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学者费孝通的经典名作,包括了《美国人的性格》《初访美国》《访美掠影》三部分内容,是费孝通先生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读书和考察及上世纪80年代重访美国的笔记和观感,着重对比了美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美国人与欧洲人的区别,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异。分析了美国人的性格及这种性格在推动美国走向繁荣富强道路上的作用,有利于加强我们对我国和平崛起及东方文明的重建的思考。
以独特的视角审视美国的历史以深刻的洞察探索美国的文化以敏锐的触角分析美国人的性格一部深入剖析美国崛起及现当代世界新秩序形成与发展的扛鼎力作一把打开美国智慧与思想的钥匙,一条通向美国心路历程的路径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具有独特地位的学术经典☆费孝通是“中国*杰出的政治分析家”(《纽约时报》)☆费孝通是“中国*深刻的政治评论家”(《时代周刊》)☆一部深入剖析美国崛起及现当代世界新秩序形成与发展的扛鼎力作
《初访美国》(1945年)、《美国人的性格》(1947年)和《访美掠影》(1980年),前两本是新中国成立前由生活书店出版的,后一本是十年动乱之后由三联书店出版的。
自抗日战争时代起,我就养成了“整篇零写”的习惯,就是就一个题目,分成若干连环画式的一回一回,分篇写出,随写随发表,写完一题,合为一册,成一集子。经过抗战生活的朋友大家都明白其中的原因。那时后方的粮食一天是一个价钱,我们这些教书匠,钞票一到手立刻要去换成实物。写好了文章积压在桌上同样是会贬值的。从这个经济条件中养成的写作习惯,日子一久,也就难改,直至今日。
《初访美国》和《访美掠影》是我前后两次访美的随感录,记着我个人在旅行中的一些见闻和感想。《性格》是我的读书札记,读了一本美国作者写的分析美国人性格的书,按原书的论点加上我的发挥而写成的。当时就声明这本书里所讲的美国人只是美国人中的一部分,不能认为所有美国人都有这种性格。这三本小册子联串起来阅读固然可以看到一些美国和美国人在这段时期里的变化,但是从这本书里所可能得到的印象必然是过于简单、浅薄、片面甚至还有失实之处。
我之所以没有能在这几本小册子里更充分、深入、全面和真实地把前后两个时期的美国和美国人的实际情况写出来,首先是我当时并没有对自己提出这个要求,其次是主观上和客观上并不具备这样做的条件。我这两次访问,有一点相同,都是应美国政府或所谓“官方”的邀请而去的。《初访》是1943年的事。1941年美国对日本宣战,成了我们抗日的盟国。1942年美国政府向我国十个大学发出邀请,要它们分别派出一位教授去美访问。云南大学派我应邀,1943年夏出国,在美国住了一年,名为“文化交流”。我在美期间并没有去调查美国社会,而埋头编写Earthbound China一书,只在休息期间到过附近各地观光,得到一些美国人生活的印象。当时昆明风行一种“小报”,云南大学的学生办了一张《生活导报》,要我给它写访美通讯,随感随写,随写随寄,有十多篇。返国后,加以整理,以《初访美国》的书名,*初由美国新闻处出版,后来才给生活书店重版。既然这本小册子是以一般通讯为底子写成的,当然谈不上科学水平。
《掠影》是1980年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和美国学术交流的代表团出国访问后回来写的。这次访问一共只有一个月,走了十个城市,有点像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比走马看花还要仓促。这样的条件下,不可能写出结实的东西。在介绍美国和美国人战后的变化上,这几本小册子既然不可能满足读者的要求,我又为什么同意书店把它们合在一起重版呢?
