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名篇.选读与实践

西方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名篇.选读与实践

作者:吕超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8-02-01

评分:5分

ISBN:9787310054053

所属分类:文学理论

书刊介绍

西方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名篇.选读与实践 内容简介

自1984年大陆出版靠前部比较文学教材《比较文学导论》算起,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教材出版史,粗略统计,期间用中文出版的各类教材多达百余部。比较文学目前的教材尚处于“群雄逐鹿”的局面。初学者对教材的取舍颇为迷惑,不知该如何选择。《西方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名篇选读与实践》从众多西方文学理论名篇中精选了八篇名作,所选论著,为比较文学与西方文学理论发展目前具有代表性或有较大影响的原初文本。入选的原则是:择取其实质性的理论观点及其精辟的阐释,力求从正面体现历代文论家“识见议论,代日益精”的趋势。并在每篇名作之后,更以前文所提出的方法论去分析一部文学作品或

西方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名篇.选读与实践 本书特色

吕超编著的《西方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名篇选读与实践》从众多西方文学理论名篇中精选了七篇名作,所选论著,均为比较文学与西方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或有较大影响的原初文本。入选的原则是:择取其实质性的理论观点及其精辟的阐释,力求从正面体现历代文论家“识见议论,代日益精”的趋势,并在每篇名作之后,用前文所提出的方法论来分析此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研究中去。

西方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名篇.选读与实践 目录

绪论比较文学的主体定位与教材多样性
**章比较文学的危机与演进
【选读】几个关键性概念
【实践一】《从学生角度看比较文学本、硕、博三级教学的若
问题与出路》
【实践二】《汉译佛经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
【实践三】《比较文学危机中的平行研究》
第二章平行研究
【选读】乌尔利希·韦斯坦因:《主题学》
Ulrich Weisstein:“Thematology”
【实践一】《论比较文学主题学的研究范畴》
【实践二】《论民俗学对比较文学主题学的启示》
【实践三】《探源“莎乐美”的“断头情结”》
第三章跨学科研究
【选读】乔治·斯拉瑟:《文学与科学》
George Slusser:“Literature and Science”
【实践一】《西方科幻小说中的机器人伦理》
【实践二】《西方乌托邦文学的时空观念》
第四章副文学研究
【选读】马克·本德尔:《“双女成亲”折子的表演》
Mark Bender: “Performing the 'Two Women Marry'”
【实践一】《印度表演艺术与敦煌变文讲唱》
【实践二】《天竺梵歌:从两大史诗看古印度讲唱文化》
第五章后现代主义批评
【选读】让一弗朗索瓦·利奥塔:《回答问题:何谓后现代主义》
Jean-Francois Lyotard:“Answering the Question: What Is Postmodernism?”
【实践】:《论<变形记>和<第九区>中的伦理困局》
第六章后殖民主义批评
【选读】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绪论》
Edward W. Said:“Orientalism(Introduction)”
【实践一】《20世纪初期西方文学中的北京形象》
【实践二】《论英语长篇小说中的“老上海人”》
第七章文化批评
【选读】西奥多·阿多诺:《文化批评与社会》
Theodor W. Adomo:“Cultural Criticism and Society”
【实践】《“天国咽喉”——论近代天津文化中的外来因素》
第八章新历史主义批评
【选读】福柯:《真理和权力》
Michel Foucault:“Truth and Power”
【实践】《论伏尔泰对<赵氏孤儿>的借用与衍化》
后记

西方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名篇.选读与实践 节选

《西方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名篇选读与实践》:18世纪的启蒙作家对类似乌托邦的“理性王国”也有描绘。法国的狄德罗在《波斯人信札》(1721)中描写了“穴居人”,这是一个人人平等分享国家财富的宗法制社会;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19世纪是浪漫主义盛行的年代,仅仅在*后的二十年里,西方就出现了近百部乌托邦小说,代表作有美国作家贝拉米的《回顾》(1888),英国作家莫理斯的《乌有乡消息》(1891)等。这些作品大多将乌托邦设置在未来时间:《回顾》描写20世纪末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美利坚,《乌有乡消息>则通过梦境展望实现了共产主义的英国,并且这些美好社会都是建立在科技进步和公正管理的基础之上。可以看出,在培根笔下初现星火的科技乌托邦,此时已成燎原之势。许多思想家相信:随着人类理性的日益完善,乌托邦*终可以通过科技进步来实现。②正如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所言:“一幅世界地图如果不标注乌托邦,就不值得一瞧,因为它缺少承载人性的地方。……人类的进步就是乌托邦的实现。”③随着此时的人类基本完成对地球未知区域的勘测,空间范畴的乌托邦逐渐失去其魅力,建构在时间轴线上的乌托邦更能够给人以激励。此类乌托邦文学的代表便是在当时颇为流行的空想社会主义小说。譬如法国作家左拉以罕有的社会改革热情创作了《劳动》(1901),叙述工程师侣克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在地狱般的资本主义社会建成了一座梦想般的城市。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指向未来的乌托邦虽然在形式上和古希伯来传统相似,但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古代的乌托邦体现着上帝的神迹,而此时的乌托邦则反映了人类乐观自信、不断进取的超越型心态。20世纪的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虽然得到了空前发展,却也是人类被全面异化的时代。惨绝人寰的世界大战,践踏人性的极权国家等糟糕现实,让乌托邦的梦想变得遥不可及,这便促成了敌托邦(Dystopia,即反乌托邦)文学的广泛流传。敌托邦的意思是坏地方,其所指并非乐土,而是恐怖和绝望的所在。代表作品为“反乌托邦三部曲”:苏联作家扎米亚京的《我们》(1924)、英国作家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1932)以及奥威尔的《一九八四》(1948)。反乌托邦文学质疑人类可以依靠科技进步来彻底摆脱蒙昧,并获得*终的解放。它们大多构想一个阴郁的未来社会景象,借以批判盲目的科技崇拜和极权主义,这正如浪漫诗人荷尔德林的警告:“总是使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东西,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①敌托邦文学可以看作是对19世纪乌托邦文学的反拨,它在无情嘲弄社会丑恶和人性扭曲的同时,把对现实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忧虑融合在了一起。自20世纪后期以来,西方乌托邦文学的佳作很少,对社会的影响力也逐渐衰弱,这反映了一个时代问题,即乌托邦精神的丧失:“过去的乌托邦一个个失去了它们神秘的光环,而新的、能鼓舞、激励人们为之奋斗的乌托邦再也不会产生。”②在敌托邦文学的警示下,现代人更趋务实,已经不愿去构想一种超现实的完美社会,而是立足当下,精确计算、理性筹划可以把握的短期未来。不过,这也引发了另外一个困境,如果一切都像科学一样理性、可预测,就会抹杀天才的创造性和美丽的情感体验,而这很可能是人类的一种新的奴役状态。……

西方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名篇.选读与实践 作者简介

吕超,江苏徐州人,文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现任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理事,天津市青年联合会第十二届委员会教育界别委员。现已出版专著三部,发表论文六十余篇。主持国家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3项。先后获天津市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会第十三届高校青年教师奖三等奖。入选天津市“131”创新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天津市“中青年骨干教师”。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