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讲义》原是孟森先生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稿,长期以来被作为各大学的教材使用。全书分两编:靠前编总论,为提纲挈领的说明文字;第二编分为开国、靖难、夺门、议礼、万历之荒怠、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南明之颠沛七部分,对明朝各个时期的史实进行了评述。本书以正史《明史》为基础,以私修史及野史笔记等作为引证,将《明史》中诸多疑问勘正清楚,考证翔实,具有极高的学术深度,在明史研究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为现代明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
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何孝荣教授、张慧博士带着我们一起读《明史讲义》,了解学术大师孟森其人,梳理《明史讲义》的亮点与价值,帮助我们迅速了解《明史讲义》理论体系与特色,把握本书精髓。
这部明代史,论述有明一代的大事同重要制度,简明扼要,便于参考。——历史学家 杨联陞 买了很久,放在书架上一直冷冻着,直到一个寒冷的冬夜百无聊赖决定看看历史。认真看了十几页,就放不下了,文字简练,一目了然,看到后来真是字字血泪!惊心动魄间,建文与成祖血战,直到后来的英宗被掳,复辟,还有于谦的被杀!多少腥风血雨,多少叹息!好书!——豆瓣网友潮湿的花朵
《明史讲义》导读
**章 明史在史学上之位置
第二章 明史体例附明代系统表
**章 开国
**节 太祖起事之前提附群雄系统表说
第二节 太祖起事至洪武建元以前
第三节 明开国以后之制度
第四节 洪武年中诸大事
第二章 靖难
**节 建文朝事之得失
第二节 靖难兵起之事实
第三节 靖难后杀戮之惨
第四节 靖难以后明运之隆替
第五节 靖难两疑案之论定
第六节 仁宣两朝大事略述
第七节 明代讲学之始
第三章 夺门
**节 正统初政
第二节 土木之变
第三节 景泰即位后之守御
第四节 景泰在位日之功过
第五节 夺门
第六节 成化朝政局
第七节 弘治朝政局
第八节 英、宪、孝三朝之学术
第四章 议礼
**节 武宗之失道
第二节 议礼
第三节 议礼前后之影响
第四节 隆庆朝政治
第五节 正、嘉、隆三朝之学术
第五章 万历之荒怠
**节 冲幼之期
第二节 醉梦之期
第三节 决裂之期
第四节 光宗一月之附赘
第六章 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
**节 天启初门户之害
第二节 天启朝之阉祸
第三节 崇祯致亡之症结
第四节 专辩正袁崇焕之诬枉
第五节 崇祯朝之用人
第六节 李自成、张献忠及建州兵事
第七章 南明之颠沛
**节 弘光朝事
第二节 隆武朝事附绍武建号
第三节 永历朝事
第四节 鲁监国事
**章明史在史学上之位置 凡中国所谓正史,必作史者得当时君主所特许行世。然古多由史家有志乎作,国家从而是认之;至唐,始有君主倡始,择人而任以修史之事,谓之敕撰。敕撰之史,不由一人主稿,杂众手而成之。唐时所成前代之史*多,有是认一家之言,亦有杂成众手之作;唐以后则修史之责皆国家任之,以众手杂成为通例。其有因前人已成之史,又经一家重作而精密突过原书者,惟欧阳修之《新五代》足当之,其余皆敕撰之书为定本,私家之力固不足网罗散失以成一代之史也。《明史》即敕修所成之史。在清代修成《明史》时,有国已将及百年,开馆亦逾六十载,承平日久,经历三世。着手之始,即网罗全国知名之士,多起之于遗逸之中,而官修之外,又未尝不兼重私家之专业,如是久久而后告成,亦可谓刻意求精矣。既成之后,当清世为史学者,又皆以尊重朝廷之故,专就《明史》中优点而表扬之,观《四库提要》所云,可以概见。然学者读书,必有实事求是之见,如赵翼之《廿二史札记》,世亦以为称颂《明史》之作,其实于《明史》疏漏之点亦已颇有指出,但可曲原者仍原之,若周延儒之入《奸臣传》,若《刘基》《廖永忠》等传两条中所举,《史》文自有抵牾之处,一一又求其所以解之,惟《乔允升》《刘之凤》二传,前后相隔止二卷,而传中文字相同百数十字,不能不谓为纂修诸臣未及参订。其实《明史》疏漏,并不止此;间有重复,反为小疵,根本之病,在隐没事实,不足传信。此固当时史臣所压于上意,无可如何,亦史学家所不敢指摘者。且史既隐没其事实矣,就史论史,亦无从发见其难于传信之处,故即敢于指摘,而无从起指摘之意,此尤见隐没事实之为修史大恶也。 《明史》所以有须隐没之事实,即在清代与明本身之关系。清之发祥与明之开国约略同时,清以肇祖为追尊入太庙之始,今核明代《实录》,在成祖永乐间已见肇祖事迹,再参以《朝鲜实录》,在太祖时即有之。至清之本土所谓建州女真部族,其归附于明本在明太祖时。建州女真既附于明,即明一代二百数十年中,无时不与相接触。 《明史》中不但不许见建州女真,并凡女真皆在所讳,于是女真之服而抚字,叛而征讨,累朝之恩威,诸臣之功过,所系于女真者,一切削除之。从前谈明、清间史事者,但知万历以后清太祖兵侵辽沈,始有冲突可言,亦相传谓清代官书所述征明等语必不正确,而《明史》既由清修,万历以后之辽东兵事叙述乃本之清代记载,求其不相抵触,必不能用明代真实史料,而不知女真之服属于明尚远在二百年之前。凡为史所隐没者,因今日讨论清史而发见《明史》之多所缺遗,非将明一代之本纪、列传及各志统加整理补充,不能遂为信史。而于明南都以后,史中又草草数语,不认明之系统,此又夫人而知其当加纠正,不待言矣。从古于易代之际,以后代修前代之史,于关系新朝之处,例不能无曲笔,然相涉之年代无多,所有文饰之语,后之读史者亦自可意会其故,从未有若明与清始终相涉,一隐没而遂及一代史之全部。凡明文武诸臣,曾为督抚镇巡等官者,皆削其在辽之事迹,或其人生平大见长之处在辽,则削其人不为传。甚有本《史》中一再言其人自有传,而卒无传者,在《史》亦为文字之失检,而其病根则在隐没而故使失实。此读《明史》者应负纠正之责尤为重要,甚于以往各史者也。