在这件事上我确曾犹豫过一番,但是等我在校阅时从头把这几本小册子读了一遍之后,却发现如果从另一些角度,或另一些层次里去阅读这一本书,可能会另有一种味道,另有一种收获的。所以我想不妨印出来试试,是否有些读者能领略这种味道,取得这种收获。
我校阅时,站在第三者立场上看到了:一个在清朝末年出生,小城镇里长大,在当时的教育体制中循级而进,“正途出身”,在国内和国外大学里学过所谓社会学和社会人类学,抗日战争时期在大学里当了教授,而且在艰苦的条件下坚守岗位工作的人,当他初次访问美国时,他是怀着什么样的一种心情去看那个和他本国不同的世界的。我们固然可以在字里行间看到通过他笔下写出的他所见到的当时的美国,但也许更有意思的是在字行之外可以看到他本身站在什么立场和怀着什么心情看这个在他还是初次接触的世界。他的立场,他的心情又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在中国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于是又可以更进一个层次,看到当时中国的这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立场和心情,以及形成他们的立场和心情的历史条件了。经过了三十五年,同是这个作者,经过了一段坎坷不平的遭遇,又到了同一个国家去访问,又写下了一本访问记。这一本访问记和前一本访问记情调有什么不同呢?这个变化和他所看的美国和美国人的变化是两回事。所以在他所写出的东西中就存在着这两个变数,主观和客观各自的变化。作者主观方面的变化又在多少程度上反映了他所在的国家和他所处的社会客观上的变化呢?这是第三个变数。从变的一面去看还存在着将变未变,变得不透的成分,而且这三个变数各有其未变的底子:美国还是美国,看美国的这个人还是这个人,影响着这个人的中国还是中国。像剥笋壳一般,一层一层的剥进去,一层有一层的境界,一层有一层的味道,所以我说读这本书可能得到的收获也是可以层层不同的。
读书的味道也许只有读者自己去品尝,别人不应代口……其他的话也就是多余的了。
费孝通的一生,经历了中国社会的重大变迁,在他的身上,饱含着爱国主义的情怀。他的《乡土中国》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特殊的社会结构;他的《江村经济》让世界从不同角度定义中国的生产方式。他“行行重行行”,怀着一颗“志在富民”的仁心,总结出了包括“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在内的多个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了包括浦东、黄河上游、南方丝绸之路在内的多个区域经济的布局和发展。他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已经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定义中国民族关系史的核心理论框架。他提出的“文化自觉”理念、他对全球化时代中国国际地位的战略思考、他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世界设想,都将指引着我们坚实地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北京大学原校长周其凤
费孝通,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1930—1938年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研究院和英国伦敦大学学习,获博士学位。此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等。长期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著有《江村经济》《生育制度》《乡土中国》等。
《初访美国》(1945年)、《美国人的性格》(1947年)和《访美掠影》(1980年),前两本是新中国成立前由生活书店出版的,后一本是十年动乱之后由三联书店出版的。
自抗日战争时代起,我就养成了“整篇零写”的习惯,就是就一个题目,分成若干连环画式的一回一回,分篇写出,随写随发表,写完一题,合为一册,成一集子。经过抗战生活的朋友大家都明白其中的原因。那时后方的粮食一天是一个价钱,我们这些教书匠,钞票一到手立刻要去换成实物。写好了文章积压在桌上同样是会贬值的。从这个经济条件中养成的写作习惯,日子一久,也就难改,直至今日。
《初访美国》和《访美掠影》是我前后两次访美的随感录,记着我个人在旅行中的一些见闻和感想。《性格》是我的读书札记,读了一本美国作者写的分析美国人性格的书,按原书的论点加上我的发挥而写成的。当时就声明这本书里所讲的美国人只是美国人中的一部分,不能认为所有美国人都有这种性格。这三本小册子联串起来阅读固然可以看到一些美国和美国人在这段时期里的变化,但是从这本书里所可能得到的印象必然是过于简单、浅薄、片面甚至还有失实之处。
我之所以没有能在这几本小册子里更充分、深入、全面和真实地把前后两个时期的美国和美国人的实际情况写出来,首先是我当时并没有对自己提出这个要求,其次是主观上和客观上并不具备这样做的条件。我这两次访问,有一点相同,都是应美国政府或所谓“官方”的邀请而去的。《初访》是1943年的事。1941年美国对日本宣战,成了我们抗日的盟国。1942年美国政府向我国十个大学发出邀请,要它们分别派出一位教授去美访问。云南大学派我应邀,1943年夏出国,在美国住了一年,名为“文化交流”。我在美期间并没有去调查美国社会,而埋头编写Earthbound China一书,只在休息期间到过附近各地观光,得到一些美国人生活的印象。当时昆明风行一种“小报”,云南大学的学生办了一张《生活导报》,要我给它写访美通讯,随感随写,随写随寄,有十多篇。返国后,加以整理,以《初访美国》的书名,*初由美国新闻处出版,后来才给生活书店重版。既然这本小册子是以一般通讯为底子写成的,当然谈不上科学水平。
《掠影》是1980年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和美国学术交流的代表团出国访问后回来写的。这次访问一共只有一个月,走了十个城市,有点像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比走马看花还要仓促。这样的条件下,不可能写出结实的东西。在介绍美国和美国人战后的变化上,这几本小册子既然不可能满足读者的要求,我又为什么同意书店把它们合在一起重版呢?
