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清华八年》《北平年景》《影响我的几本书》《想我的母亲》《忆沈从文》《旧笺拾零》等40篇梁实秋先生回忆往事、怀念故人的散文和书信作品。这些文字经过时光的沉淀,更显深情之醇厚,岁月之美好,梁实秋先生透过书本想要告诉读者无论世界怎样变化,都不要放弃深情地活着。
1.梁实秋散文精选系列”是文坛大师梁实秋的散文集,包括《老去是生命的礼物:世间的一切遗憾都是成全》《心若淡定,便是从容》《雅舍谈吃: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三本,精选了梁实秋谈往事、谈人生、谈美食的经典散文,全新校订,全新呈现!
2.一本饱含深情的回忆录,一部治愈人心的轻读本。梁实秋先生用恬淡的文字告诉读者:越老越美好,不要害怕老去,不要害怕失去,经历的越多,收获也就越多!
3.除经典散文作品外,还收录了梁实秋先生与友人的珍贵书信,从这些书信当中,我们得以窥见这位文坛大师的真性情,从他与友人的交往中学会真情相待,学会感恩生活。
4.典雅裸脊装帧,精美双色印刷,阅读收藏两相宜!
北平的冬天
说起冬天,不寒而栗。
我是在北平长大的。北平冬天好冷。过中秋不久,家里就忙着过冬的准备,做“冬防”。阴历十月初一屋里就要生火,煤球、硬煤、柴火都要早早打点。摇煤球是一件大事。一串骆驼驮着一袋袋的煤末子到家门口,煤黑子把煤末子背进门,倒在东院里,堆成好高的一大堆。然后等着大晴天,三五个煤黑子带着筛子、耙子、铲子、两爪钩子就来了,头上包块布,腰间褡布上插一根短粗的旱烟袋。煤黑子摇煤球的那一套手艺真不含糊。煤末子摊在地上,中间做个坑,好倒水,再加预先备好的黄土,两个大汉就搅拌起来。搅拌好了就把烂泥一般的煤末子平铺在空地上,做成一大块蛋糕似的,再用铲子拍得平平的,光溜溜的,约一丈见方。这时节煤黑子已经满身大汗,脸上一条条黑汗水淌了下来,该坐下休息抽烟了。休毕,煤末子稍稍干凝,便用铲子在上面横切竖切,切成小方块,像厨师切菜切萝卜一般手法伶俐。然后坐下来,地上倒扣一个小花盆,把筛子放在花盆上,另一人把切成方块的煤末子铲进筛子,便开始摇了,就像摇元宵一样,慢慢地把方块摇成煤球。然后摊在地上晒。一筛一筛地摇,一筛一筛地晒。好辛苦的工作,孩子在一边看,觉得好有趣。
万一天色变,雨欲来,煤黑子还得赶来收拾,归拢归拢,盖上点什么,否则煤被雨水冲走,前功尽弃了。这一切他都乐为之,多开发一点酒钱便可。等到完全晒干,他还要再来收煤,才算完满,明年再见。
煤黑子实在很苦,好像大家并不寄予多少同情。从日出做到日落,疲乏的回家途中,遇见几个顽皮的野孩子,还不免听到孩子们唱着歌谣嘲笑他:
煤黑子,
打算盘,
你妈洗脚我看见!
