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是有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在《姑苏晚报》上开设十年的随笔专栏的精选结集,分“书香家园”“杏坛信笔”“文心之旅”三辑,每篇文章写的都是苏州的人与事。作者二十岁到苏州上大学,之后整整三十年都在这里度过。作者在序言中说:“作为苏州的管理者和服务生,我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成长,见证着她如何从中国文化的宁静后院走向经济发展的前台,见证着她怎样从乡镇企业的创业到对外开发的领跑的全过程。”苏州是作者的精神家园,苏州的书画家、作家、教师、学子、运动员,有许多都是作者的朋友,都成了他笔下的素材。本书是作者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对苏州这座美丽城市的由衷赞美,对自己精神家园的深情回望。
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在《姑苏晚报》上开设十年的随笔专栏的精选结集,分“书香家园”“杏坛信笔”“文心之旅”三辑,每篇文章写的都是苏州的人与事。作者二十岁到苏州上大学,之后整整三十年都在这里度过。
一个人与一个小镇
一晃来到北京快九个年头了。
然而,苏州的许多人与事还是不断出现在我的世界里。毕竟苏州是我曾经生活了三十年的地方,我人生的青春岁月在这里度过,我生命中*重要的“他人” 也大多在这个第二故乡。
前不久,收到苏州朋友屈玲妮寄来的郭军先生的著作《屈玲妮的周庄世界》,很是开心。她说,虽然这本书几年前就出版了,但一直不好意思寄给我,这次重印又想到老朋友,还是希望我提提意见。
《屈玲妮的周庄世界》这个书名,简洁清晰,也名副其实。
因为,周庄是世界的周庄。它不仅是“中国**水乡”,也是世界闻名的古镇,曾经荣获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佳范例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成就奖等诸多殊荣。
因为,周庄就是屈玲妮的世界。屈玲妮不仅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奉献于斯,也自觉自愿地把自己的全部心力用于斯。她十六岁开始在这里当教师,三十岁开始在这里做旅游,后来又成为这里的“一把手”。无论是她在周庄的岁月还是她离开周庄的日子,周庄都是她*重要的牵挂。
还因为,周庄通过屈玲妮成就了一个新的世界。虽然历史上这里有北宋周迪功郎,有明初的“江南首富” 沈万三,虽然周庄因为20 世纪80 年代被我的另一位好友——画家杨明义发现,杨明义不仅自己作画,还将照片无私分享给远在美国的至交陈逸飞,让陈逸飞所画的周庄成为了一张周庄的世界名片,但直到90 年代初,周庄毕竟还是苏州*穷、*偏、*苦的小镇之一。而屈玲妮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在这里成立了中国**个乡镇旅游发展公司,创办了中国**个“国际旅游艺术节”(首届周庄国际旅游艺术节),创建了中国**个古镇保护体系,修建了**艘“周庄舫”承办亚太经合组织财长会议,筹建了**个国家火炬计划昆山传感器产业基地,举办了中国**次国际旅游小姐大赛……就这样,她竟然带着一群人,把周庄变成了一个生活富裕、交通便捷、幸福美满的小镇。
很多人对屈玲妮所做的这些,早已经耳熟能详,但其实还有更多故事很少有人知晓。从我和屈玲妮之间的交往故事,就能够看出她建设周庄的见识与胆识。
大约是在1995 年,那时我在苏州大学担任教务处处长,负责全校的招生、教学管理等事务。有一次陪同客人去周庄参观,认识了屈玲妮。没有想到,她竟然提出:要在周庄办一所大学!长期在大学工作的我知道,办一所大学谈何容易! 屈玲妮说,周庄把许多的“不可能”都变成了“可能”, 为什么不能够在周庄办一所有特色的大学呢?我告诉她,一所大学,从规划、申请,到招聘教师,学校建筑的设计、建设,周期非常长,需要的经费也非常大, 靠一个小镇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好的办法,是依靠现有的大学办一个分校,依靠民间的资本合作建校。
屈玲妮不仅有着坚持梦想的魄力,而且有着灵活处事的头脑。她高兴地赞同了我的提议,觉得这是一条*理想、*快捷的办学道路。她还解释,她的梦想不是简单地办一所大学为周庄撑门面,而是希望通过大学为周庄的旅游带来文化的底蕴,带来持续的人气。
我把屈玲妮的梦想向苏州大学领导做了汇报,在周庄办一所应用技术学院的构想得到了学校的支持。合作大学的**步迈出了,在接下来寻找资金的合作方时, 她很快找到了在周庄投资的上海云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施有毅。与屈玲妮一样,施有毅也是一个致力于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人,他的公司在上海也创造了许多“**”的纪录:**个把火腿以切片真空包装形式引进上海,开设了**家民族歌舞伴餐的酒楼, 在沪青平公路开办了**家海鲜餐馆,在周庄修建了**家度假酒店。记得与施有毅**次见面的时候, 我曾经建议办一所不收学费的大学,学校的所有事务均由学生勤工俭学完成,他的度假酒店和其他企业的主要员工,也由学生兼任。他甚至设想在周庄建一个演艺中心,在留住游客的同时,也为未来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前景。
说干就干,不到两年的时间,一所占地四百亩, 总投资近两亿元人民币,建筑面积近十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学校,就在周庄古镇的边上正式竣工了。1997 年11 月,学校正式批准成立。后来,民间资本退出,该校成为苏州大学公办的本科二级学院,拥有机电工程、电子信息、服装、旅游、经贸、外语、财会、艺术等八个系科,在校生七千二百多人,赫然已是周庄古镇的一道文化风景。
我曾经主持编写过一本小书《一个人与一座城市——谢孝思与苏州文化》,讲述的是谢孝思先生与苏州古城的故事。其实,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它总是与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群人共生的。如果一个人能够永远和一座城市、一个乡村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因为一个人想起一座城市、一个乡村,或者提及一座城市、一个乡村就会想起一个人,就说明它们已经互相成为不可分离的文化标识,无论是这个人还是这方土地, 也就真正写在历史上了。屈玲妮和周庄就是如此。
幅员辽阔的中国正处于城镇化的进程中,有着一个又一个的小镇,在呼唤着扎根于此的一个人或一群人。衷心盼望时代的大潮中,能够不断涌现这样的传奇。
(《姑苏晚报》2017 年9 月1 3 日)
朱永新,男,1958年8月生,江苏大丰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兼职教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在德意志阳台上 本书特色 《在德意志阳台上》是作者陈武在德国学习、游 历的感悟和心得,作者用细腻而温情的笔调,书写了 在德国的所见所闻。《在德意志阳台上》客观真...