在这件事上我确曾犹豫过一番,但是等我在校阅时从头把这几本小册子读了一遍之后,却发现如果从另一些角度,或另一些层次里去阅读这一本书,可能会另有一种味道,另有一种收获的。所以我想不妨印出来试试,是否有些读者能领略这种味道,取得这种收获。
我校阅时,站在第三者立场上看到了:一个在清朝末年出生,小城镇里长大,在当时的教育体制中循级而进,“正途出身”,在国内和国外大学里学过所谓社会学和社会人类学,抗日战争时期在大学里当了教授,而且在艰苦的条件下坚守岗位工作的人,当他初次访问美国时,他是怀着什么样的一种心情去看那个和他本国不同的世界的。我们固然可以在字里行间看到通过他笔下写出的他所见到的当时的美国,但也许更有意思的是在字行之外可以看到他本身站在什么立场和怀着什么心情看这个在他还是初次接触的世界。他的立场,他的心情又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在中国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于是又可以更进一个层次,看到当时中国的这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立场和心情,以及形成他们的立场和心情的历史条件了。经过了三十五年,同是这个作者,经过了一段坎坷不平的遭遇,又到了同一个国家去访问,又写下了一本访问记。这一本访问记和前一本访问记情调有什么不同呢?这个变化和他所看的美国和美国人的变化是两回事。所以在他所写出的东西中就存在着这两个变数,主观和客观各自的变化。作者主观方面的变化又在多少程度上反映了他所在的国家和他所处的社会客观上的变化呢?这是第三个变数。从变的一面去看还存在着将变未变,变得不透的成分,而且这三个变数各有其未变的底子:美国还是美国,看美国的这个人还是这个人,影响着这个人的中国还是中国。像剥笋壳一般,一层一层的剥进去,一层有一层的境界,一层有一层的味道,所以我说读这本书可能得到的收获也是可以层层不同的。
读书的味道也许只有读者自己去品尝,别人不应代口……其他的话也就是多余的了。
费孝通的一生,经历了中国社会的重大变迁,在他的身上,饱含着爱国主义的情怀。他的《乡土中国》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特殊的社会结构;他的《江村经济》让世界从不同角度定义中国的生产方式。他“行行重行行”,怀着一颗“志在富民”的仁心,总结出了包括“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在内的多个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了包括浦东、黄河上游、南方丝绸之路在内的多个区域经济的布局和发展。他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已经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定义中国民族关系史的核心理论框架。他提出的“文化自觉”理念、他对全球化时代中国国际地位的战略思考、他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世界设想,都将指引着我们坚实地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北京大学原校长周其凤
费孝通,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1930—1938年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研究院和英国伦敦大学学习,获博士学位。此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等。长期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著有《江村经济》《生育制度》《乡土中国》等。
不可不读外国史大人物-高中图文版 本书特色 《无敌不可不读系列:外国史大人物(高中图文版)》的写作对象虽然都是外国历史人物,但伟人的品格魅力是穿越时空的,是受到...
