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论语》中不仅有关于孔子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为了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孔子思想的精髓,本书还设置注释、译文和读解心得。对生僻字进行注音,方便阅读。
璀璨经典,儒家必读。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永恒经典。
学而篇**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二) 【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tì而好犯上者①,鲜xiǎn矣②;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③。君子务本④,本立而道生⑤。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人物简介】 有子:即有若。字子有,一云子若。鲁国人。少孔子四十三岁。为人强识好古道。 【注释】 ①孝弟:旧注曰: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孝,子事父;弟,同“悌”,即弟事兄。犯,冒犯。上,指在上位的人。②鲜:少。③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句式应为“未有之也”。④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⑤道: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仁的思想的内涵。 【译文】 有若说:“为人处事,在家能够做到孝敬父母、尊重兄长但又忤逆犯上的人,这样的人是很少有的;不好忤逆犯上但喜好行恶作乱的人,也是从未有过的。君子专心追求于根本的修养,如果根本树立了,那么追求的仁道就可以实现了。因此,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友爱兄弟,这就是‘仁’道之根本啊。” 【读解心得】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命题,被视为 “治国之宝鉴”。孔子所倡导的以孝悌为基础的仁,是宗法血统性的仁,名分等级性的仁,受礼制约的仁。没有礼,也就没有孝了,也就没有仁了。 懂得孝与敬的人,是不会去做逆反之事的。孝、悌是实现仁道的基础和关键,是古代家庭伦理的核心概念和基本道德行为规范,从古至今儒家思想都强调孝悌在人伦关系中的维系作用,把孝悌作为立身之本、立国之本,流传至今。孝悌,仍然是我们当今社会应该奉行的道德规范,并一直传承下去。 (三)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②。” 【注释】 ①巧言令色:“巧”,好。“言”,言语。“巧言”指的是巧舌如簧、能说会道的人。“令”,善也。“色”,脸色,也指表情。“令色”,说的是假装和颜悦色的人。孔子批判那些花言巧语、擅于谄媚奉迎之人少见仁德之心。朱熹《论语集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圣人辞不迫切,专言鲜,则绝无可知,学者所当深戒也。”详尽地述说了巧言令色之人的外在行为和内心无德之状,而圣人之言则与此不同,辞不紧迫,炼其重点,故学者要以戒律。②鲜:少。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一脸谄媚奉迎的人,仁义之心少见。” 【读解心得】上一则从正面阐述了孔门思想的核心“仁”及“仁”的外在表现孝与悌。这一则,孔子讲仁的反面,即花言巧语、谄媚奉迎。孔子把“巧言令色”叫做“佞”,对此自然是不喜欢的,后面多章多则都有所反映。不巧言令色了,孔子就一定喜欢吗?那些不花言巧语,但是嘴上没度没德、心直口快之人,孔子也不喜欢,比如子路的说话方式,在《论语》的记录中就可见到多次批评他。那么,与此相对孔子喜欢什么样的人呢?孔子喜欢少说话或不说话的人(见《子路》)。这一点跟孔子所崇尚的儒家思想有关。 儒家讲求说话应谨慎小心,思虑周全,不可慌说狡说,更不能随便乱说。且要言之有信,不可图一时之快。言语表达得当、行为端庄大方、文质彬彬,是孔子所推崇和要树立的“君子风范”的具体要求。同时也告诫人们不要巧言令色,故弄玄虚,要讲求言行得体、由内而外的温润儒雅,这样就达到了“仁”的程度了。从接收和传承的角度来看,“巧言令色,鲜矣仁”,已经成为一种道德评判标准,影响至今。 从古至今,总不乏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人,说得多做得少、嘴皮子和脸皮子上见高低的人,这样的人不仅自己创造价值不多,还影响整个集体创造价值的情绪和氛围,无仁德之品亦无仁德之行。所以,孔子的箴言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具有很大的现实警戒性。训导不要做花言巧语、谄媚奉迎之人的同时,也要尽量使巧言令色的社会倾向消融掉,实现全社会的儒雅质朴,这也是中华民族德修的一种融贯和体现。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尼山镇)。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 内容简介 《易》之《文言传》有“学聚问辩”、“宽居仁行”数语,实属前圣垂教后世的崇高典则。此间有治学之道,有立身之旨,历代哲人往往奉为金科...
