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学者费孝通的经典名作,包括了《美国人的性格》《初访美国》《访美掠影》三部分内容,是费孝通先生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读书和考察及上世纪80年代重访美国的笔记和观感,着重对比了美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美国人与欧洲人的区别,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异。分析了美国人的性格及这种性格在推动美国走向繁荣富强道路上的作用,有利于加强我们对我国和平崛起及东方文明的重建的思考。
以独特的视角审视美国的历史以深刻的洞察探索美国的文化以敏锐的触角分析美国人的性格一部深入剖析美国崛起及现当代世界新秩序形成与发展的扛鼎力作一把打开美国智慧与思想的钥匙,一条通向美国心路历程的路径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具有独特地位的学术经典☆费孝通是“中国*杰出的政治分析家”(《纽约时报》)☆费孝通是“中国*深刻的政治评论家”(《时代周刊》)☆一部深入剖析美国崛起及现当代世界新秩序形成与发展的扛鼎力作
《初访美国》(1945年)、《美国人的性格》(1947年)和《访美掠影》(1980年),前两本是新中国成立前由生活书店出版的,后一本是十年动乱之后由三联书店出版的。
自抗日战争时代起,我就养成了“整篇零写”的习惯,就是就一个题目,分成若干连环画式的一回一回,分篇写出,随写随发表,写完一题,合为一册,成一集子。经过抗战生活的朋友大家都明白其中的原因。那时后方的粮食一天是一个价钱,我们这些教书匠,钞票一到手立刻要去换成实物。写好了文章积压在桌上同样是会贬值的。从这个经济条件中养成的写作习惯,日子一久,也就难改,直至今日。
《初访美国》和《访美掠影》是我前后两次访美的随感录,记着我个人在旅行中的一些见闻和感想。《性格》是我的读书札记,读了一本美国作者写的分析美国人性格的书,按原书的论点加上我的发挥而写成的。当时就声明这本书里所讲的美国人只是美国人中的一部分,不能认为所有美国人都有这种性格。这三本小册子联串起来阅读固然可以看到一些美国和美国人在这段时期里的变化,但是从这本书里所可能得到的印象必然是过于简单、浅薄、片面甚至还有失实之处。
我之所以没有能在这几本小册子里更充分、深入、全面和真实地把前后两个时期的美国和美国人的实际情况写出来,首先是我当时并没有对自己提出这个要求,其次是主观上和客观上并不具备这样做的条件。我这两次访问,有一点相同,都是应美国政府或所谓“官方”的邀请而去的。《初访》是1943年的事。1941年美国对日本宣战,成了我们抗日的盟国。1942年美国政府向我国十个大学发出邀请,要它们分别派出一位教授去美访问。云南大学派我应邀,1943年夏出国,在美国住了一年,名为“文化交流”。我在美期间并没有去调查美国社会,而埋头编写Earthbound China一书,只在休息期间到过附近各地观光,得到一些美国人生活的印象。当时昆明风行一种“小报”,云南大学的学生办了一张《生活导报》,要我给它写访美通讯,随感随写,随写随寄,有十多篇。返国后,加以整理,以《初访美国》的书名,*初由美国新闻处出版,后来才给生活书店重版。既然这本小册子是以一般通讯为底子写成的,当然谈不上科学水平。
《掠影》是1980年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和美国学术交流的代表团出国访问后回来写的。这次访问一共只有一个月,走了十个城市,有点像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比走马看花还要仓促。这样的条件下,不可能写出结实的东西。在介绍美国和美国人战后的变化上,这几本小册子既然不可能满足读者的要求,我又为什么同意书店把它们合在一起重版呢?
