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征:材质感性设计与可拓推理/集成创新设计论丛(第二辑)

表征:材质感性设计与可拓推理/集成创新设计论丛(第二辑)

作者:张超 魏昕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2018-01-01

评分:5分

ISBN:9787112245772

所属分类:艺术理论

书刊介绍

表征:材质感性设计与可拓推理/集成创新设计论丛(第二辑) 目录

序前言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1.2文献综述1.2.1基于感性工学的设计研究1.2.2基于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数量化理论的感性量化研究1.2.3产品材质的感性意象研究1.2.4基于可拓学方法的材质感性设计1.3研究内容第2章产品材质感性可拓设计基本理论和方法2.1相关概念2.1.1感性2.1.2材质要素、质感2.2感性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2.1感性工学起源和发展2.2.2感性工学应用于产品设计的流程2.3情感信息的获取和表达方法2.3.1基于认知实验的情感知识获取2.3.2定性的情感知识获取2.3.3定量的数理统计分析2.4可拓学基础理论和方法2.4.1可拓论2.4.2基元理论2.4.3可拓学的方法论体系2.5本章小结第3章汽车内饰材质感性设计可拓表征及推理方法3.1汽车内饰材质感性设计可拓学分析3.1.1物的虚实共轭分析3.1.2情感意象与材质要素基元的相关分析3.1.3基元的发散分析3.2基于关键体感特征的材质感性设计可拓学模型3.2.1汽车内饰感性设计可拓学基础模型3.2.2材质要素、情感意象、关键体感评价可拓学模型3.3材质与感性基元的拓展与变换3.3.1汽车用户典型情感意象一材质拓展分析3.3.2基于汽车用户典型情感意象的产品材质变换3.4材质感性可拓优度评价方法3.4.1材质感性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3.4.2确定关联函数3.5本章小结第4章汽车内饰材质感性设计知识获取及表征4.1用户情感维度、体感评价提取、汽车内饰材质样本聚类4.1.1建立汽车领域用户初始情感维度4.1.2基于SD语义差异法的汽车用户典型情感意象获取4.1.3典型情感意象产品材质样本分类4.1.4关键体感评价特征提取4.2汽车内饰材质基本要素解构分析4.2.1“优雅奢华”类汽车内饰材质要素分析4.2.2“动感时尚”类汽车内饰材质要素分析4.2.3“商务硬朗”类汽车内饰材质要素分析4.2.4“简洁实用”类汽车内饰材质要素分析4.2.5汽车内饰典型情感意象与关键体感特征之间的关联4.3关键体感评价特征与CMF材质要素的关联准则4.3.1建立汽车内饰材质库4.3.2基于体感评价特征的色彩标准4.3.3基于体感评价特征的材料等级标准4.3.4基于体感评价特征的表面处理工艺等级标准4.3.5汽车用户典型情感意象材质推理规则4.4本章小结第5章汽车内饰材质感性设计方案自动生成系统开发5.1系统设计5.1.1系统开发平台介绍5.1.2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5.1.3系统架构5.2系统主要技术实现5.2.1正向拓展技术实现5.2.2逆向拓展技术实现5.3可拓学方案生成系统的实现结果5.3.1基于典型情感意象的汽车内饰材质设计方案生成5.3.2基于材质要素的用户情感推理5.3.3材质设计系统扩展应用5.3.4材质设计方案可拓优度评价5.4本章小结第6章结论与展望6.1主要结论6.2主要创新点6.3展望附录参考文献

表征:材质感性设计与可拓推理/集成创新设计论丛(第二辑)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可拓学方法、结合工业设计、感性工学等基本理论,研究材质感性设计的表征、推理方法,旨在解决材质感性设计在创意生成过程中的模糊性、不确定性、效率低下等问题,实现材质与感性意象推理过程智能化,自动评价优选生成创新材质设计方案。

表征:材质感性设计与可拓推理/集成创新设计论丛(第二辑) 作者简介

张超,机械工程专业博士,曾先后就读于华北电力大学机械工程系、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和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现为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智能装备设计方向骨干教师,多年来一直从事设计方法学、智能创新设计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累计发表论文十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十余项,指导学生参加专业设计竞赛获得奖励数十人次。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