三国的逐鹿-读懂春秋.就读懂了当下-3 本书特色读懂春秋,就懂了当下3:三国的逐鹿 春秋中期,晋国在晋献公的治理下,用假道伐虢之计,吞并虞国与虢国,国力日益...
甲午英雄谱 本书特色 《甲午英雄谱》以中日甲午战争为背景,描写拱卫军总兵徐邦道、毅军四川提督宋庆等一批前线爱国清军将领,塑造一批下层兵官及爱国民众的艺术形象。奇...
长安复原图-(全2册) 本书特色 《长安复原图(共2册)》通过大量的文物考古资料,采用手绘图的方式把大汉和盛唐时期的长安城的俯瞰图作了一个科学而艺术的立体展示,...
张鸣说历史-重说中国古代史-[全新力作] 本书特色 《张鸣说历史:重说中国古代史》是张鸣创作的历史文化随笔。作者以幽默、辛辣的笔调点评历史人物及事件,嬉笑怒骂,...
人鉴:(资治通鉴)的通识智慧 本书特色 本书讲述的是《资治通鉴》中有关成功的事例,从《资治通鉴》中撷取成功智慧,以使读者能切身感受到古人的成功与智慧。有人说,成...
《世界名著大师课:日本卷》内容简介:本书是世界文学领域的翻译家、权威学者们对美国文学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15部名著的深入解读,
今古咫尺间 本书特色 李乔编著的《今古咫尺间》的文章,内容驳杂,颇难归类,勉强分了四类,每类里还是驳杂。随笔古来属于杂学。杂而不专,向来老儒睥睨,讥为齐...
细说明朝 本书特色《细说明朝》(精装珍藏版)从元朝末年社会动荡、各方人物揭竿而起说起,叙述了朱元璋一支力量南征北讨、建立新政权的历程以及朱明政权下的若干重要人物...
1840-1949-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本书特色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1840-1949)》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建树:**,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民主”、“新民主主...
《中国古典散文精选注译(序跋卷)》内容简介:本套丛书共八卷,每卷之首均有前言,力求讨源溯流,系统介绍此类散文的发展历史,勾
简明中国反贪史 本书特色 虽历代王朝兴亡更替的原因各不相同,但贪污腐败如蚁啮柱,久而久之,柱朽如渣,华屋遂轰然倒塌。在君主专制时代,反贪斗争犹如“割韭菜”,割了...
《国际超模的极简瘦身课》内容简介:这是一本国际超模写给中国女孩的“易瘦体质”养成书。本书作者李霄雪曾签约纽约排名第二的模特
《明史讲义》内容简介:《明史讲义》为孟森先生的重要论著,是他20世纪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稿。全书第一编总论《明史》在
《体验派人生》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聚焦于“青年人生活现状”的纪实类作品,作者通过与不同职业、不同兴趣爱好的都市青年线下吃饭
远古时代-白寿彝史学二十讲 本书特色 《白寿彝史学二十讲:远古时代》:大家的观点,通俗的阐释,一部精要的中国通史,一部精略的中国史学史。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
浪迹丛谈.续谈.三谈 内容简介 本书为“清代史料笔记丛刊”的一种。是清代后期名臣梁章钜(1775——1849)的著作。《浪迹丛谈》十一卷,作于1846至1847...
吴晗论明史-(全3册) 本书特色 《吴晗论明史》涵盖了明朝的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并以丰富详实的史料为基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全面解读了有...
励精图治-崩溃的帝国-2 本书特色 光绪十五年,慈禧太后“退居幕后”,光绪亲政。为了皇权的回归,他雄心万丈,力排众议,坚决支持对日作战,然而由于慈禧太后的从中作...
汉末三国大变局 本书特色 汉末三国大变局,讲的是东汉末年,皇帝带头胡作非为,加上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进而让政府乌烟瘴气,一步步走向灭亡,*终导致黄巾起义爆发、军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