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供中药类专业用)

中医学基础(供中药类专业用)

作者:王新华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年:2004-09-01

评分:5分

ISBN:7532336999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中医学基础(供中药类专业用) 内容简介

简介《中医学基础(供中药类专业用)》: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

中医学基础(供中药类专业用) 本书特色

《中医学基础(供中药类专业用)》: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

中医学基础(供中药类专业用) 目录

**篇 绪论**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节 中医药的起源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第三节 中医学发展简况一、基础医学二、临床医学三、中药学四、方剂学第四节 中外医药交流简况第二章 中医学与古代哲学**节 阴阳学说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对立(二)阴阳依存(三)阴阳消长(四)阴阳转化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组织结构(二)说明生理活动(三)说明病理变化(四)用于庆病的诊断(五)用于疾病的治疗第二节 五行学说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二)五行相生相克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三)用于疾病的诊断(四)用于疾病的治疗第三章 中医学与方法论**节 观察与实验一、观察(一)观察方法在中医学中的作用(二)中医观察的特点(三)中医观察的基本原则二、实验(一)古代的中医实验(二)实验方法在中医学中的作用第二节 比较与分类一、比较二、分类第三节 类比一、类比的概念二、类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四节 归纳与演绎一、归纳二、演绎第五节 分析与综合一、分析二、综合第四章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节 整体观念第二节 辨证论治第五章 ((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节 《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第二节 《中医学基础))的学习方法一、精的生成二、精的功能(一)生殖作用(二)促进生长发育(三)生髓化血(四)滋养作用第二节 气一、气的生成二、气的功能(一)推动作用(二)固摄作用(三)营养作用(四)温煦作用(五)防御作用(六)气化作用三、气的运动四、气的分类及各自的生成、分布与功能特点(一)元气(二)宗气(三)营气卫气第三节 血一、血的生成二、血的功能(一)濡养脏腑经络(二)濡养形体官窍(三)血液是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三、血的运行第四节 津液一、津液的生成二、津液的功能(一)滋润和营养作用(二)化生血液(三)运输废物三、津液的输布与排泄(跗)五脏化五液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一、精与气的关系二、精与血的关系三,精与津液的关系四、气与血的关系五、气与津液的关系六、血与津液的关系(附)关于物质阴阳的概念第七章 脏腑**节 五脏一、心(一)推动血液运行(二)主管精神活动(附]心包络二.肝(一)疏通全身气机(=)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三、脾(一)主管消化吸收(二)统摄血液(附)胰四、肺(一)主管呼吸(二)辅心行血(三)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五、肾(一)主管生长发育(二)主管生殖(三)主管水液代谢(四)主管纳气(五)濡养温煦脏腑(附)命门第二节 六腑一、胆二、胃三、小肠四、大肠五、膀胱六、三焦第三节 奇恒之腑一、脑二、女子胞[附]精室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一、五脏之间的关系(一)心与肺的关系(二)心与脾的关系(三)心与肝的关系(四)心与肾的关系(五)肺与脾的关系(六)肺与肝的关系(七)肺与肾的关系(八)肝与脾的关系(九)肝与肾的关系(十)脾与肾的关系二、六腑之间的关系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一)心与小肠的关系(二)肺与大肠的关系(三)脾与胃的关系(四)肝与胆的关系(五)肾与膀胱的关系第八章 经络**节 经络系统的内容一、十二经脉二、奇经八脉三、十五别络第二节 经络的循行分布一、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一)循行分布规律(二)循行分布部位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一)循行分布规律(二)循行分布部位三、十五别络的循行分布第三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一、经络的基本功能(一)联络组织器官.沟通表里上下(二)通行气血阴阳(三)感应与传导(四)调节机能活动二、奇经八脉的功能特点(一)加强十二经脉的联络与沟通(二)调节十二经脉中的气血与阴阳(三)参与女性的特殊生理活动三、十五别络的功能特点(一)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间在肢体的联系(二)加强十四经脉与躯体组织之间的联系第九章 形体官窍**节 五体一、脉二、筋三、肌肉四、皮肤五、骨第二节 五官九窍一、舌二、目三、口四、鼻五、耳六、二阴(附]五脏外华第十章 体质**节 体质的形成一、先天因素二、后天因素三、影响体质的其他因素第二节 体质的分类一、阴阳平和质二、偏阳质三、偏阴质第三节 体质的演化一、体质演化的条件二、体质演化的一般规律第三篇病因病机第十一章 病因**节 外感病因一、六淫(一)风(二)寒(三)署(四)湿(五)燥(六)热(火)二、疫疠(一)疫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二)影响瘟疫病发生与流行的因素第二节 内伤病因一、七情(一)喜(二)怒(三)优(四)思(五)悲(六)恐(七)惊二、饮食失宜(一)饥饱无度(二)饮食不洁(三)饮食偏嗜三、劳逸失当(一)过劳(二)过逸第三节 其他病因一、外伤因素(一)损伤(二)烧烫伤(三)冻伤(四)虫兽咬伤二、胎传因素(一)胎弱(二)胎毒三、病理性因素(一)痰饮(二)癣血第十二章 病机**节 发病机理一、正气邪气与发病(一)正气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二)邪气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三)邪正斗争与发病缓急二、内外环境与发病(一)外环境与疾病发生的关系(二)内环境与疾病发生的关系第二节 病变机理一、邪正盛衰(一)邪盛(=)正衰二、阴阳失调(一)阴阳偏盛(二)阴阳偏衰三、精气血津液失常(一)精失常(二)气失常(三)血失常(四)津液失常四、脏腑经络失常(一)脏腑失常(二)经络失常(附]内生五变第三节 病程演变机理一、病位传变(一)表里之间传变(二)内脏之间传变二、病性转化(一)虚实转化(二)寒热转化三、疾病转归(一)痊愈(二)死亡(三)缠绵(四)后遗四、疾病复发(一)食复(二)劳复(三)情志复(四)重感复第四篇诊法辨证第十三章 诊法**节 望诊一、望神(一)得神(二)失神(三)少神(四)假神(五)神志错乱二、望面色(一)常色(二)病色三.望形态(一)望形体(二)望姿态四、望头颈五官(一)望头面(二)望颈项(三)望五官五、望皮肤(一)望水痘(二)望斑疹(三)望白疹(四)望痈疽疗疖六、望二阴(一)望前阴(二)望后阴七、望舌(一)望舌质(二)望舌苔(三)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附]危重病舌象的诊法

