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取专题连缀形式, 以二十四个趣味话题展开对《史记》的解读。包括“成书篇”“思想篇”“流传篇”三部分, 作者在每个专题提出谜题、寻找线索、完成推理, 深入浅出地为读者重现《史记》世界。
《史记》这部书早已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然而,大家知道的《史记》是不是真实的《史记》?《史记》自成书以来,历经两千余年,还能否保持着原始的面貌?《史记》究竟是不是一部“史书”?《史记》的体裁和内容都从哪里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什么意思?《史记》是什么时候成为经典的?本书采取专题连缀形式,以二十四个趣味话题展开对《史记》的解读,包括“成书篇”“思想篇”“流传篇”三部分,作者在每个专题提出谜题、寻找线索、完成推理,深入浅出地为读者重现《史记》的世界。
这套丛书是面对国学或文史爱好者的读物,对于初备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读者来说,尤其值得一观。何出此言?因为这是一套超出了读者期待的书。与古代经典有关的知识读物,多数是平庸的流俗之作。当你走进一家书店,或是浏览购物网站,挑选古代经典读物时,诗文选本、古籍白话译本以及那些散发着恶俗趣味的“经典中的某某智慧”一类的书,是常见的。前面所列的各种读物质量,按其顺序来说,则是每况愈下。诗文选本古代就有,具代表性的自然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隋唐之后,它成为古人学习诗文写作的基础书籍之一。后来,它还形成了“《文选》学”这样的专门学问。直到今天,《文选》研究仍是唐以前文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唐代的《中兴间气集》《河岳英灵集》等,是当时的人编选的唐诗读本,并一直流传到今天。明清以来,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书籍制作的技术门槛和成本越来越低,以儿童启蒙或科举应试为目的的诗文选本开始大量出现。为我们熟知的就是《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20世纪50年代之后,为适应新中国文化建设的需要,一些学问大家都曾编选过诗文选本,如余冠英的《诗经选》、王伯祥的《史记选》、萧涤非的《杜甫诗选注》、钱钟书的《宋诗选注》等。这些书选目精当,注释简明,且断语清通,可以说是新时代的经典选本。近二十年以来,电子技术的进步使得制作一本书越来越容易,各种临时拼凑的诗文选本大量出现。虽然编选注释者多是专业学者,甚至不乏名家,但是编选诗文不属于专业的学术研究,因此学者们投入的精力十分有限。此类书籍即便每年都有新产品面世,但其质量却令人堪忧。古籍的白话译本在今天看来已是奇葩。它们也是适应新中国文化普及工作而逐渐出现的读物。对于只具备初步文字阅读能力的读者来说,这些译本是他们了解古籍内容的便捷途径。因此直到今天,这类图书仍然被大量印刷。但是,当代人大多受过古文阅读的训练,借助注释,绝大多数的古籍是可以读通的。古文自有其独特的韵味,我们本可以从这些文字中体会汉语的韵律与美感,甚至可以怀想古人的辞气、心态、日常生活乃至时代风习。但古文一经白话翻译,那些文字中的美感和灵性便荡然无存了。这就如同把新鲜的水果制成维生素片,那些天然的果香是加工过程中先失掉的东西。即使优秀的白话译者,也不能传递原始文字的美与韵。我们阅读这类书籍,就好像吃他人咀嚼过的食物,美食的滋味和入口的快感,恐怕只存在于译者的齿间。当然,翻译不能略过任何细节,因此,若我们将白话翻译当作阅读古文的辅助材料,把它们当作更加详细的注释来使用的话,这类书还是有不被卖做废纸的理由的。“经典”中的某某智慧一类的读物,甚至不能被称作书,因为我们不能亵渎“书”这个词。《孙子兵法》与《三国演义》是被这类读物糟践厉害的两部古书。对于这类读物,实在没有评论的必要。读书当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诗文选和译注一类的书,是文句和内容层面的通俗化,只提供了基本的阅读对象,却极少涉及古代文献的成书、流传与思想史背景等问题,这对于那些富于探索兴趣的读者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况且,这样的书见得多了,很容易让人降低阅读的期待,因为不用翻开,就已经知道里面有什么了。那么,如何来满足读者的探索兴趣呢?我想,凡是具有此种兴趣的人,都会被学术问题吸引。但专业的学术研究与通俗的阅读之间,横亘着一道鸿沟。王国维的《观堂集林》、陈寅恪的《金明馆丛稿》、余嘉锡的《古书通例》等著作,对于专业学者来说,弥漫着令人叹为观止的洞见与魅力,让他们反复玩赏,三月不知肉味。但这些著作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却显得过于艰深了。学术研究充满了无穷的魅力,但专业的书写方式成了一般读者了解学术问题的障碍。因此,在一般层面的阅读世界里,缺少的正是以通俗的语言来描述有趣学术问题的书。“中华经典通识”系列丛书独辟蹊径,将学术研究中的那些有趣问题,以通俗化的语言讲述出来,成为一套让我们知其所以然的书。在这一套书里,经典的成书、文本、思想与流传成了主要内容,这些也是专业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些书的作者,都是非常专业的青年学者,她(他)们经历了良好学术训练,对前沿问题有敏锐的嗅觉。当她(他)们想把那些有趣而精深的问题,用清通的语言写出来时,我们真该庆幸,同时也当感谢她(他)们。因为这样一来,学术就不仅仅是象牙塔里的狂欢了,而是可以惠及众人,让许多抱有文化情怀的读者所熟知,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和探索学术研究中的那些有趣话题。可以说,这是一套充满了朝气的书,是书中的少年,有着毫不妥协的傲骨。同时这套书又是一座桥梁,沟通了学术与通识,知识与趣味,让有关中华经典的诸多问题,以清新的面目示人,通俗而不平庸,且图文并茂,便于赏读。徐建委 2018年1月