孟森(1869—1938),字莼孙,号心史,江苏武进人。1931年应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专教明清史。是我国明清史学的奠基人之一,其治史方法为中国传统方法,即多取官修正史,其特点是善于发见问题,考证疑事,必有所为。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心史丛刊》《满洲开国史讲义》《明史讲义》《清史讲义》《清初三大疑案考实》《明元清系通纪》等。何孝荣,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明史学会副秘书长,国家重大出版工程项目“中华大藏经续编(汉文部分)”编委。主要研究明清史、中国佛教史、故宫学。出版《明代文化研究》《清史十五讲》等十余部著作,发表论文一百余篇。 张慧,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日本爱知大学博士,现为福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明清史。在《清史研究》等核心期刊多篇论文,参与《天朝落日—中国二十王朝覆亡全景》一书的编写。
中国工人运动史研究 本书特色 王永玺编著的《中国工人运动史研究》为工人运动史研究专家、工运学院教授王永玺老师的工运史研究文集,内容均为发表在全国各大报纸杂志等媒...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是一部有关苏联74年兴衰历史的实证性专题研究著作,由22名中国学者合力完成,书中涉及政治、军事、外交
《认知工具》内容简介:这本书延续了《自私的基因》的理论,对人类认知和思维的进化进行了探索。人和其他动物在大脑上的差别究竟是
《月亮与六便士》内容简介:本书取材自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一个生活安定的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却突然抛妻弃子,到巴
中国商业史-民国名家史学典藏文库 本书特色全书共三编二十三章,以“上古商业”、“中古商业”、“近世商业及现代商业”之框架,全面叙述中国商业自黄帝尧舜禹至民国二十...
苏联末日观察 本书特色 万成才编著的《新俄罗斯观察》一书反映的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重大事件。它从总体上记叙了当年世界第二超级大国沦落过程中的内外重大事件,反映了...
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上册 本书特色 傅国涌编著的《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以辛亥革命为中心点,通过大量各方面人物的日记、书信、口述资料以及在华记者的...
简牍学研究-第八辑 本书特色 《简牍学研究》创刊于1997年,是国内较早的简牍(简帛)学类专业学术集刊,由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简牍博物馆、河西学院河西...
《观赏植物栽培技术》内容简介:本书以培养学生观赏植物生产与养护管理能力为主线,根据行业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选取教学内容。观
《红星照耀中国》内容简介:本书自1937年初版以来,畅销至今,而董乐山译本已经是今天了解中国工农红军的经典读本。本书真实记录了
最后的神话-走向共和 晚清历史报告-[插图本] 本书特色 告诉你一个不为人知的晚清辛亥历史史家胆识小说笔法这部作品*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大胆地突破了五十年来,甚至...
中国古代社会及其向中世社会的过渡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社会及其向中世社会的过渡》是何兹全主编的《中国上古社会和政治研究丛书》之一。内容包括:东汉末年城乡经济的破...
中东两千年 本书特色 本书作者是英裔美国学者,译者为台籍学者,均为研究中东史的著名学者。全书以基督历纪元为始,记录描述了中东地区的民族起源、宗教渊源、文化交往、...
《书法字体设计技巧与应用》内容简介:这是一本书法字体设计的课程。全书共分为3章,第一章主要讲解书法设计的一些概况,包括书法设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2(2020) 本书特色 1. 知名历史学者张宏杰经典作品重装升级!2. 《曾国藩》作者唐浩明、《百家讲坛》主讲人郦波,阅后联袂**!3. 曾...
《人类大瘟疫》内容简介:进入20世纪后,随着医学和技术的进步,人类曾自信地认为自己已经可以准确预测流行病的暴发了,有些人甚至
宋:西风凋碧树 本书特色 历史与文学的*佳结合,通过历代王朝的衰亡,理解政治兴替的潜规则。大宋朝灭亡了,对自身文化过分的自信和依赖使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血泪痛苦。...
史学卷-欧洲文艺复兴史 本书特色 本书是“欧洲文艺复兴史”之史学卷,本书介绍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法兰西、德国、英国,以及西班牙葡萄牙及尼德兰的史学状况,每章分...
《合理的怀疑:从辛普森案批判美国司法体系》内容简介:当足球明星辛普森被判无罪时,许多人对于司法制度没有彰显正义大表不满,他
本书是关于鸦片战争之后中外关系的独特论述,其最可注意之处有:第一,作者有意选取冷僻细小少人注意之问题;第二,多数学者已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