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故事流变研究

苏东坡故事流变研究

作者:郭茜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8-01-01

评分:5分

ISBN:9787010183077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

书刊介绍

苏东坡故事流变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应用叙事文化学方法,在对东坡故事的相关资料进行尽可能充分地占有与梳理的基础上。应用接受美学分析方法,从思想文化、制度文化、政治文化以及商业文化、大众娱乐等不同的方面切入,尝试对不同时代所呈现出来的特征进行初步的社会、文化的解析。 士林文化中的东坡故事以历史中的苏轼为基础进行构建,主要围绕仕隐、穷达、道德风骨以及日常审美等与士人们息息相关的话题展开。在历代东坡故事中,都有对于苏轼人生中某些方面的强化,融铸着不同时代的士人们在不同境遇之中的思考与选择。相对于士林文化中的东坡故事,市井文化中的东坡故事更加丰富多元、异彩纷呈。物质财富的增长,商业贸易的繁荣,都市经济的发展,市民娱乐的勃兴,都为市井中的文化景观的多元发展提供了较为自由的空间与来自民间想像的张力。

苏东坡故事流变研究 本书特色

郭茜著的《苏东坡故事流变研究》主要应用叙事文化学方法,在对东坡故事的相关资料进行尽可能充分地占有与梳理的基础上。应用接受美学分析方法,从思想文化、制度文化、政治文化以及商业文化、大众娱乐等不同的方面切入,尝试对不同时代所呈现出来的特征进行初步的社会、文化的解析。 士林文化中的东坡故事以历史中的苏轼为基础进行构建,主要围绕仕隐、穷达、道德风骨以及日常审美等与士人们息息相关的话题展开。在历代东坡故事中,都有对于苏轼人生中某些方面的强化,融铸着不同时代的士人们在不同境遇之中的思考与选择。相对于士林文化中的东坡故事,市井文化中的东坡故事更加丰富多元、异彩纷呈。物质财富的增长,商业贸易的繁荣,都市经济的发展,市民娱乐的勃兴,都为市井中的文化景观的多元发展提供了较为自由的空间与来自民间想像的张力。

苏东坡故事流变研究 目录

前言
**章 从苏轼到苏东坡
**节 苏轼生平
一、入仕
二、外任
第二节 苏轼人格形象
一、高才警悟
二、耿直善治
三、艺术人生
第二章 士文化中的东坡故事
**节 仕隐中的东坡故事
一、宋代:耿介实干与不隐而隐的空漠
二、元代:贬谪中沉郁的归隐与虚幻的得志
三、明代:寄兴东坡——行藏之间的徘徊
四、清代:繁华尽落的东坡故事
第二节 日常生活兴味中的东坡故事
一、宋代:鲜活雅致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机趣的戏谑
二、元代:感官享乐的高扬与虚无的自我生活放逐
三、明代:歌舞戏谑的及时行乐与真情风雅的理想
四、清代:雅正之作与娱乐游戏之乐
第三节 东坡故事的意义——东坡故事之于历代士人
一、理想人格
二、大美人生
三、山水的东坡印迹
四、东坡之死——生命的启示
第三章 市井文化中的东坡故事
**节 贬谪中失意的东坡故事
一、穷途末路的冷暖炎凉
二、善恶对立思维下的怨天尤人
三、自作自受与世俗享乐中的贬谪之旅
第二节 风流传奇的东坡故事
一、诗酒歌舞的流连与才子佳人故事
二、携妓参禅的喜剧
三、传奇东坡
四、轮回与救赎
第三节 与友交往的东坡故事
一、与佛印、参寥等僧人交往故事
二、与王安石、黄山谷交往故事
三、苏小妹的故事——东坡与秦观的交往
第四节 另一种重构的方式:庸俗化、狂欢化的东坡故事
一、亦庄亦谐与滑稽下流
二、坡仙——宿命的必然
第四章 想象东坡的方式
**节 接受与重构之间——苏轼与东坡
第二节 作为文化记忆的东坡故事
参考文献