王紫微,1984年生于北京。北京大学古代文学博士、古代文化研究学者、文史作家。致力于知行合一,在实地及实物考察的基础上,以文学、美术等多元形式对中国历史进行系统解读,赋予今人对古代文明的想象和新知。出版著作:《中国古代怀古诗词三百首》《与古偕行》《汉字里的中国》等。
《史记》订补文献汇编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2004年1版1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前身)出版★ 以1949年以前编撰或出版的稿本、抄本、刻本...
本书是关于宋代文化史与政治史的综合研究,尤其注重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研究的重心而论,文化史在儒学的复兴及其演进,政治史
全民阅读经典书系:二十四史(套装共8册)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精选精译版,编排科学,印刷清晰★ 汇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
晋书解读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语言上,采用明了易读的白话文,既避免了一般史书枯燥,又无随意发挥“戏说”之嫌。晋书解读 目...
3小时读懂三国 内容简介 在文化艺术成就上,三国虽然存在时期并不是很长,但仍然有不少成就。在文学上,“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织锦篇-沈从文说文物 本书特色 著名文学大家沈从文1949年以后转行做了历史文物研究专家,把满腔爱与美的热忱投入到六千年间中华文物上,专注地和坛子、罐子、绸子、...
1.导言目录 1.导言2.马克斯・韦伯和20世纪的政治学第一部分:对消费至上资本主义的批判3.马尔库塞和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的专
中国军队人员组成的变化、素质的下降是否造成了中国国力的衰败?中国的长期积弱是否与武德的消亡、文德的畸形发展有关?这些问题
文物小讲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新石器时代至清代不同类型的文物150件,各以一件为中心撰为短小精悍的文物小品。作者凭借深*的甲骨文、文字学和古代社会学功底,对与文物...
宋元讲史话本研究 内容简介 《宋元讲史话本研究》对话本研究中一些仍存分歧的问题诸如话本定义、说话家数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对《梁公九谏》的成书、《宣和遗事》是否属讲...
先秦穿越生存手册 本书特色 本书以《春秋》、《左传》等典籍为依据,抛去晦涩坚深,以轻松欢快的笔触还原先秦时期的历史常态,不仅讲述了普通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婚丧嫁...
吕思勉-中国通史 本书特色 《中国通史》:一册在手中国历史全知道。*权威、*为人称道的白话国史教材。吕思勉-中国通史 内容简介 《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在抗日战...
内容简介本书作者是美国退役陆军中将莱斯利・R・格罗夫斯。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美国制造首批原子弹计划(即曼哈顿计划)的总
玉华帛彩 本书特色 冯玉雷所著的《玉华帛彩》为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之一,是“中国玉石之路与齐家文化研讨会”暨“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的考察著作,从文学、文...
《白话资治通鉴》内容简介:“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涵盖十六朝,1362年。《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便是一套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历
為什麽這位學者的英文著作比較少,可是在哈佛、耶魯、普林斯頓三所名牌大學任教數十年,而且是頭一位獲頒克魯格獎(KlugePrize)的
《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内容简介:☆200万册畅销升级版!4年精心修订,新增20%从未发表内容。☆精心设计每篇文章的重点内容,帮助读者
《高卢战记》叙事翔实精确,文笔清晰简朴,历来很得到爱好罗马历史、拉丁文学和军事史等各方面人物的推崇。凯撒所写的《高卢战记
明代的府县 内容简介 以往的历史研究往往陷于三个逻辑体系之中,一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宏大述事,二是皇帝英雄才子佳人式的传统史学模式,三是目前史学研究的个人兴趣及...
《诗歌里的二十四节气》内容简介:感时应物是中国传承千年的生活智慧。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