在这件事上我确曾犹豫过一番,但是等我在校阅时从头把这几本小册子读了一遍之后,却发现如果从另一些角度,或另一些层次里去阅读这一本书,可能会另有一种味道,另有一种收获的。所以我想不妨印出来试试,是否有些读者能领略这种味道,取得这种收获。
我校阅时,站在第三者立场上看到了:一个在清朝末年出生,小城镇里长大,在当时的教育体制中循级而进,“正途出身”,在国内和国外大学里学过所谓社会学和社会人类学,抗日战争时期在大学里当了教授,而且在艰苦的条件下坚守岗位工作的人,当他初次访问美国时,他是怀着什么样的一种心情去看那个和他本国不同的世界的。我们固然可以在字里行间看到通过他笔下写出的他所见到的当时的美国,但也许更有意思的是在字行之外可以看到他本身站在什么立场和怀着什么心情看这个在他还是初次接触的世界。他的立场,他的心情又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在中国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于是又可以更进一个层次,看到当时中国的这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立场和心情,以及形成他们的立场和心情的历史条件了。经过了三十五年,同是这个作者,经过了一段坎坷不平的遭遇,又到了同一个国家去访问,又写下了一本访问记。这一本访问记和前一本访问记情调有什么不同呢?这个变化和他所看的美国和美国人的变化是两回事。所以在他所写出的东西中就存在着这两个变数,主观和客观各自的变化。作者主观方面的变化又在多少程度上反映了他所在的国家和他所处的社会客观上的变化呢?这是第三个变数。从变的一面去看还存在着将变未变,变得不透的成分,而且这三个变数各有其未变的底子:美国还是美国,看美国的这个人还是这个人,影响着这个人的中国还是中国。像剥笋壳一般,一层一层的剥进去,一层有一层的境界,一层有一层的味道,所以我说读这本书可能得到的收获也是可以层层不同的。
读书的味道也许只有读者自己去品尝,别人不应代口……其他的话也就是多余的了。
费孝通的一生,经历了中国社会的重大变迁,在他的身上,饱含着爱国主义的情怀。他的《乡土中国》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特殊的社会结构;他的《江村经济》让世界从不同角度定义中国的生产方式。他“行行重行行”,怀着一颗“志在富民”的仁心,总结出了包括“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在内的多个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了包括浦东、黄河上游、南方丝绸之路在内的多个区域经济的布局和发展。他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已经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定义中国民族关系史的核心理论框架。他提出的“文化自觉”理念、他对全球化时代中国国际地位的战略思考、他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世界设想,都将指引着我们坚实地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北京大学原校长周其凤
费孝通,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1930—1938年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研究院和英国伦敦大学学习,获博士学位。此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等。长期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著有《江村经济》《生育制度》《乡土中国》等。
《初访美国》(1945年)、《美国人的性格》(1947年)和《访美掠影》(1980年),前两本是新中国成立前由生活书店出版的,后一本是十年动乱之后由三联书店出版的。
自抗日战争时代起,我就养成了“整篇零写”的习惯,就是就一个题目,分成若干连环画式的一回一回,分篇写出,随写随发表,写完一题,合为一册,成一集子。经过抗战生活的朋友大家都明白其中的原因。那时后方的粮食一天是一个价钱,我们这些教书匠,钞票一到手立刻要去换成实物。写好了文章积压在桌上同样是会贬值的。从这个经济条件中养成的写作习惯,日子一久,也就难改,直至今日。
《初访美国》和《访美掠影》是我前后两次访美的随感录,记着我个人在旅行中的一些见闻和感想。《性格》是我的读书札记,读了一本美国作者写的分析美国人性格的书,按原书的论点加上我的发挥而写成的。当时就声明这本书里所讲的美国人只是美国人中的一部分,不能认为所有美国人都有这种性格。这三本小册子联串起来阅读固然可以看到一些美国和美国人在这段时期里的变化,但是从这本书里所可能得到的印象必然是过于简单、浅薄、片面甚至还有失实之处。
我之所以没有能在这几本小册子里更充分、深入、全面和真实地把前后两个时期的美国和美国人的实际情况写出来,首先是我当时并没有对自己提出这个要求,其次是主观上和客观上并不具备这样做的条件。我这两次访问,有一点相同,都是应美国政府或所谓“官方”的邀请而去的。《初访》是1943年的事。1941年美国对日本宣战,成了我们抗日的盟国。1942年美国政府向我国十个大学发出邀请,要它们分别派出一位教授去美访问。云南大学派我应邀,1943年夏出国,在美国住了一年,名为“文化交流”。我在美期间并没有去调查美国社会,而埋头编写Earthbound China一书,只在休息期间到过附近各地观光,得到一些美国人生活的印象。当时昆明风行一种“小报”,云南大学的学生办了一张《生活导报》,要我给它写访美通讯,随感随写,随写随寄,有十多篇。返国后,加以整理,以《初访美国》的书名,*初由美国新闻处出版,后来才给生活书店重版。既然这本小册子是以一般通讯为底子写成的,当然谈不上科学水平。