中医学基础(供中药类专业用) 节选

《中医学基础(供中药类专业用)》内容简介:根据国家教委《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八五”期间教材建设规划纲要》“要集中力量抓好本科主要专业主干课程教材建设”的精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组织编审出版了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本套教材包括中医学、中药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和针灸、中医骨伤科学专业主要专业课程教材,计有《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急诊学》、《内经选读》、《伤寒论选读》、《金匮要略选读》、《温病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针灸学》、《经络学》、《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中医骨伤科学基础》、《中医骨伤学》、《中医骨病学》、《中医筋伤学》、《中医学基础》、《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等三十八门课程教材及其相关实践教学环节教材。为了提高教材质量、深化教学领域改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一九九二年四月在杭州召开了全国中医药本科教材建设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了本套教材的建设工作,会后下发了《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编写基本原则》、《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组织管理.办法》、《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主编单位招标办法》等文件。通过招标,确定并聘任了各门教材主编。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在北京召开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建设工作会议上,成立了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讨论研究了本套教材的改革思路,并组威了各门教材编写委员会,确定了审定人。为了保证教材的编写质量,先后召开了几次工作会议和教材审定会议。对各门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编写提纲及教材内容进行了认真审定。*后,还征求了本套规划教材顾问委员会各位名老中医药专家的意见。通过多次会议以及全体编委审定人的共同努力,在名老中医药专家的指导下,使本套教材在前五版统编教材的基础上,在符合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方面.在理论联系实际、保持中医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反映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成熟内容和教育改革新成果方面,在明确各门教材的教学目的、确定教材内容的深广度、促进教材体系整体优化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使本套规划教材内容能具体体现专业业务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教学质量测试的基本标准。对少数教材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使之更符合教学的需要。根据国家教委有关文件精神。各高等中医药院校、高等医药院校中医药类专业应优先选用这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规划组织编审的规划教材。随着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的不断改革与深化.本套教材不可避免地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殷切希望各地中医药教学人员和广大读者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以促使本套教材更臻完善和更符合现代中医药教学的需要。

中医学基础(供中药类专业用) 相关资料

插图: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是根据五行的特性来归类许多相类似的事物,因而,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可以按其特点分别纳入五行系统之中。1.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朴素认识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论概念。五行的特性是基于五行而高于五行的。所谓“基于五行”,是说五行的特性是根据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某些性质而概括出来的。《尚书·洪范》指出:“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从革,土爰稼穑。”这是关于五行特性的最早记载。所谓“高于五行”,是说五行的特性已从具体物质抽象化,并引伸运用,实际上已超越了术、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本身,而具有更广泛的涵义。木的特性“曲直”,是指树木的生长具有能曲能直的特性;引伸为具有能曲能伸、舒展升发等性质和现象的,均属于木的特性。火的特性“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热和向上的特性;引伸为具有温热、升腾、明亮等性质和现象的,均属于火的特性。土的特性“稼穑”,是指土具有播种和收获的特性,引伸为具有受纳、承载、生化等性质和现象的,均属于土的特性。金的特性。“从革”,是指金属具有能变革的特性,引伸为具有肃杀、收敛、发声等性质和现象的,均属于金的特性。水的特性“润下',是指水具有润泽和向下的特性;引伸为具有滋润、向下、寒凉、闭藏等性质和现象的,均属于水的特性。2.事物的五行属性事物的五行属性,是根据五行的特性,对客观事物运用归类和推演的方法而获知的。首先运用归类法,对事物进行“取象类比”,以得知事物的五行属性。取象,即采取事物的形象(指事物的性质,或作用,或形态)。类比,是我国古代逻辑学中关于推理原则的基本概念之一,即具有共同特征的个体的集合。通俗地讲,含有归类、分类的意思。事物的五行属性,并不等同于木、火、土、金、水五行本身,而是将事物的形象与五行的抽象特性相比较,凡与木的特性相类似的事物,就归属于木行而称其为属木,与火的特性相类似的事物,就归属于火行而称其为属火,等等。例如,方位分属于五行,则由于日出东方,与木的升发特性相类似,故归入于木行,称东方属木。又如五脏分属于五行,则由于脾主运化而归入于土行,故称脾属土。其次运用推演法,即根据已知的某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