我那时候年纪小,好久好久都没有能明白为什么洗脚不可以令人看见。
煤球儿是为厨房大灶和各处小白炉子用的,就是再穷苦不过的人家也不能不预先储备。有“洋炉子”的人家当然要储备的还有大块的红煤白煤,那也是要砸碎了才能用,也需一番劳力的。南方来的朋友们看到北平家家户户忙“冬防”,觉得奇怪,他不知道北平冬天的厉害。
一夜北风寒,大雪纷纷落,那景致有得瞧的。但是有几个人能有谢道韫女士那样从容吟雪的福分。所有的人都被那砭人肌肤的朔风吹得缩头缩脑,各自忙着做各自的事。我小时候上学,背的书包倒不太重,只是要带墨盒很伤脑筋,必须平平稳稳地拿着,否则墨汁要洒漏出来,不堪设想。有几天还要带写英文字的蓝墨水瓶,更加恼人了。如果伸手提携墨盒墨水瓶,手会冻僵。手套没有用。我大姐给我用绒绳织了两个网子,一装墨盒,一装墨水瓶,同时给我做了一副棉手筒,两手伸进筒内,提着从一个小孔塞进的网绳,于是两手不暴露在外而可提携墨盒墨水瓶了。饶是如此,手指关节还是冻得红肿,作奇痒。脚后跟生冻疮更是稀松平常的事。临睡时母亲为我们备热水烫脚,然后钻进被窝,这才觉得一日之中尚有温暖存在。
北平的冬景不好看吗?那倒也不。大清早,榆树顶的干枝上经常落着几只乌鸦,呱呱地叫个不停,好一幅古木寒鸦图!但是还不及西安城里的乌鸦多。北平喜鹊好像不少,在屋檐房脊上叽叽喳喳地叫,翘着的尾巴倒是很好看的,有人说它是来报喜,我不知喜自何来。麻雀很多,可是竖起羽毛像披蓑衣一般,在地面上蹦蹦跳跳地觅食,一副可怜相。不知什么人放鸽子,一队鸽子划空而过,盘旋又盘旋,白羽衬青天,哨子呼呼响。又不知是哪一家放风筝,沙雁蝴蝶龙睛鱼,弦弓上还带锣鼓。隆冬之中也还点缀着一些情趣。
过新年是冬天生活的高潮。家家贴春联、放鞭炮、煮饺子、接财神。其实是孩子们狂欢的季节,换新衣裳、磕头、逛厂甸儿,流着鼻涕举着琉璃喇叭大沙雁儿。五六尺长的大糖葫芦糖稀上沾着一层尘沙。北平的尘沙来头大,是从蒙古戈壁大沙漠刮来的,平时真是胡尘涨宇,八表同昏。脖领里、鼻孔里、牙缝里,无往不是沙尘。这才是真正的北平的冬天的标志。愚夫愚妇们忙着逛财神庙、白云观去会神仙,甚至赶妙峰山进头炷香,事实上无非是在泥泞沙尘中打滚而已。
在北平,裘马轻狂的人固然不少,但是极大多数的人到了冬天都是穿着粗笨臃肿的大棉袍、棉裤、棉袄、棉袍、棉背心、棉套裤、棉风帽、棉毛窝、棉手套。穿丝绵的是例外。至若拉洋车的、挑水的、淘粪的、换洋取灯儿的、换肥子儿的、抓空儿的、打鼓儿的……哪一个不是衣裳单薄,在寒风里打战?在北平的冬天,一眼望出去,几乎到处是萧瑟贫寒的景象,无须走向粥厂门前才能体会到什么叫作饥寒交迫的境况。北平是大地方,从前是辇毂所在,后来也是首善之区,但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地方。
北平冷,其实有比北平更冷的地方。我在沈阳度过两个冬天。房屋双层玻璃窗,外层凝聚着冰雪,内层若是打开一个小孔,冷气就逼人而来。马路上一层冰一层雪,又一层冰一层雪,我有一次去赴宴,在路上连跌了两跤,大家认为那是寻常事。可是也不容易跌断腿,衣服穿得多。一位老友来看我,觌面不相识,因为他的眉毛须发全都结了霜!街上看不到一个女人走路。路灯电线上踞着一排鸦雀之类的鸟,一声不响,缩着脖子发呆,冷得连叫的力气都没有。更北的地方如黑龙江,一定冷得更有可观。北平比较起来不算顶冷了。
冬天实在是很可怕。诗人说:“如果冬天来到,春天还会远吗?”但愿如此。
想我的母亲
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对父母的爱,是神圣的。我写过一些杂忆的文字,不曾写过我的父母,因为关于这个题目我不敢轻易下笔。小民女士逼我写几句话,辞不获已,谨先略述二三小事以应,然已临文不胜风木之悲。
我的母亲姓沈,杭州人。世居城内上羊市街。我在幼时曾侍母归宁,时外祖母尚在,年近八十。外祖父入学后,没有更进一步的功名,但是课子女读书甚严。我的母亲教导我们读书启蒙,尝说起她小时苦读的情形。她同我的两位舅父一起冬夜读书,冷得腿脚僵冻,取大竹篓一,实以败絮,三个人伸足其中以取暖。我当时听得惕然心惊,遂不敢荒嬉。我的母亲来我家时年甫十八九,以后操持家务尽瘁终身,不复有暇进修。
我同胞兄弟姊妹十一人,母亲的劬育之劳可想而知。我记得我母亲常于百忙之中抽空给我们几个较小的孩子们洗澡。我怕肥皂水流到眼里,我怕痒,总是躲躲闪闪,总是咯咯地笑个不住,母亲没有工夫和我们纠缠,随手一巴掌打在身上,边洗边打边笑。
北方的冬天冷,屋里虽然有火炉,睡时被褥还是凉似铁。尤其是钻进被窝之后,脖子后面透风,冷气顺着脊背吹了进来。我们几个孩子睡一个大炕,头朝外,一排四个被窝。母亲每晚看到我们钻进了被窝,吱吱喳喳地笑语不停,便走过来把油灯吹熄,然后给我们一个个地把脖子后面的棉被塞紧,被窝立刻暖和起来,不知不觉地就睡着了。我不知道母亲用的是什么手法,只知道她塞棉被带给我无可言说的温暖舒适,我至今想起来还是快乐的,可是那个感受不可复得了。
我从小不喜欢喧闹。祖父母生日照例院里搭台唱傀儡戏或滦州影戏。一过八点我便掉头而去进屋睡觉。母亲得暇便取出一个大簸箩,里面装的是针线剪尺一类的缝纫器材,她要做一些缝缝补补的工作,这时候我总是一声不响地偎在她的身旁,她赶我走我也不走,有时候竟睡着了。母亲说我乖,也说我孤僻。如今想想,一个人能有多少时间可以偎在母亲身旁?
