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图书共六册,分别是:《楷书教程》《行书教程》《隶书教程》《篆书教程》《草书教程》《篆刻教程》。目前,图书市场上的同类书基本上是纯学术的研究读物,不接地气。本书结合技法教程阐述理论话题,将各种书体讲解透彻。作者为卢中南、叶培贵、赵宏等有名学者,具有非常不错性。
本书是其中一册之《楷书教程(中国书法教程)》。
《楷书教程》 :本书包括楷书概说楷书源流与发展、楷书的执笔、基本笔画与结构、楷书碑帖临习、楷书创作实践等五章。卢中南先生对楷书的起源、发展作了严谨、细致的学术考证,对楷书史做了系统的梳理。历代楷书书论辑要也便于读者理论的学习。对于楷书技法,卢先生从执笔、基本笔画和结构做了全方位的讲解,图示直观、配图众多。楷书的临摹包括魏碑、唐楷、榜书、小楷。楷书的各种创作形式也是面面俱到。是一本兼具书法理论和书写实践指导内容的教程。
卢中南,原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馆员,曾任中国书协楷书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行业建设委员会思想道德工作部秘书长。编著有:《欧阳询楷书》、《楷书章法举要》、《楷书教程》;书写有:小楷《唐诗三百首》、小楷《宋词三百首》、小楷《启功藏清人楹联集锦韵》、中楷《毛泽东诗词》、《楷书千字文》、《前后出师表》、《兰亭序》、《琵琶行》、《长恨歌》、《永州八记》、《欧阳询楷书全集临本》以及硬笔楷书教材、字帖等数十种。
皕明楼金文考说 内容简介 后记从动笔开始写这本书,到今天完稿,前后用了近两年多时间。初稿完成时,我的恩师李正峰先生允诺:等抄写完后,我为你好好改校一遍。恩师道德...
《建筑改变日本》内容简介:现代主义的全速推进,令日本都市的面貌日新月异。玻璃覆盖下的高楼大厦,看似透明而轻盈,于其中生活的
球星的悲剧 本书特色 罗姆是太平洋烟草公司雇佣的超级篮球明星。老板规定:在三年试用期满签订正式合同后才能付给酬金。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老板用罗姆作广告,大发横财。...
艺术的历史与事实:20世纪中国艺术史的若干课题研究(1900-1949) 内容简介 本书共收录了58篇文章,分为六部分,包括:《中国画的命运:文人画、改良与趣味...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目录:方塔园文献建设者的话特邀专家的述评同济人语编委的话冯纪忠年谱附录16开,183页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手抄佛经硬笔正楷字帖-内附抄写纸 本书特色 特点:选取读者接受度较高、抄写人数众多的5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千手千眼无礙大悲心陀罗尼、妙法莲华...
《二战经典战役系列丛书:鹰袭不列颠(图文版)》内容简介:英国没能制止希特勒的战车辗轧波兰,撞碎法兰西,自己的首都反而遭到德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0二 本书特色 贞观十九年(645),玄奘法师在印度求法十七年后,携佛经657部回到长安。三年后,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
谎言的衰落:王尔德艺术批评文选 内容简介 “杰出的艺术家创造出新的典型,生活就试着去模仿它”;“生活模仿艺术远甚于艺术模仿生活”;“语言,它是思想的母亲,不是思...
三国志 内容简介 《洋画儿》系列画册汇集了民间收藏家刘允福建 先生几代人收藏的近万张“洋画儿”精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伦理、民俗、戏曲、文学、体育、娱乐、风光...
《网络犯罪与安全(2018)》内容简介:本书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网络犯罪与安全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
玛雅艺术·陶器.1 本书特色 玛雅彩绘艺术包含壁画与陶绘两方面,由于热带雨林气候的破坏,玛雅壁画而今所剩寥寥,就波南帕克在玛雅地区所处位置来看,波南帕克壁画在绘...
《数字化转型指南:新时代的企业升级之道》内容简介:本书针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以及企业应当如何开展数字化转型进行了详细
图形创意 内容简介 图形创意的教学始终是动态的、多元的,这种教学中的弹性实际上是保持必要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但并不是说图形创意就无章可循。鉴于图形创意本身尚是一个...
《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从古代天文学、文化地理与山川模式、礼文化与制度、器物与空间考古、传统绘画、堪舆理论等多角度,综合
2015-珠宝翡翠-拍卖年鉴-全彩版 本书特色内容介绍 《2015古董拍卖年鉴》我社连续第15年出版,该书已是收藏拍卖行业*有影响的工具性图录。以往分瓷器...
小楷一-历代书法名碑名帖精选 内容简介 小楷即楷体小字,三国魏钟繇等所创。小楷字帖甚多,传世的墨拓中要以晋唐小楷的声名*为显赫。其中通常包括魏时钟繇的《宣示表》...
《世界妖怪大全》内容简介:世界之大,真的有妖怪存在吗?人类妄自尊大,妖怪可还有立锥之地?科学如此发达,千古之谜为何竟历久弥
电影我们共同的记忆-(第一辑) 本书特色 《电影:我们共同的记忆(第1辑)》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电影我们共同的记忆-(第一辑) 目录 共同的记忆(序)半个世纪...
《生生死死》内容简介:《生生死死》收集了由陈平原选编的周作人、鲁迅、梁实秋、冰心、俞平伯等42位名家的60篇谈论“生”与“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