苏东坡故事流变研究 节选

《苏东坡故事流变研究》:绍圣初贬往惠州,苏轼《十月二日初到惠州》诗云:“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①被再次贬谪的苏轼在诗中倾诉了自己的“欣然”,因口腹之乐而甘愿老于此地。在惠州,其荔枝诗更加明确地表达了他对于惠州的欣然与喜爱,“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②,“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③,对于岭南风物的由衷的赏爱,*为呈现了他旷达的胸襟。绍圣四年,苏轼被贬往儋州,《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云: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觉而遇清风急雨,戏作此数句》一诗,更是比初到黄州、初到惠州更以艺术欣赏的目光面对新的环境和当时的自己:“应怪东坡老,颜衰语徒工,久矣此妙声,不闻蓬莱宫。”④诗中的自赏自得之情溢出诗外,诗意盎然,机趣豁达。艺术化地看待人生,超越得失多少的算计与是非价值的绝对判断,旨在充分实现个体生命的存在,体现出宁静隽永、淡泊清空的审美情趣。苏轼的人生思考即充满诗意的艺术化人生意蕴,其生活也就有着非同一般日常生活的趣味,如文同在《往年寄子平》中所描述的两人交往时的情景,“虽然对坐两寂寞,亦有大笑时相轰。顾子心力苦未老,犹弄故态如狂生。书窗画壁恣掀倒,脱帽褫带随纵横”。⑤苏轼的艺术化人生不是以否定平常的日常生活而实现超越的,苏轼乐于将*为平凡的事物作为审美的对象,从凡夫俗子的普通生活中发现愉悦自身的美。《记承天寺夜游》即是在被贬黄州时期写下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里的“闲”正是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现实环境,却又是忙忙碌碌的人们往往难以轻易达到的平和静谧的心态。也只有“闲人”才能真正于明月清景之间尽享自然之美与心灵的闲适,不役于外物。“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坌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①在对于心灵的充满解放与主体自觉的基础上,达到主体的完全自适和充分肯定,以一种“逃”的姿态避免人间役人之物,享受人间的美好与自适:“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于是在苏轼笔下的日常生活,就有了艺术化的审美气息,既是非常平凡普通的日常生活,又没有世俗之“机”的痕迹,成就美的发现中的人世天堂。当苏轼老翁被贬惠州之时,欣欣然于自己所在的生活之中,“……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②还将自己每天都必须做的事情:早晨梳头、中午睡觉、晚上洗脚写进了诗里,且写得意兴盎然,乐在其中。《旦起理发》:“老栉从我久,齿疏含清风。一洗耳目明,习习万窍通”③;《午窗坐睡》:“谓我此为觉,物至了不受,谓我今方梦,此心初不垢”④;《夜卧濯脚》:“况有松风声,釜鬲鸣飕飕。瓦盎深及膝,时复冷暖投。明灯一爪剪,快若鹰辞鞲。”⑤宋诗不避凡俗之事,宋词也日趋生活化。但在苏轼这里,每一枝一叶都能化为审美主体的生活之美、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⑥小儿与苏轼的玩笑也被写进了诗里,却充满了诗意,以*为平实朴素的文字写出*为平凡常见的生活,却充满了无尽的诗意与生命的机趣,这就是苏轼用自己的心灵与眼光所发现、描述、呈现出来的世界,这既是现实世界,又是只属于善于发现美的苏轼的精神世界。以审美化的眼光呈现艺术化的生活,绝不是刻意而为之事,苏轼强调了真正的闲适、自由首先是由内心生活出来的,是性灵在自然状态中自然而然的达到的,坎坷的人生遭遇化作了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艺术才华与艺术创作为苏轼展开了珍贵的生命图卷。……

苏东坡故事流变研究 作者简介

郭茜,女,任教于西北大学文学院。毕业于南开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在《社会科学辑刊》、《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古典文学知识》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西安市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等。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