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系千秋新考-中国古纸撷英

纸系千秋新考-中国古纸撷英

作者:刘仁庆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年:2018-03-01

评分:5分

ISBN:9787513054492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纸系千秋新考-中国古纸撷英 内容简介

由于造纸业受到20世纪50年代“一边倒”的影响,“识时务者”为琢磨生计、学习先进、响应号召等因素,绝大多数的人都热衷于去搞机制纸的生产技术,而使我国的传统造纸技艺——古纸和手工纸以及纸文化,遭到了冷落甚至被遗忘,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如若再不觉醒,手工造纸将会毁灭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我们有责任挺起胸膛、发愤图强,努力地为传承造纸术这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出贡献。

纸系千秋新考-中国古纸撷英 本书特色

《纸系千秋新考:中国古纸撷英》内容简介:本书对中国自汉代以来直至清代的30余种载誉史册的著名古纸进行了专题式的细致研究,许多内容是作者将其几十年的研究心得首次公之于众,对于文博界特别是艺术收藏领域有珍贵价值,对于中国古纸研究和古字画修复和鉴定的未来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纸系千秋新考-中国古纸撷英 目录

我对古纸的认识 (代 序)**章 汉代古纸**节 纸字的出现和讨论一、纸字起源二、西汉竹简上有纸字三、造纸与漂絮法第二节 文献古纸与出土古纸一、蔡侯纸和左伯纸 二、七种西汉麻纸三、两种东汉麻纸第三节 两汉麻纸的分析比较一、原料选用二、制造方法三、成纸品质第四节 学术之争不忙下结论一、现况二、讨论附:蔡伦生平略表第 二 章 晋代古纸**节 蚕茧纸一、史料记载二、工艺演变三、样品分析四、试验研究第二节 侧理纸一、纸名解释二、制法异化三、失传之谜四、清代仿造二、制作方法三、防虫效果第四节 连史纸一、纸名的渊源考察二、两个产地一种纸三、铅山连四纸制法四、从“连四”变为“连史”五、记录“机器连史纸”第五节 毛边纸一、毛边纸之由来二、毛晋是何许人三、毛边纸的生产四、毛边纸的讨论第六章 清代古纸**节 开化纸一、调查二、贡献三、解惑第二节 玉扣纸一、特别产地二、特殊应用三、特色文化 第三节 表芯纸一、纸品演变二、“纸煤”小史五、研讨意义第三节 蜜香纸一、史书记录二、几种解读三、考证意义第四节 藤纸一、名纸兴衰二、工艺调查三、深刻教训第 三 章 唐代古纸**节 薛涛笺一、薛涛简介二、薛涛笺考三、制作方法四、悬念求解第二节 宣纸一、青檀纤维的微观结构二、宣纸之名常被人误解三、传统工艺的改革问题四、新的殷切希望和祝福第三节 硬黄纸一、前记二、继承与发展三、制作与使用四、正面与负面五、后话第四节 澄心堂纸一、引言二、原料与产地三、流传与仿制 四、使用与评价五、结语第五节 金花纸一、金花纸的诞生二、金花纸的制作三、金花纸的使用四、金花纸的价值第六节 粉蜡笺一、基本要求二、工艺“复活”三、实际应用四、今后展望第七节 笺纸一、笺纸小史二、笺纸制作三、笺纸使用四、笺纸笺谱第八节 冥纸一、什么是冥纸二、何时有冥纸三、冥纸的类别四、冥纸的制作五、冥纸的问题第四章 宋元代古纸**节 谢公笺一、生平二、争议三、环境四、补记第二节 砑花笺一、概念二、制作三、设计四、意义第三节 玉版纸一、释义二、演变三、点评第四节 金粟山藏经纸(金粟纸)一、从佛教的写经纸说起二、金粟纸为何特别有名三、仿制金粟纸有何意义第五节 元书纸—、源流与特色二、制法与品种三、保存与前景第六节 宝钞纸一、演变过程二、社会影响三、历史教训第七节 明仁殿纸一、宫廷文化及内容二、明仁殿到底多大 三、两个问题的探究第八节 白鹿纸及白鹿宣一、引言二、白鹿纸的制造三、白鹿宣的诞生四、白鹿宣的声誉五、小结第五章 明代古纸**节 宣德纸一、宣德纸名的辨识二、宣德皇帝有才华三、宫廷用纸之释疑第二节 瓷青纸及羊脑纸一、起因二、实物三、制法四、仿造第三节 万年红纸一、发明原因三、几点联想第四节 香粉纸一、纸名解说二、加工过程三、使用原因四、补充建议附 录关于高丽纸的“奇闻”及评论一、“申遗”问题二、纸名由来三、歪曲历史四、输入中国五、工艺变化六、相互交流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手工纸一、绪言二、(西藏)藏族地区—狼毒纸三、(贵州)苗族地区—构皮纸四、(云南)纳西族地区—东巴纸五、(新疆)维族地区—桑皮纸论古纸与纸文化一、开头的话二、纸的概念三、古纸演变四、谈纸文化参考书目

纸系千秋新考-中国古纸撷英 作者简介

作者:刘仁庆
刘仁庆,笔名牧牧、喻子牛、柳义祝、华之夫等。湖北武汉人。教授。1959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现改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化工系造纸专业。先后在北京轻工业部造纸研究所、轻工业部科学研究院、轻工业部环境保护研究所、北京轻工业学院工作。曾任《纸和造纸》杂志主编。1964年加入中国造纸学会。1979年加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1981年参加中国轻工学会。1979年至今担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工交科普委员会委员。1981~1998年担任中国造纸学会科普及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1990年获中国科普作协授予的“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荣誉证书。自1960年开始从事科普创作。在全国各类报刊上发表科普文章500余篇,著述20种。参与了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科普电影1部。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电视台播送过科普节目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