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散文集/名家经典文集》收录了周作人《苦雨》《乌篷船》《喝茶》《山中杂信》等七十余篇散文精品,根据其内容和写作风格分为四个专辑。他写故乡的野菜,写喝茶、鸟声、乌篷船、北平的春天,也写中秋的月亮、梅兰竹菊,确乎很需要一些闲适的心才能注意到的事物,他都一一写下来,他平和、淡泊、娓娓说来、毫不浮燥凌厉,读来令人心生闲适。周作人一生在创作上的主要成就是散文小品的创作,飘逸洒脱的文章笔势、平和恬淡的抒情特色、庄谐杂出的幽默趣味、舒徐自在的语言表达,让他的作品风格独树一帜,成为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
阅读周作人细腻而平和散文文笔,窥见一个复杂而脆弱的心灵。周作人的散文,平淡如水、自然如风,展现出平和、空灵的人生境界,是中国散文史上的一座高峰。鲁迅晚年向斯诺夫人推荐周作人,认为他是中国*伟大的散文家。《周作人散文集》根据教育部编写的全新教材选编,精选了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篇目,是给喜欢阅读、写作、思维的青少年打造的经典读本。
《周作人散文集/名家经典文集》:前回徐志摩先生在平民中学讲“吃茶”——并不是胡适之先生所说的“吃讲茶”——我没有工夫去听,又可惜没有见到他精心结构的讲稿,但我推想他是在讲日本的“茶道”(英文译作Teaism),而且一定说得很好。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是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种代表艺术。关于这一件事,徐先生一定已有透彻巧妙的解说,不必再来多嘴,我现在所想说的,只是我个人的很平常的喝茶罢了。喝茶以绿茶为正宗。红茶已经没有什么意味,何况又加糖——与牛奶。葛辛(Goorge Gissing)的《草堂随笔》(Private Papers of Henry Ryecroft)确是很有趣味的书,但冬之卷里说及饮茶,以为英国家庭里下午的红茶与黄油面包是一日中*大的乐事,支那饮茶已历千百年,未必能领略此种乐趣与实益的万分之一,则我殊不以为然。红茶带“土斯”未始不可吃,但这只是当饭,在肚饥时食之而已;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在赏鉴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中国古昔曾吃过煎茶及抹茶,现在所用的都是泡茶,冈仓觉三在《茶之书》(Book of Tea,1919)里很巧妙的称之日“自然主义的茶”,所以我们所重的即在这自然之妙味。中国人上茶馆去,左一碗右一碗的喝了半天,好像是刚从沙漠里回来的样子,颇合于我的喝茶的意思(听说闽粤有所谓吃工夫茶者自然也有道理),只可惜近来太是洋场化,失了本意,其结果成为饭馆子之流,只在乡村间还保存一点古风。唯是屋宇器具简陋万分,或者但可称为颇有喝茶之意,而未可许为已得喝茶之道也。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中国喝茶时多吃瓜子,我觉得不很适宜,喝茶时可吃的东西应当是轻淡的“茶食”。中国的茶食却变了“满汉饽饽”,其性质与“阿阿兜”相差无几,不是喝茶时所吃的东西了。日本的点心虽是豆米的成品,但那优雅的形色,朴素的味道,很合于茶食的资格,如各色的“羊羹”(据上田恭辅氏考据,说是出于中国唐时的羊肝饼),尤有特殊的风味。江南茶馆中有一种“干丝”,用豆腐干切成细丝,加姜丝酱油,重汤炖热,上浇麻油,出以供客,其利益为“堂倌”所独有。豆腐干中本有一种“茶干”,今变而为丝,亦颇与茶相宜。在南京时常食此品,据云有某寺方丈所制为*,虽也曾尝试,却已忘记,所记得者乃只是下关的江天阁而已。学生们的习惯,平常“干丝”既出,大抵不即食,等到麻油再加,开水重换之后,始行举箸,*为合式,因为一到即罄,次碗继至.不遑应酬,否则麻油三浇,旋即撤去,怒形于色,未免使客不欢而散。茶意都消了。吾乡昌安门外有一处地方,名三脚桥(实在并无三脚,乃是三出.园以一桥而跨三叉的河上也),其地有豆腐店日周德和者,制茶干*有名。寻常的豆腐干方约寸半,厚三分,值钱二文,周德和的价值相同,小而且薄,几及一半,黝黑坚实,如紫檀片。我家距三脚桥有步行两小时的路程,故殊不易得,但能吃到油炸者而已。每天有人挑担设炉镬,沿街叫卖,其词日:“辣酱辣,麻油炸,红酱搽,辣酱拓:周德和格五香油炸豆腐干。”其制法如上所述,以竹丝插其末端,每枚值三文。豆腐干大小如周德和,而甚柔软,大约系常品,唯经过这样烹调,虽然不是茶食之一,却也不失为一种好豆食——豆腐的确也是极好的佳妙的食品,可以有种种的变化,唯在西洋不会被领解,正如茶一般。日本用茶淘饭,名日“茶渍”,以腌菜及“泽庵”(即福建的黄土萝卜,日本泽庵法师始传此法,盖从中国传去)等为佐,很有清淡而甘香的风味。中国人未尝不这样吃,唯其原因,非由穷困即为节省,殆少有故意往清茶淡饭中寻其固有之味者,此所以为可惜也。……
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原名櫆寿(后改为奎绶),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岂明,号知堂、药堂等。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五四运动”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玉山璞稿 内容简介 顾瑛(1310-1369)元文学家。瑛一名阿瑛,又名德辉,字仲瑛,自称金粟道人,昆山(今属江苏)人。少轻财结客。年三十,始折节读书,与天下胜...
