵犯。但同时,权利话语的极端化会导致巨大的负面效应,责任话语的缺失将导致整个社会变成陌生人的疆域。因而,法律的自治不应该仅仅是对实在法的片面追求和机械贯彻,要保持法律的品质和精神,必须融入伦理道德的要素。一种适切的法律自治应是在注重实在法范畴的同时,对伦理道德给予适度的吸纳。
夏纪森,男,山东高密人,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剑桥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2013.9-2014.9)。主要研究方向:法律哲学与政治哲学。出版了《正义与德性:哈耶克与休谟的正义理论比较研究》与《旁观者的同情:亚当·斯密的伦理学思想研究》两部专著,在《比较法研究》,《伦理学研究》,《南京大学法律评论》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一项,省部级课题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项。
侯欣一,1960年出生,法学博士。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天津市委副主委,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

作品目录

编辑委员会
试刊词
法治与德治研究
从何种意义上理解法治文明
法治中国建设中司法职业伦理的谦抑面向
依法规范德化社会建设
法律与人性
法治视域下先秦儒家伦理的价值与困境
人的独特性及其法律保障
依法治善抑或法治慈善?
中国人传统的孝信仰及其重构
自然法专题
柏拉图的法理论
权利研究
从婚检制度看知情权与隐私权的保护与平衡
人格权之法定权利属性证成研究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权之国家尊重义务
部门视点
法学方法论视角下在线短租契约的法律定性
罗马法中占有、所有权变动与正当原因的关系
案例教学如何嵌入学术思维
域外法苑
全球化与刑罚结构
人物访谈
“无王期”时代的中国法理学
跨域对话
法律、道德与社会:法治所涉诸议题

热门书摘

因为长期深受人治的影响,当代中国渴望建立一种高于或优于人治的理想社会。推行法治、借鉴西方法治经验、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是必然选择。然而,长久以来,我国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注重了法律制度的建设,却忽视了对人文价值、人文理想的关怀和建构。其实思想、观念的建设是具有根本性的,我们看到在某些地方有些人法治意识淡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也存在不知法、不懂法、不守法现象。有些人对法律采取规避的方法,法律在人民的心目中还远没有形成一种至高的权威。同时,在中西法文化碰撞、交流、磨合和整合的过程中,有的人盲目地崇拜西方法律文化和其市场法则,又使得人们在摆脱自然经济条件下对“人的依赖关系”的同时,又滑入对“物的依赖关系”之中,产生人的“异化”现象。因此使有的人丧失了人生的终极目标和理想,导致极端的利己主义、机会主义、短期行为等现象的泛滥,这一切反映出市场经济浪潮中人文精神在某些地方的失落和人文素质的下滑。从西方法治传统和人文精神的关系中可以看到,人文精神是法治的精神基础和核心。人文精神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对人的价值的关怀和人生意义的追求是人类创设一切制度的动因。人文精神在过去哺育了西方的法治文明,在当代也将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精神支柱。中国在推进法治化的进程中,必须培育现代人文精神。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