《掠影》是1980年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和美国学术交流的代表团出国访问后回来写的。这次访问一共只有一个月,走了十个城市,有点像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比走马看花还要仓促。这样的条件下,不可能写出结实的东西。在介绍美国和美国人战后的变化上,这几本小册子既然不可能满足读者的要求,我又为什么同意书店把它们合在一起重版呢?
在这件事上我确曾犹豫过一番,但是等我在校阅时从头把这几本小册子读了一遍之后,却发现如果从另一些角度,或另一些层次里去阅读这一本书,可能会另有一种味道,另有一种收获的。所以我想不妨印出来试试,是否有些读者能领略这种味道,取得这种收获。
我校阅时,站在第三者立场上看到了:一个在清朝末年出生,小城镇里长大,在当时的教育体制中循级而进,“正途出身”,在国内和国外大学里学过所谓社会学和社会人类学,抗日战争时期在大学里当了教授,而且在艰苦的条件下坚守岗位工作的人,当他初次访问美国时,他是怀着什么样的一种心情去看那个和他本国不同的世界的。我们固然可以在字里行间看到通过他笔下写出的他所见到的当时的美国,但也许更有意思的是在字行之外可以看到他本身站在什么立场和怀着什么心情看这个在他还是初次接触的世界。他的立场,他的心情又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在中国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于是又可以更进一个层次,看到当时中国的这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立场和心情,以及形成他们的立场和心情的历史条件了。经过了三十五年,同是这个作者,经过了一段坎坷不平的遭遇,又到了同一个国家去访问,又写下了一本访问记。这一本访问记和前一本访问记情调有什么不同呢?这个变化和他所看的美国和美国人的变化是两回事。所以在他所写出的东西中就存在着这两个变数,主观和客观各自的变化。作者主观方面的变化又在多少程度上反映了他所在的国家和他所处的社会客观上的变化呢?这是第三个变数。从变的一面去看还存在着将变未变,变得不透的成分,而且这三个变数各有其未变的底子:美国还是美国,看美国的这个人还是这个人,影响着这个人的中国还是中国。像剥笋壳一般,一层一层的剥进去,一层有一层的境界,一层有一层的味道,所以我说读这本书可能得到的收获也是可以层层不同的。
读书的味道也许只有读者自己去品尝,别人不应代口……其他的话也就是多余的了。
费孝通的一生,经历了中国社会的重大变迁,在他的身上,饱含着爱国主义的情怀。他的《乡土中国》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特殊的社会结构;他的《江村经济》让世界从不同角度定义中国的生产方式。他“行行重行行”,怀着一颗“志在富民”的仁心,总结出了包括“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在内的多个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了包括浦东、黄河上游、南方丝绸之路在内的多个区域经济的布局和发展。他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已经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定义中国民族关系史的核心理论框架。他提出的“文化自觉”理念、他对全球化时代中国国际地位的战略思考、他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世界设想,都将指引着我们坚实地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北京大学原校长周其凤
费孝通,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1930—1938年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研究院和英国伦敦大学学习,获博士学位。此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等。长期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著有《江村经济》《生育制度》《乡土中国》等。
海外汉学书系:林纾冤案事件簿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专以上文学研究者、爱好者林纾,近代翻译家,他的“林译小说”为中国读者敞开了外国文学之门。但长久以来,学界在...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艳史 (最新图文版) 内容简介 国色天香,光彩照人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无不倾倒她们时代的帝王将相,让各路诸侯争雄、干戈大动,让每一个男儿体验壮志...
