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系的形成及其源流

客家民系的形成及其源流

作者:陈支平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8-04-01

评分:5分

ISBN:9787218112008

所属分类:人文社科

书刊介绍

客家民系的形成及其源流 目录

引言
上编
**章 罗香林的《客家源流考》
第二章 客家人与非客家人的中原居地没有差别
第三章 客家人与非客家人的南迁过程大致相同
第四章 客家人与非客家人南迁时同祖而分支
第五章 由非客家人汉民分支而成为客家人
第六章 由客家分支而成为非客家人
第七章 客家人与非客家人的反复交错迁移
第八章 结语与需要讨教的问题
附录族谱资料与客家历史研究
下编
第九章 推展客家民系与其他民系的比较研究
第十章 福建客家人的民系分布与人文特征
第十一章 闽西客家的从商性格与连城海丝之路
第十二章 从族谱资料看客家人向闽南漳州的迁移历史
第十三章 清代闽西客家商纲零拾
第十四章 连城四堡邹氏家族的妈祖信仰
第十五章 从客家族谱所见的两个史实问题
第十六章 俞大猷镇守南赣客家区域史料辑述
第十七章 内地客家研究的功利与学术倾向

客家民系的形成及其源流 内容简介

《客家民系的形成及其源流》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要论述了客家民系是由南方各民系融合形成的,客家血统与闽、粤、赣等省的其他非客家汉民血统并无差别,他们都是中华民族一千多年来大融合的结果。《客家民系的形成及其源流》吸收了罗香林教授的不少合理观点,并摆出大量的史实记载,用坚实的资料支持论点。同时,《客家民系的形成及其源流》引用了大量的族谱,有许多借阕于民间私家,这些都是难得一见的珍贵史料。

客家民系的形成及其源流 节选

《客家民系的形成及其源流》:二、闽西客家的从商习俗由于闽西地区自然环境的因素,使得居住在这一带的客家人,形成了吃苦耐劳、百折不挠以及朴实无华而又悍劲伉健、敢于奋争的社会性格,因而具备了可塑性很强的社会适应性。一方面,自然环境的恶劣,固然迫使他们在深山密林之中筚路蓝缕,开辟田野,祖祖辈辈从事着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经济。但在另一方面,相对恶劣的农业生产环境,固然严重限制了闽西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迫使一部分客家人去寻求农业之外的生计。特别是在明中叶以来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下,闽西地区也出现了某些从事工商业经济的趋向。虽然其程度远远还不能与同时期沿海地区的工商业经济相为比较,但毕竟比同处内地山区的闽北人,要更具工商业的经济意识。我们从明代以来的地方志中,可以看到闽西客家的这一从工经商的信息。如《闽书》记载上杭县,“衣冠之物,颇类大邦,百货具有,竹篷可以贾”。永定县,“僻壤也……民田作之外辄工贾”。①崇祯《汀州府志》亦记述了这一时期社会习俗及社会结构的变迁,如:宁化县,“年来俗喜夸诈,市习嚣凌,鼠狐多营窟之奸,强梁有负隅之态”;清流县,“民矫健者刺船建剑汀邵间,穿滩出峡,雷轰电转,*称能手”;连城县,“土壤瘠挠,人民贫啬~…贸迁远为贩商”;归化,“质直好俭不务浮靡,男力耕种而重于迁移,女勤织纺而资以交易”。②延及清代,闽西客家人为工为贸之风有所增长,尤其是长汀、连城二县更为突出。长汀县是上接江西、下连潮汕的交通枢纽,清代的商业颇为发达,《县志》记云:“县境连江接广,客贩络绎懋迁……米食仰给于江右之赣宁,而杭水及潮又往往资贩籴于郡。”③至于明清时期的龙岩州一带,经商之风更盛,《龙岩州志》载:“国朝(清朝)升平日久,生齿益繁,田价数倍……于是逐末者多矣。”④“商贾来岩者少,往外者多。龙岩山峻水险,舟楫不通,所需货物州人自行贩卖。至商于外者,十有三四。以岩地生计艰难,非轻离乡土也”⑤。到清代中期,龙岩商人已经大有名气,形成一个很有特色的地域商帮。虽然由于山区的经济资源有限,龙岩商人是以中小商人为主要骨干,“强半为小本经纪,利薄而量小,少有存积,辄捆载而归”。但也有一些商人脱颖而出,财富不少。民国《龙岩县志》云:“商人长袖善舞,多钱善贾,出则长驾远驭,执商场之牛耳。处则慷慨施与,驰社会之声誉,三江五岭之间,茶菸捆载而往,厚获而归,金银吸收百万,素封之家,村巷相望”。“本邑处万山中,山多田少,耕地不敷分配,人民多向外发展。清乾嘉间,行商特盛,一肩行李,跋涉江湖。以故交通虽感困难,而风气并不闭塞。盖以所闻所见,不囿于方隅故也。”山区闭塞的龙岩地区,经商风气如此之盛,这在以农为本的传统社会里,不要说福建内地各县不能与之相比,即使在全国范围内,也是为数不多。闽西客家商人的一个突出的经营方式,就是当地人善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来增强自己的商业优势,故明清以来闽西客家商人的经营范围,大多是以闽西山区土特产与百货业为核心。《龙岩县志》云:“岩邑天产颇富,其可供制造之原料甚夥……今工作品之销售*广者,首推纸业。山野多竹,故纸业颇盛。雁石、福村、万安等社出品,则运售于北溪;湖邦、龙门、大小池适中等社出品,则运售于西溪。西溪多粗料,北溪则兼运白料。白料纸质极良,销路远及于南洋。”据载龙门墟是龙岩及闽*大的纸料集散地,龙岩商人多从此地经营纸料及百货的转运销售贸易。清末民初时,龙门墟有“八十多家商店,赴墟者除附近三四十里内各村落群众外,有远自漳平、宁洋、华安、漳州、南靖、永定、上杭、连城、长汀、宁化、清流以及粤东、赣南各地迁来的商人……从连城、长汀、上杭及岩西北片挑运来的黄连、包纸、白料等纸类,每天约及三百担,由龙门纸行分二路转发漳厦及潮汕。而由漳厦潮汕挑运来的布类、盐糖、海味、煤油、百货等等又转交脚力,肩送杭连各地……堆集的纸担,数以千计,各纸行皆附设客铺”。……

客家民系的形成及其源流 作者简介

陈支平,1952年出生,现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福建省妈祖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专家、江西省“2011计划”朱子文化协同创新中心专家、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明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朱子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199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1997年入选国家教委首批全国52位“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主要著作有《清代赋役制度演变新探》《近5。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明史新编》《福建族谱》《客家源流新论》《民间文书与明清赋役史研究》《历史学的困惑》《透视中国东南》《民间文书与明清族商研究》《台湾文献与史实钩沉》等。编纂大型丛书《台湾文献汇刊》。100册,主编大型丛书《闽南涉台族谱汇编》100册和《台海文献汇刊》60册。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