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性质上说,属于一种断代的区域文学史研究。主要通过考察明代福建地区文人士大夫于本地域诗歌传统自我塑造的过程,探究该地域文学在独特文化处境下的个性之所在,同时展示其与整个明代文学总体演进的联系及其意义。元末明初以来,福建地区的文人群体已通过与中央文坛的互动,有意识标举严羽诗学,以宗唐复古作为自己的诗歌创作理想,奠定了某种风格特征。明代中晚,该区域的文人群体又以某种地域文化自觉,层累地构建一脉相承之"闽诗传统"。这种建构,本身是近世社会的产物,与知识生产在市民阶层的扩大或文化普及有关,当然亦是自我意识的表现。之所以选择"闽诗传统"在明代的生成为主要研究对象,是试图在区域文学研究上探索一种新的路径,一方面注意不要使这种考察仅仅流于文学的空间分布,或令文化成为一种独立于人的自律存在,从而忽视了文学主体的能动性;另一方面注意所谓近世性的存在,如何在观照国家与社会关系以及该地域文学与它地域的互动中,把握其自我塑造的动因与内涵。
%《闽诗传统的生成:明代福建地域文学的一种历史省察》:
对于江西诗病如此这般的批评,在北宋魏泰的诗论中已可见到,在一一指出黄庭坚好用南朝人语、专求古人未使之事、以一二奇字缀葺而成诗诸弊后,以“句虽新奇而气乏浑厚”概言之④。张戒指责诗“坏于苏、黄”,亦专门摘出“苏、黄用事押韵之工”,“而不知咏物之为工,言志之为本也”;“子瞻以议论作诗,鲁直又专以补缀奇字”,“诗人之意扫地矣”⑤。虽说他们也都是将之置于诗歌史传统,尤其与唐诗的比照中,针砭其对于诗歌本质的背离,但严羽由诗的“别材”“别趣”出发,通过他的以禅喻诗,揭其症结在涉理路、落言筌,要显得更为深切,不仅显示更为纯粹的诗艺立场,而且更具体系性。其论及黄庭坚的“山谷用工,尤为深刻”⑥,看上去与朱熹批评“黄费安排”同意,其实立场全然不同。如前已述,朱熹的用意在重体道而黜末技;而严羽仅从诗艺内部探讨,承认其不可谓不工,却“自出己意以为诗”⑦,完全与古人“诗道”背道而驰,滞碍于文字层面而未见情性,又如《诗评》中所言“尚理而病于意兴”⑧,故有“读之反复终篇,不知着到何在”之讥⑨。上述张健的论文提出,在当时理学家论诗作诗皆主理的理论环境中,严羽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应该不仅是论苏黄或泛论宋诗,也有针对理学家以理衡诗、以理作诗的一面,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当然,在这里,严羽也顺便对“江湖诗人多效其体”的“四灵”晚唐体进行辩驳,目的在以正视听:国初诗人学大历以还诗已非“正法眼”,气局狭小的晚唐家又如何可自命“唐宗”?*后结语标清全篇“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为喻”的眉目,重申“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之旨①。
根据以上分析,严羽《诗辩》全篇可谓述论充分、结构谨严。尽管据张健考证,我们已知在明代以前,并不存在一部《沧浪诗话》,《诗辩》等五篇原来只是单篇著述,故张健称《诗辩》乃论辩体,而非诗话体,意为我们不能将后人汇辑而成的《沧浪诗话》放到诗话体的发展史中来评价②。这无疑是正确的态度,但就整个宋代文学批评而言,出现像《诗辩》这样相对具有体系性的“论辞”,仍是一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况且,其所论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不仅志在“断千百年公案”,而且“虽获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③,这就促使我们去思考:在这样的时代产生这种特异的诗学著述,究竟意味着什么?