在我的儿时记忆中,我母亲好像是没有时候睡觉的。天亮就要起来,给我们梳小辫是一桩大事,一根一根地梳个没完。她自己要梳头,我记得她用一把抿子蘸着刨花水,把头发弄得锃光大亮。然后她就要一听上房有动静便急忙前去当差。盖碗茶、燕窝、莲子、点心,都有人预备好了,但是需要她去双手捧着送到祖父母跟前,否则要儿媳妇做什么?在公婆面前,儿媳妇是永远站着,没有座位的。足足地站几个钟头下来,不是缠足的女人怕也受不了!*苦的是,公婆年纪大,不过午夜不安歇,儿媳妇要跟着熬夜在一旁侍候。她困极了,有时候回到房里来不及脱衣服倒下便睡着了。虽然如此,母亲从来没有发过一句怨言。到了民元前几年,祖父母相继去世,我母亲才稍得清闲,然而主持家政教养儿女也够她劳苦的了。她抽暇隔几年返回杭州老家去度夏,有好几次都是由我随侍。
母亲爱她的家乡。在北京住了几十年,乡音不能完全改掉。我们常取笑她,例如,北京的“京”,她说成“金”,她有时也跟我们学,总是学不好,她自己也觉得好笑。我有时学着说杭州话,她说难听死了,像是门口儿卖笋尖的小贩说的话。
我想一般人都会同意,凡是自己母亲做的菜永远是*好吃的。我的母亲平常不下厨房,但是她高兴的时候,尤其是父亲亲自到市场买回鱼鲜或其他南货的时候,在父亲特烦之下,她也欣然操起刀俎。这时候我们就有福了。我十四岁离家到清华,每星期回家一天,母亲就特别疼爱我,几乎很少例外地要给我炒一盘冬笋木耳韭菜黄肉丝,起锅时浇一勺花雕酒,这是我*喜欢的一道菜。但是这一盘菜一定要母亲自己炒,别人炒味道就不一样了。
我母亲喜欢在高兴的时候喝几盅酒。冬天午后围炉的时候,她常要我们打电话到长发叫五斤花雕,绿釉瓦罐,口上罩着一张毛边纸,温热了倒在茶杯里和我们共饮。下酒的是大落花生,若是有“抓空儿的”,买些干瘪的花生吃则更有味。我和两位姐姐陪母亲一顿吃完那一罐酒。后来我在四川独居无聊,一斤花生一罐茅台当作晚饭,朋友们笑我吃“花酒”,其实是我母亲留下的作风。
我自从入了清华,以后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就少了。抗战前后各有三年和母亲住在一起。母亲晚年喜欢听平剧,*常去的地方是吉祥,因为离家近,打个电话给卖飞票的,总有好的座位。我很后悔没能分出时间陪她听戏,只是由我的姐姐弟弟们陪她消遣。
我父亲曾对我说,我们的家所以成为一个家,我们几个孩子所以能成为人,全是靠了我母亲的辛劳维护。一九四九年以后,音讯中断,直等到恢复联系,才知道母亲早已弃养,享寿九十岁。西俗,母亲节佩红康乃馨,如不确知母亲是否尚在则佩红白康乃馨各一。如今我只有佩白康乃馨的份儿了,养生送死,两俱有亏,惨痛惨痛!