影响了我的五十六篇美文:经典散文读本 本书特色 这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选本,它反映的是我阅读的经验,反映了我的童年、少年与青年时代,反映了我的偏爱,甚至也反映了我...
本书收录了《收获》杂志1991年—2004年所刊登的短篇小说作品,包括李锐的《袴镰》《残摩》、冯骥才的《炮打双灯》、王小波的《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刘庆邦的《...
孤帆远影:陈岱孙与清华大学 本书特色 本书是我国一代经济学大家、教育家、著名学者陈岱孙先生前半生的传记,记述了陈岱孙先生与清华大学联系紧密的逾三十年(1918&...
此时此刻:即是最好的时光 本书特色 这本随笔集收录了三十多篇作者近两年写下的文字,内容是基于经历过的人和事进行再加工和剖析,尤其是在内心世界和人性方面进行了深度...
秘密线人:水门“深喉”的故事 内容简介 1972年7月16日美国发生“水门事件”后,一个被称为“深喉”的秘密线人向记者伍德沃德提供了绝密情报,帮助记者坚持不懈地...
回家真好 本书特色 一个家的装饰风格,不仅反映居住者的喜好与生活质感,也直接影响居住其中的日常心情。本书介绍的大陆、港、台三地精彩的家和家中精彩的人物,能够启发...
中国现代文学大师精品集丛书:石评梅精品集 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大师精品集丛书:石评梅精品集》选编了石评梅作品的大部分,基本上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和艺术风格。石评...
《头发这么少 去个理发店 还不给打折》内容简介:“银发川柳”是一种以老年人生活为题材的俳句作品,用自嘲的口吻描写幽默又心酸的
克罗蒂娜的家 本书特色 本部作品是科莱特对自己童年时光的回顾,故事围绕故乡的老宅展开。作者通过老宅的两扇门,建构了两个世界,并通过两个世界的差异,把家理想化为*...
漫漫回家路 本书特色 一九三一年,十四岁的莫莉带领两个妹妹,赤着脚,没有任何生活必需品,没有地图或罗盘,面对险恶的自然环境和野兽,还有天上追踪巡逻的飞机和地上围...
本书《监视》共收录八篇推理杰作,松本清张以独树一帜的手法,揭露日本社会及政治的丑恶与污秽。他笔下的犯罪,既可能来自社会,也可能来自个人,亦或两者皆有;是为了探究...
浮生百味 本书特色 由陈益民编写的《浮生百味》内容介绍: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现代文学的花园开出了朵朵奇葩,散文随笔便是当时广受关注的佼佼者。白话文的兴起...
李国文读史 内容简介 李国文,小说家,散文随笔作家,曾任理事,主席团委员,《小说选刊》主编。李国文先生以小说创作蜚声海内外,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首届茅盾文...
古调今弹 本书特色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离退休人员开始了自己全新的生活,会经常出访、参加论坛或周游世界,此书为这漫长的旅途增添了无限乐趣...
《传染:塑造消费、心智、决策的隐秘力量》内容简介:在我们生命中的每时每刻,无论是平凡场合还是重要时刻,以及我们所做的每件事
《英国文化研究:事件与问题》内容简介:二十世纪下半期,在西方学术思想框架中最有影响的,莫过于德国阐释学、法国结构主义(后结
蒙田生活随笔 本书特色 《蒙田生活随笔》是一本优雅的生活哲学的书,现代人可以向蒙田学习恬淡的处世态度。蒙田生活随笔 内容简介 蒙田随笔被誉为近代三大散文经典之一...
外国名家散文丛书-博留索夫日记钞 内容简介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勃留索夫日记钞》是一本既有丰富的历史文献价值,又有独特的文学风格的散文体作品。作者瓦·雅·勃留索夫...
《唐诗品汇》是明代高棅编辑的唐代诗歌选集,共一百卷。其中正集九十卷,拾遗十卷,选唐代诗人六百八十一人,诗作六千七百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