中国诗歌发展至南宋,已进入一个可谓是过熟的历史阶段。北宋诗人面对前代诗歌传统尤其是唐诗所产生的“影响的焦虑”,已经使得他们在探求各种可能突破的途径,包括题材、风格、语言型式、具体技法等各个方面,而前述诗歌作为一种“外部”存在被关注,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酝酿发生的。以苏黄以及江西诗派为代表,一方面,诗歌形式、语言技巧正在被当作一种目的性的追求,无论“苦吟”、“觅句”的态度,“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方法,还是诸如“次韵”、“檃括”、“集句”等技术性实验,都显示了这样一种追求。若再向前追溯,人们已从中唐杜甫、韩愈以来的诗人身上发现了这种端倪。而在另一方面,随着士大夫传统的建立,同样自中唐以来,士人对于世界以及自我生存方式的认识发生重大转变,原本汉魏六朝以来,主要基于天、地、人文同构之“自然之道”的认识。
……
陈广宏,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副会长,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理事,《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编委,中国典籍与文化研究丛书编委,《巴蜀全书》专家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专家组成员。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方向)及明代古籍整理研究。
本书从性质上说,属于一种断代的区域文学史研究。主要通过考察明代福建地区文人士大夫于本地域诗歌传统自我塑造的过程,探究该地域文学在独特文化处境下的个性之所在,同时展示其与整个明代文学总体演进的联系及其意义。元末明初以来,福建地区的文人群体已通过与中央文坛的互动,有意识标举严羽诗学,以宗唐复古作为自己的诗歌创作理想,奠定了某种风格特征。明代中晚,该区域的文人群体又以某种地域文化自觉,层累地构建一脉相承之“闽诗传统”。这种建构,本身是近世社会的产物,与知识生产在市民阶层的扩大或文化普及有关,当然亦是自我意识的表现。之所以选择“闽诗传统”在明代的生成为主要研究对象,是试图在区域文学研究上探索一种新的路径,一方面注意不要使这种考察仅仅流于文学的空间分布,或令文化成为一种独立于人的自律存在,从而忽视了文学主体的能动性;另一方面注意所谓近世性的存在,如何在观照国家与社会关系以及该地域文学与它地域的互动中,把握其自我塑造的动因与内涵。
《闽诗传统的生成:明代福建地域文学的一种历史省察》:
对于江西诗病如此这般的批评,在北宋魏泰的诗论中已可见到,在一一指出黄庭坚好用南朝人语、专求古人未使之事、以一二奇字缀葺而成诗诸弊后,以“句虽新奇而气乏浑厚”概言之④。张戒指责诗“坏于苏、黄”,亦专门摘出“苏、黄用事押韵之工”,“而不知咏物之为工,言志之为本也”;“子瞻以议论作诗,鲁直又专以补缀奇字”,“诗人之意扫地矣”⑤。虽说他们也都是将之置于诗歌史传统,尤其与唐诗的比照中,针砭其对于诗歌本质的背离,但严羽由诗的“别材”“别趣”出发,通过他的以禅喻诗,揭其症结在涉理路、落言筌,要显得更为深切,不仅显示更为纯粹的诗艺立场,而且更具体系性。其论及黄庭坚的“山谷用工,尤为深刻”⑥,看上去与朱熹批评“黄费安排”同意,其实立场全然不同。如前已述,朱熹的用意在重体道而黜末技;而严羽仅从诗艺内部探讨,承认其不可谓不工,却“自出己意以为诗”⑦,完全与古人“诗道”背道而驰,滞碍于文字层面而未见情性,又如《诗评》中所言“尚理而病于意兴”⑧,故有“读之反复终篇,不知着到何在”之讥⑨。上述张健的论文提出,在当时理学家论诗作诗皆主理的理论环境中,严羽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应该不仅是论苏黄或泛论宋诗,也有针对理学家以理衡诗、以理作诗的一面,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当然,在这里,严羽也顺便对“江湖诗人多效其体”的“四灵”晚唐体进行辩驳,目的在以正视听:国初诗人学大历以还诗已非“正法眼”,气局狭小的晚唐家又如何可自命“唐宗”?*后结语标清全篇“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为喻”的眉目,重申“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之旨①。
根据以上分析,严羽《诗辩》全篇可谓述论充分、结构谨严。尽管据张健考证,我们已知在明代以前,并不存在一部《沧浪诗话》,《诗辩》等五篇原来只是单篇著述,故张健称《诗辩》乃论辩体,而非诗话体,意为我们不能将后人汇辑而成的《沧浪诗话》放到诗话体的发展史中来评价②。这无疑是正确的态度,但就整个宋代文学批评而言,出现像《诗辩》这样相对具有体系性的“论辞”,仍是一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况且,其所论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不仅志在“断千百年公案”,而且“虽获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③,这就促使我们去思考:在这样的时代产生这种特异的诗学著述,究竟意味着什么?