他的文章我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读过不少,很欣赏他的文才,对他潜怀崇敬之情。
——季羡林
我写短文的模范是梁实秋的文章,梁实秋很幽默,他影响了我很多。
——韩寒
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要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算实秋像一朵花。
——冰心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梁治华,字实秋,号均默,中国著名的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槐园梦忆》等。他的散文,文笔简约、平实,作风恬淡、雅朴,字里行间充溢着智慧与幽默,三言两语便能道尽人生哲理。
东塾读书记 本书特色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影印本):古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近有民国大师百花齐放,西学东渐东西交融,尽享思想学术文化盛宴。 《东塾读书记》 《东...
慕容雪村随笔集 本书特色 《慕容雪村随笔集》:昔日红颜,落雪满山,光阴里浮生如烟。是谁在夜里,为你撑起青纸伞,让终生悲欢都绽放在瞬间。慕容雪村随笔集 节选 《慕...
幽梦影 本书特色 本书精选《幽梦影》部分原文,文白对照,并且还附有精心绘制的插图,与文字相辅相成,极具视觉美感。幽梦影 内容简介 《幽梦影》是清人张湖所著的一部...
唇间的美色 本书特色收集山间崖草夜露酿制美酒“秋露白”,色纯味冽;收集新鲜雨水煮白糖制提糖,浸鲜花鲜果,享唇间美色;天子经行处,拂尘撒香...
《从职场精英到管理干将》内容简介:本书介绍了职场人士提升职业化素质必需的10项软技能,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场必备礼仪、时间管
《在沪高校外国专家跨文化适应》内容简介:本书立足上海建设优选有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总体背景,聚焦外国专家在沪工作过程中,在
可爱的人生 本书特色 1.国学大师季羡林人生感悟经典文章。 2.季羡林先生富含真挚哲理的人生指南,感悟人生,发现世间美好,在朴实的表达中,收获一份洒脱人生。 3...
作品目录理想国与哲人王黑铁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黄金时代· · · · · ·
◎亨利•詹姆斯在小说史上的地位,便如同莎士比亚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一般独一无二。◎开创19世纪西方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先河的文学艺术大师,生前三度(1911年、1912...
海上学人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组学人特写。这些学人,大都生活在上海,尤以在复旦大学任教者为多,但文章的重点不在写一地一校之特色;其中虽不乏名教授、名学者,而本旨亦...
湘行散记-插图本 本书特色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本书辑入:湘行书简、湘行散记、新湘行记。作品语言清丽,风格隽永,情感真挚,具有浓厚的乡土色彩...
近代文编 本书特色 郭绍虞编著的《近代文编》为燕京大学一年级生国文课教材之一,目的在适合大学生一般之需要,故所选文篇重在应用。本编内容既以现代生活为归,故于技巧...
黑花黄 本书特色 畅销书《小时候》作者两年后*新作品,万千读者期盼已久!“匪头子”娃娃桑格格长大了,还会用她的童心看世界么?桑格格继续讲故事……桑格格的妈妈何安...
青少年纯美阅读--哈姆雷特 本书特色 《纯美阅读: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负盛名,且被人引用*多的一部剧本。取材于公元1200年的丹麦古代神话中,故事讲述:丹麦王...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067:胡风卷 本书特色 选入胡风的诗歌、杂文、小说及文艺理论文章,全面展现作者在各个文学领域的成就。海上文学百家文库:067:胡风卷 内容简...
温故书坊:所谓草民 本书特色 一个小人物在大时代里的跌宕漂泊,讲述一段纤毫毕现的底层人生。好像有位外国人说过:每个人的历史都应当是一部《圣经》。从某种意义上说,...
八月之光 本书特色 《八月之光》出版于一九三二年,是福克纳*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作家所营造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故事主要...
喜欢就会放肆.但爱是克制 本书特色 从“男人对于女人的意义”和“女人对于男人的意义”,去剖析现实中的男男女女们,每一篇都文辞优美,富于哲理和思辨性。内容简洁易懂...
《中国神华故事与三十六计(英文版)》内容简介:虚构或半虚构的故事和现实部分就像阴和阳——中国古代哲学的两大基本原则。《中国
吴玉如诗文辑存 目录 一、诗钞五古寄元白代简 赠李声叔 赠郑 赠何大静若虱身诗文茅屋正荣兄与汉槎妹倩交莫逆,汉槎南行久未归,室家承拂备至,今年三十初度,汉槎索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