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装)哈佛经济课

(平装)哈佛经济课

作者:刘长江编著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年:2018-01-01

评分:4.9分

ISBN:9787547240724

所属分类:经济金融

书刊介绍

(平装)哈佛经济课 目录

**章 为什么哈佛经济学者“官员”多
**节 哈佛教授那些俗事:跳槽、变性和吃饭俱乐部
第二节 哈佛的学生很青睐政府吗
第三节 经济学界也有“罗斯柴尔德家族”吗
第四节 为什么哈佛不直接招官员当教授
第五节 美国精英的**大本营
第二章 曼昆的教科书为什么如此流行
**节 为什么曼昆的经济学如此流行
第二节 萨缪尔森的*大成就:是不是就一本《经济学》
第三节 *短的教科书和*长的教科书谁会占上风
第四节 为什么*牛的杂志“哈佛”没有冠名权
第五节 哈佛黄金一代是怎么炼出来的
第三章 九个经济学家十种经济学建议
**节 “九个经济学家十种意见”是错的吗
第二节 为什么美国人不喜欢*早的“市场经济
第三节 为什么巴罗和萨默斯的课听起来都不怎么样
第四节 “占领华尔街”是欢迎斯蒂格利茨还是赶走曼昆
第五节 *伟大预言家的五大预言:这可不是玩笑
第四章 前苏联教授的阴谋是让美国科学家变懒吗
**节 前苏联教授的*大长处是让美国科学家变懒吗
第二节 为什么加州盛产美酒还要进口法国葡萄酒
第三节 为什么市场上“美国制造”占据90%份额
第四节 禁止密西西比河东西的贸易往来,会让美国人的生活更美好吗
第五节 为什么中国制造只能换好莱坞大片的生意
第五章 为什么街角咖啡店总有卖不完的面包圈
**节 什么成就了宜家的世界家具帝国
第二节 为什么街角咖啡店总有卖不完的面包圈
第三节 谁决定一棵圣诞树的价格
第四节 汤姆·克鲁斯为什么不去推销汽车保险
第五节 除了钱之外,还有别的东西在掌控世界吗
……
第六章 猩猩如何当选为*好的经济学家
第七章 为什么苹果手机比其他手机更畅销
第八章 为什么美国孩子输在起跑线,却赢在终点
第九章 自由女神像的灯塔谁来看管
第十章 全球变暖是阴谋,能源危机是幌子吗
第十一章 社会保障是美国的顽疾吗
第十二章 星巴克咖啡为什么卖得这么贵
第十三章 百事和可口可乐该如何竞争
第十四章 美国人需要两只狮子,还是一只狼
第十五章 为什么耐克的工厂要设在泰国
第十六章 为什么AA制是美国情人们的惯例

(平装)哈佛经济课 内容简介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简称哈佛,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是一所享誉世界的私立研究型大学,是著名的常春藤盟校成员,这里走出了8位美利坚合众国总统,133位诺贝尔奖得主、18位菲尔兹奖得主、13位图灵奖得主曾在此工作或学习。哈佛大学在文学、医学、法学、商学等多个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及广泛的影响力,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的高等学府之一。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发展阶段上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规律的学科。小到街角咖啡唐总有卖不完的面包圈,大到国与国之间的贸易顺差,都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消费、投资、理财、婚恋、工作等都是经济活动,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的经济学规律。若能掌握一些经济学常识,我们在日常消费中会更加精明,在有关恋爱婚姻的抉择中会更加理性,对于人生道路的规划也会更加含理……哈佛经济学萃取了经济学的精华,浓缩了美国精英们的智慧。读懂了哈佛经济学,无异于站在众多优秀经济学家的肩膀上,直接享受世界经济学中的成果,获取生活、工作、情感、社交等各方面的启示与教益。《哈佛必修课:哈佛经济课》立足于精英经济学的框架,抽丝剥茧地解读美国经济学,让读者真正感受到精英理念的精髓。《哈佛必修课:哈佛经济课》将哈佛经济系各类经济学内容进行了深度的整合,并将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相关内容也纳入《哈佛必修课:哈佛经济课》的介绍范围,趣味性地解读了哈佛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平装)哈佛经济课 节选