跟大师学艺:20世纪国画大师讲课实录 本书特色 《跟大师学艺》:这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编者郝之辉在中央美术学院就读期间(1957—1964),利用自己的速记功...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民国名联 内容简介 本书收集了民国时期,康有为、袁世凯、谭人凤、孙中山、张无济、林森、吴佩孚等一些有名人士的对联。民国名联 目录 王闿运自嘲调侃袁世凯马相伯贺章...
青梅竹马 本书特色 比肩紫式部的天才女作家,初恋文学的传世经典著作。文坛巨匠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推崇备至,周作人、余华等大家力荐。人气作者小岩井倾情翻译并作序导...
周国平-闲情的分量 内容简介 《闲情的分量——周国平品中国古典名作》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部分品宋词,是我2007年为《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宋人弦歌》所...
全宋词(全4卷)(全注全评) 本书特色 ★ 16开盒精装全4册,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以《全宋词》为依据,收录宋、金、元、明、清历代词学家和近代词学大师评点全宋...
几多心影——叶嘉莹讲十家词 本书特色 《几多心影——叶嘉莹讲十家词》是词学大家叶嘉莹近几年在北京、天津两地所做演讲的整理稿,讲述唐五代至...
元刊丁卯诗集 节选 福建自宋代起,由于经济迅速发展,带动文化、教育事业全面进步。而官学、私学的发达,闽学的创立与传播,科举的兴盛,以及雕版印刷资源的丰富和水上交...
拉封丹寓言诗(多雷插图本 全译本) 本书特色 《拉封丹寓言诗》总共12卷,计244篇。拉封丹寓言诗描写简单、可读性强,加之语句幽默风趣、鲜明生动,避免了传统寓言...
水是故乡甜 内容简介 都是童年的趣事,都是往事的回忆,都是对人对物的怀念。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丰满、鲜明的琦君,一个过去的琦君,一个不为我们所知的琦君。水是故乡...
在中国,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是深受影迷喜爱的导演,而在伊朗,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不仅仅是一位电影人,也是一位诗人,他的诗
自家 本书特色 《自家》一书是被誉为“现代武侠小说之王”的还珠楼主(即李寿民)的散文合集。《还珠楼丛谈》约共八十篇,其中具有志怪述异性质与《蜀山》内容相近,却更...
《一本书看懂地缘世界》内容简介:美国,从立国、崛起到称霸,走过的套路好像武侠小说中的“大侠”; 欧洲,曾经是“武林盟主”,不
郑板桥诗词文选 本书特色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作家,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他与同时...
长河(插图本) 本书特色 《长河》,长篇小说。文稿曾遭长时间审查扣留,经大量删削后才得以发表。作品**部的文稿大部分在1938年8月至11月间香港《星岛日报·星...
汉魏六朝诗选 内容简介 本书共辑录两汉、曹魏、两晋、南北朝文人诗和乐府民歌200余首。基本体现了这一历史时期的诗歌创作风貌。汉魏六朝诗选 目录 两汉诗刘邦项籍刘...
黄乔生,著名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北京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研究馆员,《鲁迅研究月刊》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鲁迅研究会秘书长。主要著...
童年趣事 本书特色 《童年趣事》由李哲辉所著,《童年趣事》中的80多篇文章记载的全部是他童年时代的学习与生活经历,并且图文并茂,每篇文章都配有插图 ,...
温情卷-是你来检阅我的忧伤了吗 本书特色 读者编委会集《读者》杂志三十年来的精粹,编录而成“读者35年典藏”系列丛书九本,浸泡在社会斑驳的大染缸中,人的心灵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