千奇百怪的日本 本书特色 日本人千奇百怪的现象,都有出处和来源,这激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现在的很多人知道日本的这些奇特现象,但是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人们却很难发现...
《苦竹杂记》内容简介:《苦竹杂记》收录四十余篇,多为杂文和“抄书”,属于简练淡远的后期文章。其中几篇“说鬼”,是周作人最喜
本书着重探讨中国古代官僚等级制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问题。作者参考了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对古代官阶的研究模式进行了系统建构,提
发现北京-舒乙眼中的北京 目录 发现北海地宫变天堂——田义墓的石刻装饰艺术绝品宏伟的“黄肠题凑”“辟雍”之美甲天下泄漏天机的雍和宫*美的就在这儿登钟楼赏飞鸽漫步...
逝者如斯集 本书特色《逝者如斯集》作者罗家伦先生是民国跨政学两界的重要人物,一生亲历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并与民国政学两界多有往来。这本《逝者如斯集》半个世纪前由台...
前言第一部分博士论文和政论文章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献词序言目录第一部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
重写旧京-民国北京书写中的历史与记忆 本书特色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尤其是在告别帝制、民园建元的时刻,承载着古老文明意识的历史遗迹随处可见。而如何看待、处理...
古埃及探秘-尼罗河畔的金字塔世界-发现之旅.历史卷 本书特色 古埃及文明是如何被发现,一步一步展现成今天我们所知道的样子?从古至今,来到埃及的旅行者,记录在埃及...
团购:三千年来谁著史3册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作者冷成金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家,已创作多部畅销历史杂谈著作,作品被翻译到韩国和日...
中国大历史系列:洪武王朝-开国帝业施铁腕 本书特色 独眼石人,挑动黄河天下反,马纵六合,血染鄱旭万张帆。行厉政,肃清流,逐大漠,显国威,诛权臣,树极权……传奇天...
开元天宝遗事安禄山事迹-唐宋史料笔记 内容简介 开元天宝遗事,五代王仁裕(八八○——九五六)撰。王仁裕字备辇,天水人。少时以狗马弹射为乐,年二十五,始就学,后以...
君临天下2:从刘备到杨坚 本书特色 《君临天下》共分四册,作者以“历史”局外人的身份看历史。通过对两千年中国历史上二十五位*为有名的帝王的评述,解读我们的文化渊...
蒋介石海外档-访史秘录 本书特色 杨雨青著的《访史秘录(蒋介石海外档)》是利用海外档案研究、解密蒋宋家族的历史著作。作者充分利用了散布在海外的档案史料,同时参考...
消失的古城-清末民初成都的日常生活记忆 本书特色 传统的成都是自治的社会,由市民自己组织日常生活。但是从晚清以来的城市改革,改变了城市管理,也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内容简介:《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是著名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的新作,其内容是《华夏边缘》《羌在汉藏之间》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Ⅱ》内容简介:畅销书《QBQ!问题背后的问题》的姊妹篇。该书首先回顾了QBQ的精髓:通过问QBQ——"问题背后的
《金雀花王朝1215》内容简介:1215年,约翰王被迫签订了《大宪章》。在800多年后的今天,《大宪章》仍然发挥着作用,它包含了世界各
中华文明史话(彩图普及丛书) — 体育史话 本书特色 《体育史话》讲述了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众多精彩的体育故事,完整展现了中国体育从无到有,从稀少到兴盛的发展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