《哈佛必修课:哈佛经济课》:这不等于砸哈佛的饭碗嘛!这个人的确可怕,但别以为哈佛教授们就拿他没有办法了。曼昆就解释得很风趣,他通常自豪地宣称新凯恩斯主义有多少多少人进入白宫,而调侃卢卡斯那一帮人居然到现在还没有人做过官。曼昆的意思好像是说,都说你们的新古典宏观主义厉害,怎么根本不起作用呢!斯蒂格利茨评价卢卡斯为什么没能进入政府时说道:“作为总统,怎么能指望一个认为政府干预政策大多‘不是无效就是有害’的人帮得上忙呢?”这里有一个尖锐的问题,既然卢卡斯的理论本身可能没有问题,只是总统们根本没法利用,无从下手。教授资格高低,说到头还得看决策上说不说得上话,为什么哈佛不直接招官员当教授,立竿见影?这不是可以证明曼昆的自豪感了吗?如果你查一下哈佛现任教授们的简历,你就会发现,没有一个人在大学毕业后做官员,然后回到哈佛做教授的。就是熊彼特在任的那个时代,哈佛也是奔着波恩大学的大人物去的。像哈佛这样的美国名校,从一开始就有着壁垒森严的职场规则,从预备教师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官员们被淘汰的命运。博士出身的毕业生首先要“过五关,斩六将”,才能从论文招聘市场上过关,就算官员们才干了得,要从经济学那一堆公式中脱颖而出,几乎是天方夜谭。而在**关就被淘汰的人,从此学术界的大门对他们基本上就算是关上了。现代的经济学,已经不是靠一支粉笔和几页文字就能打发的。如果说以前想成为一名经济学家得有一本过硬的专著或教科书,那么现在,就是要有几篇叫得响、引用率高的论文。专著有时候被看成是论文的“稀释版”,因此还是以论文为先。这就是所谓专业化和分工的结果。分工和专业化本来是经济学*基础的思想之一,但是往往因为司空见惯,倒不像从前一样能够找得到特别好的案例;官员们没法混进经济学界,这倒是个绝妙的例子。一般来说,政府的官员们也接触经济,也具有部分经济上的经验和认识,但是这些经验并没有什么逻辑性和规律性。教授们的经济学则是经过规范了的语言和论证方式,说理性强,可以广而告之的那种指南。而且由于经济领域涉及范围日渐扩大,任何一个官员所能得到的经验都是极小的部分,这样他们的经验的适用范围就进一步减少,结果只有经济学家有专门的时间研究这些内容,获得更好的认识。长期演化磨合的结果,就是经济学家们形成自己的组织,自己的一套制度和规范,也就是经济学的各种模式。很早以前,官员出身的经济学家是不少的,但现在随着分工的深入,这种可能性几乎下降到零。分工的扩大导致专业化,*后排斥非专业人群,这种现象并不稀奇。就像曾经兴旺的手工作坊,现在被大规模的流水线替代一样,只有极个别的手工作坊还能生存下来。这倒不是因为专业化出了问题,而是通常非专业人群被排斥,市场也跟着缩小规模,在这个小规模的市场里,这些原来不专业的,也变成专业化人群了。又如在哈佛一些学院里,能够懂得稀有的印第安语言的人,虽然可能不识字,也是专家。当然,我们这里的教授都是实实在在的教授,不是那种所谓访问学者或者访问教授。哈佛可能给你个访问教授虚名,但是工资是不打算发的,教授委员会也不会向一个挂名教授开放,甚至连一些像样的学术会议都不打算邀请访问教授。奥地利派的奠基人物米塞斯在纽约大学不被认同,结果该大学直到米塞斯退休也从没发给他一分钱,工资全部是一家基金赞助的。做教授当然好,可是白干活,不发薪水的义务劳动,谁也没办法支撑下去。在内外夹击下,就算官员们身家底子本来就厚,信奉绝对奉献的精神,支撑起来也是相当困难的。……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