中国诗歌发展至南宋,已进入一个可谓是过熟的历史阶段。北宋诗人面对前代诗歌传统尤其是唐诗所产生的“影响的焦虑”,已经使得他们在探求各种可能突破的途径,包括题材、风格、语言型式、具体技法等各个方面,而前述诗歌作为一种“外部”存在被关注,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酝酿发生的。以苏黄以及江西诗派为代表,一方面,诗歌形式、语言技巧正在被当作一种目的性的追求,无论“苦吟”、“觅句”的态度,“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方法,还是诸如“次韵”、“檃括”、“集句”等技术性实验,都显示了这样一种追求。若再向前追溯,人们已从中唐杜甫、韩愈以来的诗人身上发现了这种端倪。而在另一方面,随着士大夫传统的建立,同样自中唐以来,士人对于世界以及自我生存方式的认识发生重大转变,原本汉魏六朝以来,主要基于天、地、人文同构之“自然之道”的认识。
……
陈广宏,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副会长,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理事,《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编委,中国典籍与文化研究丛书编委,《巴蜀全书》专家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专家组成员。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方向)及明代古籍整理研究。
皮肤针 本书特色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 权威专家提纲主编。权威、实用、 疗效独特,每个穴位、每步操作都配有真人图解照片,一看就会,一用就灵。随书附赠真人模特的...
2008年任汝芬教授考研政治序列之二 模拟试题 内容简介 本书的作用:本书既可与序列之一《要点精编》配套作为基础阶段同步练习之用,也可同序列之三《*后冲刺》配套...
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本书特色 在黑暗势力面前,他恶魔般地矗立着;在人民大众面前,他忠实如牛。他就是鲁迅,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良知,而被誉为“民族魂”。在他五...
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 内容简介 在说二十世纪时,我也不会去预示二十一世纪初,更不会去预示整整一个二十一世纪。我没有像某些人那样觉得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多么令人...
董每戡文集(中卷) 内容简介 董每戡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戏剧史专家、戏剧理论家和剧作家。他学贯中西,国学功底尤深,是继王国维之后,抓住戏剧艺术的行动性、表演性特...
中西方文论话语比较研究 内容简介 话语研究是当今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 中西方传统文论话语有着不可通约的异质性, 二者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都有着重...
中国现代解诗学的理论与实践 内容简介 自现代汉语诗歌尤其是现代派新诗产生以来,就一直面临“难懂”的质疑。本书针对这一问题,在朱自清、闻一多等人“解诗”努力的基础...
红楼梦-新解 本书特色 《新解红楼梦:末世兴衰绝唱》是由西苑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新解 内容简介 说不尽的红楼!《红楼梦》以其包罗万象的内容,博大精深的思想,精...
中国古典诗法举要-版画插图版 本书特色 本书将诗法按感情、意象、语言、结构、诗趣、声韵六个方面大致分类,然后分别列出细目进行论述与阐释。在研究方法上则采用理论与...
本书作者李允鉌通过多年潜心研究中国建筑设计传统、长期实地考察东西方建筑,博览中外建筑经典,验证了中国古代存在具有中国民族
文学术语词典(中英对照)第7版 本书特色 《文学术语词典(中英对照)(精)》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文学术语词典(中英对照)第7版 内容简介 《文学术语词典》一书...
众志成城颂:中国人民抗击非典纪实 内容简介 一首党和人民同心同德安危共度的同心曲,一篇白衣战士冲锋陷阵以命换命的英雄颂,一曲共产党人勇往直前舍生忘死的正气歌,一...
小学生从此开始写日记(四年级) 本书特色 日记是一个万花筒,可以存贮无瑕的童真,可以定格欢乐的童趣,也可以折射多彩的童心。漫步其间,你不用担心它是否完美,只要是...
钱基博,钱锺书之父,古文学家兼教育家,字子泉,别号潜庐,1887年2月24日生,无锡城区人。5岁从长兄习经史,9岁读完《四书》、《
词韵半壁江山 内容简介 公元1067年,不仅是大宋帝国由强盛而逐渐走向衰弱的分水岭,也是两宋文学的分水岭。生于此后的宋代文人,在文学成就上无人超过此前的宋代文人...
昭通地名文化 内容简介 昭通这块饱经沧桑的土地,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无数次的民族融合与交流。逐渐淀积而成的数万个地名,全方位、多角度地描述了先民们的生...
轻轻松松学税务 本书特色 众行企业管理培训课程是将众行多年的成功培训经验和培训成果编撰成书,与读者分享,是国内**家管理顾问公司将商业价值极高的培训教程首次解密...
《手机》是一部关于人们日常“说话”的小说。据作者统计,人从早上睁开眼睛,到晚上闭上眼睛,要说三千多句话。如果有人夜里说梦
曹薰铉纹枰论英雄 本书特色 曹薰铉九段称得上是当今世界棋坛的*具有传奇色彩的职业棋手。他师出名门,从日本学成回国后,忍受20年没有对手的孤独和寂寞,培养出了现在...
简明外国文学史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七章,分别介绍了欧美文学中的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等,以及亚非文学中的古代文学、中古文学和近现代文学。简明外...