中国易学史略 本书特色 该书以时代为线索,从易学的产生开始,将中国易学的发展分为先秦易学、秦汉易学、两晋南北朝易学、唐代易学、宋代易学、元代易学、明代易学、清代...
周易纵横谈 内容简介 本书既有对于《周易》横切面的剖析:从《周易》的名义、内容、大意、要籍谈起,说到如何由数明象,依象言理,以掌握《周易》朴素简易的思辨历0程,...
克尔凯郭尔(英文版) 本书特色 “剑桥哲学研究指针”是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20世纪90年代刊行的的一套学术参考书,如原书编者所说的:“这套书的目的之一,乃是针对艰...
六壬开悟录 内容简介 大六壬作为一门“推天道以明人事”中国传统高级术数,在测验人事上历来独享盛名。研究六壬,必然要学习其技术要点:精通六壬,更要研究其丰富的学术...
瞧!这个人 本书特色 本书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自传式作品。尼采把自己一生思想精髓的结晶过程写入书中,用大胆、奔放、极端、直接的笔法描述自己,把繁杂晦涩的思想用简洁...
历史思维对科学思维的解蔽 内容简介 科学思维表明了传统存在论哲学与科学的内在一致性,即设定性。这种设定性或假定性自身就造成了遮蔽。历史思维则代表了生存论哲学向历...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史学名家经典书系 本书特色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梁启超晚年在清代学术史领域的一部荟萃式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与其早前的相关论述相比,更为成熟...
本书是一部以英汉对照的形式向读者阐释西方哲学、特别是现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概念、术语或短语的工具书。本书主要由条目、附录及索
隆莲大师文汇 本书特色 觉光法师宣读礼赞文今乃礼赞现代高僧者,寄禅、虚云、太虚、谛闲、印光、弘一、倓虚、来果、圆瑛、广钦、法尊、印顺、白圣。隆莲、圣严;赞曰:人...
经学历史 本书特色 《经学历史》原为皮锡瑞著,介绍经学在中国古代发展演变的历史,条理清晰,观点鲜磺,可视为了解经学史的入f]书。周予同为之作注释,补充了大量资料...
楞严大义今释 本书特色 历史文化,是我们*好的宝镜,观今鉴古,可以使我们在艰苦的岁月中,增加坚毅的信心。试追溯我们的历史,就可以发现每次大变乱中,都吸收了外来的...
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的形成背景与基本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考察与梳理。作者不仅对唐代道教内部的管理制度...
现代性的迷思与真相-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 本书特色 本书稿以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工业文明社会背景下所进行的现代性批判为研究内容,以揭示西方马克思主义现...
老子 本书特色 《老子(精)/国学经典读本丛书》讲述中国文化在先秦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在诸子百家里,道家对宇宙和社会人生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解释,并与儒家一起...
清代公羊学-增订本 本书特色 《公羊传》成书于西汉时期,是今文经学中富有理论色彩的代表性典籍。陈其泰所著的《清代公羊学(增订本)》主要对公羊学在清代的再...
华夏文库 儒学书系 明代遗民 顾炎武 王夫之 黄宗羲 本书特色 顾炎武、 夫之、黄宗羲俱为明末清初大儒,三人有相当多的 同点。他们不仅有着高深的学术修养,开启了...
科学与人生观(全二册) 内容简介 诸君平日所学,皆科学也。科学之中,有一定之原理原则,而此原理原则,皆有证据。譬如二加二等于四,三角形中三角之度数之和等于两直角...
孔子家语(上下) 本书特色 《孔子家语(套装上下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怱焉在后。孔子家语(上下) 内容简介 《孔子家语》的作者王肃,字子雍,三国时...
西方哲学史 上卷-罗素文集-第7卷 本书特色 《罗素文集(第7卷西方哲学史上)》的特点在于,它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